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讲第三讲 政策的分析理论与模型政策的分析理论与模型(Policy analysis Theoretical 然而,市场是有缺陷的,它并不能总是能有效地分配资源,或者说 ,不能加总个人的效应最大化行为而最优化全体社会福利。政府有责任纠 正市场失灵,因为最优化的社会结果并不是由纯粹的个人决策所产生的;面 临着行动要求的政府必须首先确定是否市场失灵正在引起社会问题。如果 确定需要政府干预,那么,关键是要发现最有效的干预办法 (即政策手段) ,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并且用来确定它的分析技术是成本 一效益分析。 (续)帕累托最优(均衡)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指出,在完全竞争和 完全市场 (没有外部性)的经济体系中,如果存在着竞争性均衡,那 么这种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竞争性均衡是满足效用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条件以及市场出清 (对任何一种商品不存在超额需求)的 一组价格向量和一种经济配置 (消费向量和生产向量)。(案例:3万 蚕农颗粒无收,谁之过? 跨界污染,蚕先知 ) 帕累托均衡的实现任何政策实施都需要付出成本,所以高水平的 政策设计必须考虑三个基本点:第一,成本原则。在实现既定政策 目标下,促使政策成本的最小化(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第二, 分担原则。在必须付出的成本范围内,实现成本分担的合理化;第 三,补偿原则。在有人受益、有人受损的政策措施下,寻求合理的 补偿原则。实现了上述三点,可以认为政策近似的实现了帕累托改 进。(案例:保住“一江清水”,换来贫穷落后? )启 示帕累托最优重要前提第一,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是相同的,若 损害某人而让别 人得益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第二,帕累托最优解取决于 每个人的初始资源,起点可能有所不同;第三,假定各人的幸福仅仅 取 决于他所享受的物质条件,但是否幸福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即利益的外 延扩大,均衡点会更多。“如果有一项政策能使所有的人都满足自己的 私利,这项 政策就变成有公共利益的政策了。”(茅于轼 ) 希克斯卡尔多准则通过合理的补偿 ,政策给全体社会成员带 来的总 收益,在补偿 改革给全体社会成员带 来的总成本后,还有净收益。(案 例:深圳旧村拆迁造就10名亿万富豪 拆迁成造富捷径 ) 戴维斯一诺斯标准社会各阶层 中成员有着相对于制度“现期消费”而 言不问的贴现 率,因此,社会中各阶层 成员对 于制度的“预期净收益” 中 “预期”的时间 期限也不相同。基本结论 是,低收入者贴现率较高 ,更选择倾 向于当前报酬流量的安排。由于既得利益者并不愿意放弃既 得利益,补偿过 程不会自觉地在改革的损益双方之间进 行,这个时候 ,必须借助国家承诺(这也是我国社会众多阶层 特别是中下层对现 有体 制下执政党的期望,也可以说是新时期“信托执政”合法性的一个重要 基础)。小 结关键术语社会合意性 市场机制 市场失灵社会福利 外部性 竞争性均衡政策工具 帕累托改进 现期消费国家承诺 思考讨论公共政策带来的利益与公共政策付出的代价是否同时集中于一定的 社会群体身上呢?是否应该集中于同一社会群体身上呢? 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值?改革政策取向是一个分肥的过程?能否变成一个持续富民的过程? (案例:“三同”是还债于农民 )公共政策付出的代价能否值得或承受得起?政策干预点的如何选择 ?六、博弈理论政策是竞争环境中进行的理性选择代表人物及著作冯诺伊曼(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约翰纳什、海 萨尼、塞尔腾等。典型的悖论囚徒困境 囚徒乙坦白 抵赖囚徒甲囚徒困境的结论参与竞争的初衷与所得到的结果相悖。即参与竞争的各 方如果都要取自己可能利益的最大值,则大家都将得到一个次坏的结果。 个体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个体理性的策略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局。即个 体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10,-10-1,-20-20,-1-3,-3抵赖坦白启 示政策过程的博弈分析研究参与竞争的不同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体 之间,如何依靠各自信息优势,围绕组织目标,展开竞争与合作, 以获取最大化的效益。这种对个体与集体、组织的动态分析,十分 有利于公共政策的分析。 “纳什均衡”的意涵在对方策略确定的情况下,每个参与者的策 略都是最好的,此时没有人愿意先改变自己的策略。此时的均衡被 称为纳什均衡。 政策过程的博弈现象 “公地悲剧”、“囚徒困境” 的中心问题 都是理性人的“搭便车”问题。公共政策应围绕着个体理性与集 体理性的冲突而展开,因此,集体范围越小,越易达成均衡。 博弈均衡分析的重点“选择性激励”(奥尔森语 )是指存在着 某种迫使或诱使个人努力谋取集体利益的激励机制。一个好的决 策、政策,甚至制度的设计应该具有纳什均衡的性质。一个好的政 策是让人信守诺言,无空子可钻的政策。调整政策预期的收益值 ,尊守规则获得的收益必须大于不尊守规矩的收益。不能让守纪守 法者吃亏。尽量变零和博弈为变和博弈,使政策具有重复博弈的 性质。政策的博弈分析步骤(案例1:养老保险的政策博弈 )l(1)根据发现的政策问题,明确政策目标和变量;l(2)分析政策实施对象作为博弈参与者的特点,给出不同 政策对象在特定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应当能够用政策变 量来规划)条件下的行动空间、策略空间和效用函数;(案 例2:农民征地款分配,到底谁说了算 )l(3)根据政策对象的效用函数求博弈的均衡状态,这一均 衡可以作为对政策后果的一种预测; (案例3:微软学会反盗 版)l(4)通过均衡解与政策目标的比较优化政策质量,直到达 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或者因找到满意的结果而否定一项政 策措施。 小 结关键术语个体理性 集体理性 信息优势纳什均衡 搭便车 选择性激励零和博弈 变和博弈 重复博弈行动空间 策略空间 效用函数 思考讨论博弈分析的人性假设前提有哪些?为什么博弈分析可从 个人行为扩大到组织?如何通过博弈的均衡解来优化政策质量?博弈分析中需 要调整参量主要有哪些?如何调整?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明了什么?如何给出相应的博 弈解?七、制度理论政策是制度变迁和互动的产物代表人物及著作道格拉斯 C 诺斯(制度变化与美国的经济增长 ),康芒斯、肖特等。制度的界定是一种通过规则约束特定行为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范,是正式 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约束下的秩序,是扎根于政治组织结构或政治经济关系 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惯例、规范等,它们包括宪法规则、基本法规 、官僚体制运作的程序等。狭义的制度指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 式,特别是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 制度的形成博弈次序非正式约束(如贯例)正式约束。制度往往 是临界点上各种政治力量冲突的结果。制度与政策形成的路径有所区别。 制度的产生和建构涉及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 问题。(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制度的形式正式制度包括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机构颁布、执行的各种法律、 法规、规章、章程、条例与准则;非正式制度包括中共同体内自发演化而 来的各种惯例、内化规则、风俗、礼貌等一些不成文的社会规范理,前者 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与惩罚是通过组织实施的,后者则无需通过组织就能够 自找实施。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前提,正式制度是非正式制度的保障 (续)l制度与政策宪法法律法规章程 禁异贯例 传统道德 习俗规章 命令 规划 指示 项目 报告启 示政策对制度的依附性政策在本质上是制度的产物,好的制度一般可产生好的政策,无 效的制度则总是产生无效甚至失败的政策。因此,要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就必须建立有效 的制度并推动其向良性的方向变迁与创新。某种制度可能有利于或不利于某些政策的形 成和实施。制度分析认为某种制度特征的组织必会做出某种行动的选择。(如:政府该不 该救市?讨论的前提:遵循市场规律,法制健全,有市场道德的市场体系。中国的市场体 系(制度)达到了可以“不作为”的程度吗?) 良好的政策需要适当的制度基础(如 :意识形态)与其政策在制度机制上兼容,并考虑其对制度资源的效应。 (如:我国电 影需要实行分级规制吗?) (案例:文化产业振兴最大障碍是什么? ) 政策与制度建 设关系也是双向的。一方面制度化程度低下往往限制政策发挥效能;另一方面,政策能力 的超常发挥又阻碍了制度的建设。(如:在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更倾向于“运动式” ,而非制度化。又如:质检、城管等用“大检查”运行方式来实现政策目标,而非制度化 运作)持续不断的制度结构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建筑材料,个人的偏好、能力和基 本的认同以这些体制结构作为条件 。任何制度本身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就是有空子可 钻,但是应该有别的东西可以支撑它意识形态。 制度的变迁与政策创新 (1)路径依赖。(2)路径替代。 (3)路径偶然。当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成本较低而收益较高,推动其变迁与创新的主体意愿较强,且反对者没有形成足够的政治 压力时,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才会发生。而一旦其发生,将会对政策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 。 制度安排和设计制度设计的难点在于利益制衡。只要制定出促进分权和保障自由竞争 的制度机制,政治过程就可以生产出具备正当性的政策,所以应该注重探索制度安排问题 。制度是内生,而政策主要是外生的,因此,制度的移植比政策的借鉴难度要大得多。小 结关键术语政治组织结构 官僚体制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制度结构 路径依赖制度是内生 利益制衡 意识形态 思考讨论公共政策 “下位”往“上位”移动动与政策效 能有何关系?如何实现实现 近期与远远期规规划的一致性?八、公共选择理论政策是非市场性决策的经济学代表人物詹姆斯 M 布坎南个人投票选择和市场、自由、 市场和国家、丹尼斯缪勒、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 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等。 理论假设理性因素;制度安排;个人利益出发;个人选择权利; 用规则解决冲突。 主要观点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目标的所 谓公共利益;现实中存在一些大家利益比较一致的情况,现有的 各种决策体制,即方式(投票规则)因各自的缺陷而难以达到最优 化或理想的政策;信息的不完全、公共决策议程的偏差、投票人的 “近视效应”、沉积成本、先例等对合理决策的制约;政策执行上的障碍。 启 示公共选择的实质政治过程也是一个市场过程,只是交易的对象是公 共产品。公民与公共品之间本质上也是一种消费关系,也适用市场经 济中的“消费主权”。用什么形式保障消费者主权?没有民主,消费 者就没有个人选择的权力,公共品你给我什么,给我多少,只有卖方 市场,没有买方市场,公民就会很弱势,根本设有讨价还价的能力。 提升“消费主权”的路径为公共决策过程提供一套规则和程序;为参 与公共决策的行为者提供充分的激励机制并分散政治决策权力;提高社 会民主程度,确保社会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过程;打破政府对公共物品供 应的垄断(公共品也要有竞争,NGO跟NGO竞争,NGO跟政府竞争,地方 政府跟地方竞争),同时在公共部门内部引进竞争机制,改变官僚体 制;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税收和支出行为。 公共选择改进治理的策略公共选择学说主张各类型组织都可以提供 公共物品的服务;公众选择决定着单个公共机构的存亡;通过分权实 行权威分割。通过竞争改进公共物品的提供。其实质:市场价值重新 利用。 小 结关键术语理性因素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