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8公关与广告国际论坛 专稿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报道 李建新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传播系n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 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 件。n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 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四级。n突发事件的应对,世界各国有不同的方式, 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 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 主的应急管理体制。”n从理性和原则上讲,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 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 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 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 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 件的影响。对突发事件报道的5点认识和 思考n1) 体现媒体的责任;n2) 以我为主、先入为主;n3) 有利于党和政府形象的塑造;n4) 应该步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n5) 区别对待、注意细节。 1 突发事件报道要体现媒体 的责任n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突发事件的报道不单单是媒 体自主的行为,它对内代表着一个政府的责任,对 人民负责,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动员组织各方面的 力量进行危机应急和救助;n对外反映一个政府的责任,主要在于塑造国家的形 象、体现民族的精神风貌。媒体有责任根据不同的 传播对象进行有的放矢的报道,并且要尊重特定对 象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接受方式 、关注重点、阅读兴趣等。要恪守新闻传播职业精 神和职业道德。n基本原则:准确、及时、客观、全面 。n教训:1976年的唐山地震,1994年3 月31日的千岛湖事件,2003年的SARS 事件,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与哈 尔滨水荒事件等,由于在处理和报道 中出现了种种的问题,给当事者、受 难的人民和社会造成了伤害,并被外 界所利用,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形象。n对比:n2008年3月14日发生在西藏拉萨的暴 力事件;报道缺位,谣言漫天;n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的大 地震的公开及时报道。真相跑在了谣 言的前面。 2 以我为主、先入为主n在网络和资讯传播很快的时代,希望控制任 何新闻特别是“负面新闻”是不可能的;n突发事件的报道,与其堵不如主动出击,以 我为主、先入为主,靠及时、准确的信息传 播把握舆论的导向,对一时难以完全搞清楚 的事件,可采取先发消息逐步深入的办法。 切不可出现信息的真空,否则就会给谣言和 各种小道消息留下可乘之机。n寻找从“危机”到“转机”的方式方法。 3 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有利 于党和政府形象的塑造n突发事件的报道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 宣传为主的方针,要报道党和政府对人民的 关心,报道党委和政府所做的工作,报道社 会各界的积极反映和行动,要牢牢把握正确 的导向。 n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应该紧急行 动起来,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 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 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 援队伍和社会力量,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n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发生了切而诺贝利事件, 由于政府的隐瞒和媒体的错误报道,不仅造成了大 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严重伤害了公众对苏 联党和政府的信任,被西方媒体借机大力炒作,动 摇了苏联政权的根基。n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对伊拉克战俘的侮辱和残害 使美国多年打造的“自由、人道、人权”根基坍塌, 美国及其价值观的国际影响下降到了最低点。n这说明突发事件及其报道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作 用,它比通常的新闻报道能够更直接、更具体、更 详细地体现出国家的形象和政府的责任。4 突发事件的报道应该步 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n我国是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这里 或那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事件在所难免 。从纯专业的角度讲,突发事件给媒体提供 了很好的报道选题和素材。n但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对媒体及其管 理者而言是一次综合水平的测试和考量。把 突发事件的报道置于制度化、法制化的筐架 之内,是搞好突发事件报道的前提和必要条 件。n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 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n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法律的目的不是取消 或者限制新闻自由而是维护和扩大新闻自由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n突发事件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类别,它应该 且能够遵循的制度和法律不在少数。除了过 去颁布的有关制度和法律外,主要有两部:n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n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n就信息公开条例而言,既然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越 来越大,发生的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广,次类信息的 公开就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n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常态,那么公开也应该成为常态 ,保密只能是例外;n既然公开是常态,那么早公开要好于晚公开;n由自己公开要强于由他人公开;n公开要讲究艺术,内外不能完全相同;n公开应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人心的安定和社会的 安稳。n公开要依照新闻宣传的制度,要遵守宪法和法律。5 突发事件报道要注意的细 节n暴雨、雷电冰雹、洪涝水灾、干旱高 温、低温冷冻、大风大雾、沙尘雪灾 、森林草原火灾以及山体滑坡、泥石 流、地震等自然灾害事件,新闻媒体 可根据各级气象、国土资源等行政主 管部门的预报、警报和通报及时报道 。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重要数据,应送有关主管部门审核。n飞机坠毁事件、重(特)大铁路、公 路、水上交通事故,建筑物坍塌事件 、矿山采掘恶性事故,重(特)大火 灾及其他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主 要媒体可根据省行政主管部门的通报 及时报道。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经 济损失等重要数据,应送有关部门审 核。涉及事故原因和责任问题的深入 报道,应听取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n省内发生的5级以上(含5级)的地震 ,新闻媒体可根据省地震局的通报及 时编发消息。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等重要数据,应送省级以上 地震主管部门审核。5级以下地震原则 上不作报道。n省内发生重(特)大煤矿事故,新闻媒体可根据省 直有关部门和市、县的通报及时编发消息。n重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新闻媒体应根据省卫生 厅及卫生厅授权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通报及时报 道;重大动物疫情,要根据农业厅及农业厅授权的 市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通报及时报道;重大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要根据省环保局的通报 及时报道;其他可能产生重大危害的公共安全事件 ,要根据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通报及时报道。新闻 稿件涉及事件造成的人员死亡、经济损失等重要数 据,用送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对事件的深入报道, 要听取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n纵火、投毒、爆炸、劫机、劫船等重 大刑事案件,原则上只安排中央和省 主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稿件分送负 责案件调查的公安部门和负责处置事 件的省政府主管部门审核。n涉及外国驻华人员、在华外商、外国留学生、外国 游客、港澳台同胞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n涉及民族、宗教、人权、“民运”等问题的重大突发 事件;n涉及一些邪教的重大突发事件;n涉及社会骚乱、群体上访、非法集会和游行示威、 罢工罢课、民族宗教冲突、囚徒暴狱、警民军民冲 突以及银行挤兑、挤提等重大政治性、群体性事件 等;n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际形象的突发公共事件 ;n涉及军队和武警部队的突发事件等。6 实际效果和需要改进的地 方n及时性和时效性强了,拖沓滞后的报道少了 ;真实性强了,虚假报道少了;报道的法律 意识、职业意识体现出来了,捕风捉影、率 性而为的情况少了;新闻部门等相关部门敢 于直面问题、现场及时处置问题的多了,顾 左右而言他,敷衍塞责的少了;新闻工作者 的大局观和责任意识增强了,个人和部门利 益淡化了;通过突发事件报道而形成的凝聚 力、向心力和奉献精神增强了,单兵作战、 各自为阵、少相往来的情况减少了;新闻队 伍的风貌和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凸 显出来了。 n 欢迎批评指导!n 期待交流合作!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