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3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课 冷战的开始课程标准 认识冷战局面形 成的原因和特 点。内容解读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 特点。 一、盟友关系的破裂 1原因 (1)盟友基础的丧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期和战后初期,随着 的胜利结束,苏联和西 方盟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战后,美国的 经济和 实力与其政治野心都急剧膨胀起 来,在称霸世界的道路上,美国面临的最大 威胁,就是国际地位和政治军事实力空前提 高的 和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 。反法西斯战争军事苏联社会主义阵营 (2)美国的战略:为了限制苏联的“扩张” ,美国制定了 “ ”,战时的盟国变成了敌 国,而原来的敌国将变成盟国。 影响 (1)冷战序幕的揭开(铁幕演说):1946年3月 英国前首相 .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 敦发表演说,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 ,依靠 的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日益 强大的“ ”。这一演说揭开 了冷战 。 (2)冷战的概念:冷战是二战后在美、苏为 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 之间所进 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 ,涉及经 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 域。2 遏制战略丘吉尔美国红色恐怖序幕美苏全面对抗 名师点拨:美苏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的差异及冲突,是其盟友关系破裂的根源 。 二、冷战之门的开启 1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年,杜鲁 门总统要求国会授权美国政府向 、 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指出“这是美国外 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在什么地方, 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 有关。”这就是所谓的“ ” ,它宣告了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也是美国开始对苏联发动冷战的 。希腊土耳其美国安全杜鲁门主义标志 2经济马歇尔计划:战后初期,西欧 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并由此引起法、英、意 等国 的高涨。西欧各国资产阶 级急需复兴经济,以稳定自己的统治。1947 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 演说,提出 “ ”,史称“马歇 尔计划”。“马歇尔计划”解救了一些 国家的燃眉之急,促进了 恢复,巩固了 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借此把从 .上控制西欧、“ ”与维护 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工人运动欧洲复兴计划西欧经济遏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 军事成立北约组织: 年4月, 美、英、法、意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 建立,使美国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 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使 成为 美国防御的最前线。北约是美国组织的最 大的军事同盟,是其冷战政策的主要 。 名师点拨: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被称 为“一个胡桃的两半”,都是为美国霸权 政策服务的。3 1949北大西洋公约欧洲支柱 三、苏联的对抗措施 1政治成立情报局: 年 月,苏 、波、南、保、罗、匈、捷、法、意9国共 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决定成立情报局,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在反击美国 .方面起了一定作用。苏联也通过它加强了 对东欧的 .和 。 2经济成立经互会:为了迅速恢复、 发展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也为了反击 “ ”,进一步巩固 .阵地,1949年1月苏、保、匈 、波、罗、捷6国代 表在莫斯科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 会的成立对打破 .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 经济起了积极作用。19479冷战政策控制影响马歇尔计划东欧西方国家 军事成立华约组织:1955年5月,苏 、保、匈、波、罗、 捷、阿和民主德国在华沙签订了 ,通称华沙条约。根据条约,成立 了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 。华约 组织是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 集 团,华约组织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 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 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随着华约组织的 成立,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 。3 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莫斯科军事政治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四、第一次柏林危机 1原因 (1)德国投降后, 、 、 、 四 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美苏冷 战的逐渐激化,美、英与苏联在德国问题上 的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 的前沿 。 (2) 年 月美、英、法宣布在西占区 实行单方面的币制改革。苏联也立即在苏占 区实行了币制改革,随后又封锁柏林,全面 切断西占区与西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和货运 。这一做法引发了战后美苏冷战的 高潮。苏美英法冷战19486第一次 影响 (1)柏林危机加快了德国的分裂,1949年9 月, .告成立,定都波 恩;10月, .成立。 (2)在亚洲,1950年爆发了 , 两大阵营的对抗扩及 。2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战争东方 对冷战形成的认识 (1)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美国推行 和 的结果。 (2)冷战的局面不断升级,导致形成以美苏 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不过,双方在 争夺的重点地区 并没有兵戎相见,但在 世界其他地区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3)冷战造成了国际的紧张局势和世界的 。 名师点拨:德国的分裂及朝鲜半岛的对峙 根源于美苏之间的冷战。3 霸权政策强权政治欧洲动荡不安 阅读材料: 材料 杜鲁门(19451953年任美国总统) 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 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 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 将取决于我们”。 吴于廑等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 (1)杜鲁门上台后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 如何? (2)他提出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拓展1 答案 (1)背景:杜鲁门上台后的形势是法 西斯战败;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 、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 的头号强国;开始出现美苏抗衡的局面。 (2)建立和巩固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有人说,马歇尔计划是以复兴欧洲为名, 行控制西欧之实,应怎样认识这一观点? 答案 (1)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帮助西欧各 国恢复经济,实际上是为控制西欧,把西 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2) 同时,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 位的确定。拓展2 读图: “善意”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答案 扶植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 。拓展3 阅读材料: 公约规定“进行集体防御”,当一国遭到 “武装进攻”时,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视 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根据 这项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组 织有统一的军队,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司 令官,司令部设在巴黎附近。 (1)美国等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目的是 什么? (2)为对抗该组织,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 (1)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包围。(2)组建了华 沙条约组织。拓展4 读对柏林的分区占领图。 (1)图中所示字母各代表哪些国家的占领? (2)据你预测,此种占领状态会导致什么恶 果? 答案 (1)A.英国 B法国 C苏联 D 美国 (2)导致德国的分裂。拓展5 【角度1】二战后,美苏之间为何形成冷战 局面? 提示 二战后,美苏采取冷战而非战 争的对抗形式,其原因可从美苏双方的根 本利益、社会舆论、军事对比三个方面分 析: 【角度2】为什么将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作为 冷战开始的标志? 提示 (1)它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 ,公然把干涉他国内政作为既定方针,是 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 (2)它公开把昔日的盟友苏联作为美国 的主要敌人,并采取非战争的方式进行遏 制,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说明图一、图二历史信息与美国冷战政 策形成的关系及其演说内容的共同主张。 (2)图三、图四中的“医生”“打鱼人”和 “病人”“小鱼”分别指什么?“医生” 所开药方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1)“铁幕”演说拉开了东西方冷战 的序幕;杜鲁门主义则标志着美国对苏联 发动冷战的开始。都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受 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严重威胁,并 主张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 (2)美国;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实质:控制 西欧各国。 特别提醒 雅尔塔体系所划分的美苏势力范围, 促成了以两大军事集团及美苏对抗为主要 形式的东西方冷战,并且成为战后世界格 局的主要标志。 学思之窗 请谈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局面形成 的原因及其特点的认识。 答案提示 (1)原因:主要是美苏双方在意 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对立。美国 把称霸世界道路上的障碍最终归罪于共产主 义和苏联,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苏联对此 针锋相比,采取相应政策进行对抗,更加强 化了双方的对峙局面。 (2)特点:以美苏两国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 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 形态,乃至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对峙和竞 争。这种对峙和竞争状态不是直接的武力 对抗,而是除此之外的一种方式。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结合史实谈谈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表现及影响。 答案提示 (1)原因:战后美苏双方在 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方面都 产生对立。美国把称霸世界道路上的障碍 最终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于是采取遏 制苏联的政策。 (2)表现:政治遏制表现为杜鲁门主义 的出台;经济遏制表现为马歇尔计划的实 施;军事遏制表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 建立。 (3)影响: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 策和强权政治的结果;苏联对美国遏制政 策的回应导致了双方的激烈对抗,使冷战 不断升级,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 军事集团;愈演愈烈的对抗造成了国际局 势的紧张和动荡。 什么是华沙条约组织?应如何评价它的历 史地位? 答案提示 (1)苏联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