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0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5页 / 共50页
第6页 / 共50页
第7页 / 共50页
第8页 / 共50页
第9页 / 共5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 苏 争 霸战后美苏实力比较美 国军事: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 原子弹经济: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 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 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外:在世界各地拥有500多个军事基地苏 联军事:总兵力接近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和 军事实力对外:控制着欧亚的许多地区经济:战后恢复迅速,虽与美国有一定距离但亦 不可小觑美 苏 争 霸美 苏 争 霸形成和概况1、形成:20世纪50年代后期2、概况(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的 局面是如何 形成的?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 夫上台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 同西方尖锐对立的政策,以和解的 姿态,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 苏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基本战略 从此,美苏争霸局面逐渐形成。赫鲁晓夫为何要改 变斯大林时期的对 外政策呢斯大林时期苏联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对 外主要是揭露美国的霸权政策,抵 制美国的扩张活动。赫鲁晓夫上台 后,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缩 短了与美国的差距,想同美国共同 主宰世界。第 一 阶 段特点:即缓和又紧张,美攻苏守,优势在美缓和签订对奥和约(50年代中期)苏联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1959年)紧张“柏林墙”的修筑(1961-1989)古巴导弹危机(1962)对外政策 苏联:与美国平起平坐,苏美合作 美国:和平政策苏联苏联实实力经济经济 军军事领导领导 人美国实实力经济经济 军军事领导领导 人与中国关系赫鲁晓夫经济恢复,赫鲁晓夫改革打破核垄断,海外驻军艾森豪威尔;肯尼迪黄金时代经济霸主 核大国,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中美关系没有改善中苏关系逐步破裂美苏争霸第一阶段1959年 赫鲁晓 夫第一 次访问 美国, 与美国 总统艾 森豪威 尔“戴维 营会谈” 赫鲁晓夫(1953-1964在位)“戴维营精神”1959年9月,赫鲁晓夫 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 森豪威尔举行了戴维营会 谈,会谈虽未取得实质性 成果,但两国最高领导人 战后的首次会晤产生了“ 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 和。美国实际上承认了美 苏同为超级大国的事实。 修建柏林墙柏林分裂的见证(19611989年 ) 19 61 年 赫 鲁 晓 夫 和 肯 尼 迪赫鲁晓夫肯尼迪(1960- 1963在位 )古巴导弹危机U-2飞机拍摄的古巴导弹发射场照片。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图中两个人物 分别是谁?赫鲁晓夫肯尼迪扳手腕反映美 苏什么态势?优 势在哪一方?反映美苏争 霸的态势,优 势在美方【例3】美苏的战略重点为什么在欧洲?【解析】因为在政治上,谁控制欧洲就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左 右世界格局的能力;在经济上,美苏两家的最大经济利益在欧洲 ,美国的传统市场、主要盟 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和对外文化援助都以欧 洲尤其是西欧为主,苏联则 在东欧有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在战略上,西欧是美国通向欧亚 非大陆的门户和推进东欧的 桥头堡,东欧则是苏联的屏障和安全地带。第 二 阶 段特点:苏攻美守,美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转移苏攻在欧洲实行缓和政策,麻痹西方在亚洲进行扩张活动,1979年出 兵阿富汗美守:从越南撤军,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外政策苏联:积极进攻美国:积极调整对外策略 实行尼克松主义苏联苏联实实力经济经济 军军事政策美国实实力经济经济 军军事政策与中国关系勃列日涅夫积极进攻战略勃列日涅夫改革建立远洋海军;洲际导弹数量多于美国尼克松主义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衰退时期 陷入侵越战争泥潭中美关系正常化中苏发生武装冲突美苏争霸第二阶段力量对比 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 ,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 点。 侵朝战争失败以后,美国在_年代 初,又开始了侵略越南的战争。侵越战争初期,美国在越南南方 进行“_”,即由美国出钱、出 枪、出顾问,装备、训练、指挥南越军 队,让越南人打越南人,企图扑灭越南 人民解放南方的斗争烈火。后来,美国 对越南北方进行轰炸。1965年,美国开 始派遣大量军队进入南越,把战争升级 为“_”。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60特种战争局部战争越南战争(19611973)l美国:l340万人开赴越南参战,l57000人阵亡,l157000人负伤,l战争费用达1500亿美元。l战争还造成了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国内政治 生活中最严重的分裂;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_年1月,美国被迫签署了结束越南战争 的协定。美军从越南南方撤走。两年以后, 越南南方获得解放,南北方统一。侵越战争 失败后,说明_。1973美国的霸权地位急剧衰落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决议 在巴黎正式签署(1973年) 美国从越南撤军_年代,中美关系开始缓和。_年,美 国总统_访华,开始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中美关系的改善 701972 尼克松1979在美国同意与台 湾“断交、撤军 、废约”三原则 的基础上, _年初美国 和中国建立了正 式的外交关系。中美建交(1979.1.1.)尼克松和“尼克松主义”美国第37任总统 理查德尼克松 (19131994)“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 :主张亚洲国家自己处理本身事 务,自己对自己负责;承认国际 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 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 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 大力量中心。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调 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 ,加强欧洲战略重点和中东地区 ,集中力量制止苏联扩张,争取 改变被动局面。试比较尼克松主义与 杜鲁门主义对外政策的不同杜鲁门主义实施时, 美 凭借其在强大的经济 军事实力,取得了资本主 义世界霸主地位,确定了 战后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 全球性进攻战略。尼克松1970年提出 的对外政策,它反映了 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 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处于守势。第 三 阶 段特点: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强硬立足打局部战争搞“星球大战”计划两手反击 苏联苏联收缩:从阿富汗撤军(1989)中苏关系正常化对外政策苏联:全面收缩美国:里根主义苏联苏联实实力经济经济 军军事政策美国实实力经济经济 军军事政策与中国关系戈尔巴乔夫战略扩张转为全面收缩国民经济军事化经济困难科技水平落后里根对苏强硬复苏 争夺第三世界;“星球大战”计划中美关系时好时坏中苏关系改善美苏争霸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苏联的 对外政策为什么要 从对外扩张转向全 面收缩从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比较苏 联仍落后于美国。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 面领先的目标苏联不得不加大国民经济军 事化程度,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向军事 部门严重倾斜。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大国 地位缺乏相应经济力量的支撑,是不稳固 的。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自身的经济困 难助长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增 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病的难度美国总统 里根(1981-1988)1981年 ,里根当 选为美国 总统推行“ 里根主义” 与苏联进 行新的一 轮军备竞 赛“星球大战”计划80年代中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即“战 略防御计划”(SDI),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 济和科技实力,通过这一计划,既大大提高核威 慑力量,又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造成 对苏联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请思考:美国于80年代中提出这一计划的原 因是什么? 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苏联经济则陷入困 境,美国企图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 苏联的mx导弹 美国的“爱国者”导弹里根(右)与前苏联领导人戈 尔巴乔夫1987年达成签署销毁 欧、亚中短程核导弹协定里根总统访华阶段 争霸态势 原因50年代中 _60年代 初对奥和约 缓和 承认西德赫访美美优苏劣60年代中 -70年代 末同苏对话美守 撤军越南中美关系正常化80年代阿撤军苏收缩 中苏关系正常化放松东欧局部战争星球大战计划美优苏劣柏林墙的出现古巴导弹危机紧张美强硬欧洲缓和苏攻 亚非扩张(1979入侵阿)苏优美劣美国:1901-1909 西罗斯福1909-1913 塔夫脱1913-1921 威尔逊1921-1923 哈定1923-1929 柯立芝1929-1932 胡佛1932-1945 弗罗斯福1945-1952 杜鲁门1953-1961 艾森豪威尔1961-1963 肯尼迪1963-1969 约翰逊1969-1973 尼克松1974-1977 福特1977-1981 卡特1981-1989 里根1989-1993 乔治布什1993-2001 克林顿2001- 小布什苏联:1922-1924 列宁1924-1953 斯大林1953-1964 赫鲁晓夫1964-1982 勃列日涅夫1982-1984 安德罗波夫1984-1985 契尔年科1985-1991 戈尔巴侨夫1991-1999 叶利钦1999- 普京美苏 20 世纪的领导人试述在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政策, 并分析它们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要点: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它敌视 社会主义的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 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第二阶段: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是当时在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 的武装冲突,中苏国家关系严重恶化。第三阶段: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在美国 台湾等问题上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 策。 苏联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 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19451947两极初成50中阵营对峙60中争霸初期70末争霸中期70末80末争霸末期现在多极化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 变化;新兴实力的崛起等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纵览图示战后至50年代中期特征: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峙,殖民体系受冲击表现:美苏两分世界,雅尔塔体系建立,美苏由战时的同盟转为对抗 (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共产党情报局等) 原因: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霸主,苏联成为政治经济大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两国存在严重冲突 影响:世界不得安宁,德国分裂,朝鲜分裂,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50年代至80年代特征:美苏争霸,两大阵营瓦解,三个世界格局出现表现:中苏关系恶化,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崛起 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苏联的霸权政策,民族解放运动的纵深发展影响:美国霸权动摇,殖民体系崩溃,第三世界作用越来越大90年代到现在特征: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关系趋于缓和表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西欧、日本、俄国、中国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原因:世界经济多极化,而苏联的解体进一步加快了多极化的趋势影响:政治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暂时有利于资本主义,多极化趋势加强,加速了经济多极化和全球化国际关系的演变1、1815年1848年,出现了近代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维也纳 体系 2、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出现美英争夺世界霸 权的国际关系结构。英国虽削弱了,但仍保持住了海上优势 和庞大的殖民体系;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大增,但综合实力仍 在英国之下。这个体系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工具3、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出现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 这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和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增强 而造成的。这个格局实际上是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4、19891991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