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5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6页 / 共45页
第7页 / 共45页
第8页 / 共45页
第9页 / 共45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9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中国的“两弹一 星”,是20世纪下 半叶中华民族创建 的辉煌伟业。“两弹 一星”是指核弹(原 子弹、氢弹)、导弹 和人造卫星。把核 弹和导弹这“两弹” 成功地结合起来, 就具有了可用于实 战的核导弹,从而 真正具有核打击能 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诞生。毛泽东主席在天安 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 被人欺侮的民族了,我们已经 站起来了。”但是西方列强不愿承认新 中国,更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 中国在东方崛起。1950年,美 国把侵略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美军上将麦克阿瑟扬言,要在 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美 国总统杜鲁门宣称,一直在积 极考虑使用原子弹。中国人民 时刻受到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威 胁。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原子弹威力长期 阻挠中国海峡两岸的民族统一。半个多世纪前,战火连绵。美国在广岛投 下的原子弹,加快了世界大战结束的步伐 ,也拉开了核竞赛的序幕;新生的人民共 和国从战争废墟上刚刚站立起来,战火烧 到了鸭绿江边,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中 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 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 严峻的现实迫使新中国的领导人不得不考 虑研制自己的原子弹。 年月,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的 第二年,毛泽东同志提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个月后,他又强调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 、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 功夫是完全可以的。” 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 待兴。然而,以毛泽东同 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 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 势,不等条件完全具备就 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 的战略决策,为实现中华 民族的强国梦想描绘了一 张宏伟壮丽的蓝图。 在人类的历史上,世界各民族都创造过很多飞行太空的神 话故事。黄帝乘龙升天和嫦娥吞药奔月的神话,表达了古 老的中华民族企图借助自然物的动能遨游太空的理想。后 来,战国时期墨翟作“竹鹊”,东汉时代张衡制“木雕”,反 映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企图研制人工飞行器 ,去实现遨游太空的理想。然而,他们的努力都失败 了。火箭发明以后,给人们实现遨游太空的理想带来了新 的希望。明代中期,公元1500年左右,有个烟火工匠,名 叫王古。他发明了一种可以操纵的飞行器很象两条连在一 起的飞蛇,上面有坐椅,坐椅后面紧连着一个特制的木架 ,木架上安装着47支巨型火箭。据说,有一天,王古坐在 坐椅上,手持两把大蒲扇,叫人点燃47支火箭,想借助火 箭的推力和蒲扇扑动的力量飞向太空。可惜,这次试验失 败了。一声巨响,火箭爆炸了。在火光和硝烟中,这位勇 敢的发明和实验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新中国初升的太阳,召唤着海外 赤子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他 们中间的许多专家后来成了“两弹 一星”事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 物理学家赵赵忠尧归尧归 国途中被驻驻日 美军军关进监狱进监狱 ,在祖国人民和世 界科学家的声援下才恢复自由。 他用在国外省吃俭俭用攒攒下的钱钱, 购买购买 了一批科研器材,为为中国原 子能研究组组装了第一台质质子静电电 加速器。 作为为“第一个在英国获获得教授职职称 的中国人”,物理学家彭桓武被问问 到为为什么要回来时说时说 :“回国不需 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 著名科学家钱钱学森决定以探亲亲名 义义回国,却被无理拘禁,失去人 身自由长长达年之久 1956年,毛泽东和从美国归国 的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亲切交 谈 。 年的深秋时节,当中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 遍世界的时候,面对大漠戈壁上 的擎天云团,一位政治家断言, 那不仅仅是火红的云团,更像是 举起的拳头,是中国人民用能力 和志气攥成的拳头! 年月日。这这一天 ,在西北大漠深处处的酒泉卫卫星 发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 第一颗颗人造地球卫卫星送上了太 空。响彻彻全球的“东东方红红”乐乐曲 ,宣告中国进进入了航天时时代。 从此,一个孕育了“飞飞天”传说传说 的浪漫国度,一个诞诞生了四大 发发明的文明古国,一个曾饱经饱经 沧沧桑的东东方大国,以更加自信 的姿态态屹立于国际际舞台。 美国从1939年开始研究原 子弹,到1957年生产导弹 核武器,用了近18年时间 ;中国从1956年开始导弹 和原子弹的研究,到1966 年成功进行导弹核试验, 仅用了10年时间,比美国 缩短了7年多。从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 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 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 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 时间,就以最快速度完成 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 发展阶段的跨越。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 星“东方红一号”重 量为173公斤,比苏 联(83.6公斤)、美国 (8.2公斤)、法国(38 公斤)、日本(9.4公 斤)等国的第一颗人 造卫星重量总和还 要重。卫星的跟踪 手段、信号传递方 式、星上温控系统 也都超过了其它国 家第一颗卫星的水 平。“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资源一号”“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把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 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中 国是火箭的故乡,如今火 箭失而复得。 人类已先后发射了约 5000多个人造航天器, 其中绝大部分是人造地 球卫星。“东方红一1号”,使中 国成为世界上第个独 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 家,中国航天活动的序 幕从此拉开。年来 ,中国已成功研制并发 射多颗人造地球卫 星,完成由试验卫星向 应用型卫星的转化。 美国一家报纸对中国核威慑作了这样 的评论。这家报纸说,假如中美发生 冲突,美国用核弹对付中国,必将遭 到中国的报复。他们不仅有导弹,还 有洲际导弹,射程一万多公里,可以 打到美国本土。 中国只要有一个核弹头掉在美国人口 较多的城市里,美国政府就无法对美 国人民交代。美国人民就要起来反对 。 美国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和“爱 国者”防空导弹飞得并不快,每 秒钟200多米,可以飞1000公里 。在巴黎国际航空博鉴会上, 中国展出了自己的超音速导弹 。性能超群,这样的导弹,别 人是打不下来的。 美军专家认为,中国可利用神舟飞船的一些 技术强化其弹道导弹水平,可能会使美国尚 在研发中的导弹防御系统“竹篮打水”钱学森是世界气体力学大师 冯·卡门最好的学生,还有郭 永怀、林家翘都是冯·卡门最 优秀的学生。冯·卡门曾经说 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 明的民族。我国火箭喷气技 术即导弹技术的建立,是钱 学森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 是受到美国迫害,经过奋斗 ,于1955年回国的。我国第一枚导弹1960年发射 成功,是比较近距离的导弹 ,射程1000公里。现今我们 的导弹可带上原子弹、氢弹 ,发射到地球任何一方,成 为战略火箭,就是带有核弹 头的战略导弹。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 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 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 比美国、法国前苏联、所用的 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 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 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 多方面跨 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 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 的产物。1963年,为了核垄断 ,美、苏、英、法四大国签定 了“禁止核试验条约”,逼中国 就范,而毛泽东却提出了,“全 部禁止并且销毁核武器”的反建 议。并且积极试验,成功。没 有毛泽东,其他中国领导,谁 敢? 年月日,共 和国华诞前夕,党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 大会堂向位当年为“两 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的科学家隆重颁奖授勋。 钱学森、周光召、屠守锷 昔日风华青年,已成白 发老者。王淦昌、邓稼先、 姚桐斌位科学家永远 不可能亲手捧起这枚沉甸甸 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了, 他们把一生献给了这波澜壮 阔的事业,带着无悔与眷恋 走完了生命之旅。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 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 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 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 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 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 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 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 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 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 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 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 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 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 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 是您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 知道,陈赓是带着毛泽东的指 示,专程就此来请教他的。二、“东方魔稻”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世 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 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 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在世 人的眼中,伟大的科学家 袁隆平需要仰视。他头戴 “杂交水稻之父”光环,至 74岁获世界大奖11次,荣 获首届中国最高科学技术 奖,个人姓名属无形资产 ,品牌价值1008.9亿元 生活中的袁隆平,又 是什么样子呢?袁隆平看 上去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 民更像农的 额头刻下了岁月的痕迹, 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 上了一道道伤痕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 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 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 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 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 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 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 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 千多亿公斤. 国际际上的同行们们称袁隆 平为为“世界杂杂交水稻之父”。一九七四 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 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 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 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他的愿望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 1)要争取在2010年把杂交粳稻所占比 例从3提高到30,每亩增产100 公斤,达到亩产900公斤,为我国奉 献30亿公斤粮食。2) 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做出 了一个重要决策:借助中国的力量 ,在几个主要水稻生产国优先发展 杂交水稻。目前,全世界已有10多 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和引种了中国的 杂交水稻。现在,全世界的水稻种 植面积22亿万亩,但是,平均单产 每亩只有250公斤。按照世界粮农组 织的统计,如果有2亿万亩推广杂交 水稻的话,增产的粮食可以占全世 界粮产量的20,可以多养活10亿 人口。 三、“银河”系 列计算机 在国防 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 敞明亮的机房里,矗立 着一个红黄两色相间的 大机柜。这就是我国自 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 每秒运算速度达亿次的 巨型计算机“银河 I”。它的诞生,使我 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 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 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1983年 12月22日,中国第一台 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 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功。 1992年 11月19日 ,“银河 ”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 过国家鉴定。1997年 6月19日,“银河”并 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鉴 定。该机面向大型科学与工程计 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基本字长 64位,峰值性能为130亿次。 日跃东方,叩启天穹。 年月日时 分,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 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和朝阳中 缓缓降落的中国第一位航天员。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自己 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的 国家。从进军“两弹一星”到载人 航天飞行成功,年风雨,弹 指一挥间。 载年轮,印下了中国尖端 科技事业所经历的坎坷与辉煌, 载录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大跨越中 的自强、自信与自豪。 四、“神州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