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时间:秦汉时期 事例:秦始皇命令12万户富豪迁咸阳(60万人 ),汉高祖迁大量人民到长安。秦始皇迁移内 地人民去河套地区居住生活;迁移50万中原 人到越族杂居。 方向:秦汉时期人口从东向西迁移, 时间: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 )开始 流动背景:。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 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中 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 兵南下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于是中原 大乱,史称“五胡乱华” 流动方向: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 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 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 和利用。 (6)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 化的发展。 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人口的迁移从未停止过,迁移以 民族融合为主旋律,伴随着摩擦冲突.西方移民国家的 实践经历了从排斥同化到包容共存的过程,主流移民融 合理论经历了融合论到多元文化论的转变.以史为鉴, 充分认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历史必然,合理借鉴 外国移民理论与实践,加强流入地政府、居民与流动人 口间的理解与互动,从宏观政策到微观个体行为都可能 成为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合工作的创新点. 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 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 融合成新的民族。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 习共同发展。也指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指 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 逐渐消失,形成为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 史过程。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 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 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定义:由于计划体制下户籍制度的作用,传统意义上 的中国人口迁移是指户籍登记地的永久性改变。而事 实上,存在大量非户籍登记地或居住地非永久性的改 变,这种情况常常被称为人口流动(floating)。 城市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一 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我国 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过程 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关系到有效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一、流动人口现状及其 问题目前,我国共有流动人口8000多万,相当于德国的总人口,其中由农 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为6000多万。如果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超高速流动 得不到控制,到2000年由农村流往城市的人口将突破一亿人。城市流 动人口,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单位用工, :第二类是建筑用工, 第三类 是社会用工,;第四类是游动人口,如拾破烂的、无业人员等,这类人的组 织化程度低,最难管理。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大量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流动,形成了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产业大军。国家重点工程的建 设,城市面貌的改观,城市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没有一项能离开 流动的民工。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工填补了城市某些职业的空缺,流动 的农民工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重活、脏活、累活。第二,农民外出做 工,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外出民工能创造大量的劳力收入 南北文化交流有着这些:,各民族之间的迁徙和杂处促进了融 合。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至林邑(越南中部)、扶南(柬埔寨境 内)、朝鲜半岛、日本、中亚诸国、大秦(罗马帝国)等地。 文化方面,玄学盛行,佛、道二教在相互斗争中蔓延、发展, 但统治者一般都保护佛教。文学艺术方面,建安七子、陶渊明 等人的诗文,刘勰的文学评论文心雕龙,王羲之等人的书 法,顾恺之等人的绘画,敦煌石窟等石窟寺艺术,皆为不朽之 作。科学技术方面,祖冲之第一个将圆周率准确数值计算到小 数点以下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1000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则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巨著。 积极影响:既为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又补 充了某些地区或部门劳动力的不足,使全国劳动市场初步形 成。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以及商品流通,社会增加了财富 ,国家增加了收入。流动人口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在 城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力地促进了农村落后闭塞的生 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将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消极影响冲击了计划经济,如每年入春都有数以百万计的 农民潮水般涌入广州、上海等沿海大城市,当地市场根本难 以消化。加重了城市的负担,这在食品、住房、交通、医 疗卫生等方面都有所反映。影响了计划生育。妨碍了社 会治安。流动人口成员复杂,来自五湖四海,难免龙蛇混杂 ,加上流动性大,难以管理。 一:户籍管理问题二: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 三:传播性疾病的传染问题四:农民工地域帮派的形成一:户籍管理问题。 统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口与人才的地区流动,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 展,造成一些地区的人才退化和另一些地区的人才浪费的并存现象 。并且由于现行户籍制度的存在,还带了一系列不利于流动人口的 问题。1 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贫富差距,具有 不同户口地区性的人将得到政府不同的经济和福利补贴,尤以城乡 差别为大,就目前的低保来看,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根据国家规定 得到国家的补助,虽然目前国家也在致力于农村低保的改革,但是 不管在国家补助的范围和程度上都不如城市的好,就流动人口而言 他们是生活在城市的农村人,他们的必要生活费用是和城市人一样 的,但是他们却不能享受这个政策。2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随着家庭式的流动的出现,必然产生就是其子女教育问题,现在大 部分对非本城市户口的子女则采取收取较高的学费,但是这些流动 人口本来就是低收入人口,无法承担高额的费用。虽然现在出现了 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其教育设施与教育质量不可与正规学校相比 ,阻止了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照成了“穷二代”以致“穷N代”的循 环现象。二: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 到2006年4月,北京被提起公诉的 被告人中,流动人口占67.2%。可 见,外来人口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 犯罪人员的主要力量。但是为什么 流动人口中的犯罪率如此之高呢? 在我看来有流动人口的自身问题, 就是其自身素质差,法律意识淡薄 ,不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还有一部分就是因为流动人口的 管理办法有问题,出租房房主必须 与房客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房 客如没有身份证件,或者没在派出 所登记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 ,罚款200元至500元;房客如无 暂住证,责令其立即退房,与房 主解除租赁关系如果他们没有 地方住还有能去哪里?无处栖身而 游荡的人是不是更容易违法罪?三:传播性疾病的传染问题 例如,国家遭遇了SARS病 毒的侵袭,给我国经济带来了 沉重的打击。病毒起源于广东 ,由于发病初期未引起足够重 视,以至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 造成了交叉感染。从北京和广 东两个人口流动最大的城市同 时也是SARS病毒的重灾区就 可以看出人口流动过大对传播 性疾病的传染也有巨大的推动 。还有一系列的猪流感,艾滋 等等都因为人口的流动,而加 快了传播的速度。四:农民工地域帮派的形成 人口流动呈现“组织化”倾向。近来,在一些南方经 济发达地区出现了类似“行业帮派”性质的人口流动 组织形式,其大部分成员来自相同地域,通过合法 竞争、非法挤占等手段,控制或支配流入地的某一 行业,这些行业多为市场准入条件低,劳动密集型 的行业。比如,上海菜市场基本被山东苍山人垄断 控制,浙江海宁等地的“东北帮”控制着大部分的运 输司机解决方法 为了使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流动人口的需要,应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登记制度和统计方法 ,代之以按常住地登记的分类统计制度。针对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部分 人口常住地变动较为频繁的现实,统一设计代表不同居住时间的暂住户和 寄住卡,作为对常住人口的补充和中间过渡形式。 2、尽快彻底剥离仍然 附加在城市非农业户口之上的种种利益,把这一部分利益补偿明化到岗位 工资之中。这样做,既可以卸掉国家为市民背上的财政包袱,又可使得不 同类型的户口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逐步建立农业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 享有同等权益和机会的制度。针对流动人口的素质低下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例如要 求用工单位定期对他们的流动人口进行了法律知识的宣传,政府还可以免 费的给他们提供一些技能提高班,加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在发现传播性疾病的初期,就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早控制。尽早找到并切断传染源,严格控制传染流通渠道,要把 传播性疾病的传染率降到最低。 逐渐完善法律保护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这是农业人口流动当前 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比如: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收益保证、社会 救济、劳动保护、就业培训、子女教育、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基 本养老、工伤等等。都有待研究并以法律形式予以规范。 对与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我们应加强政府的职能,代替一 部分的家庭职能。以这个部分的效果作为政府领导的政绩考察项目 之一。以党员或公务员来负责每一位老人或儿童的日常生活的照顾 。也可以政府给他们共同进入城市提供方便,降低进入城市的门槛 。 对于土地荒废的问题,国家正好趁整个机会从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种 向机械化、大规模的生产转变。鼓励大家进行承包土地,进行规模 生产,而对土地的所有者进行一定的补助。这样不仅增加流动人口 的收入,也可以加大我国的农业规模,增加土地的利用率。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