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8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筛选文中的 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 要考点,也是难点,它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分析能力 ,近年来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每年都出现。这种筛选 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 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信息 要素。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以下方面 :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 (2)体现人物主张的信息; (3)表现人物情感的信息; (4)反映人物思想道德的信息; (5)展现人物性格的信息; (6)反映人物志向的信息: (7)表现人物才智的信息; (8)有关选文的综合信息等 考点解读考点解读命题人命题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六种: 一、对象错位 :二、方法错位 三、概念错位 四、主旨错位 五、事件错位 六、关系错位 应对方法一、把准对象,忌张冠李戴 二、体情察意,忌断章取义三、找准区间,忌无中生有四、锁定内涵,忌无的放矢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文多为 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 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 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 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 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一、对象错位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 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 ,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 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 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 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 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 易受其误导。二、方法错位二、方法错位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 ,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 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 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 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 例句混杂其中。三、概念错位三、概念错位 如如2007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年高考湖北卷第1111题: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 “讲究孝道讲究孝道” ”和和“ “乐乐 善好施善好施” ”的一组是(的一组是( ) A.A. 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 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 B. B. 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C. C.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诸饿者以次受糜,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诸饿者以次受糜,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 D. D. 颖川公卒,哀毁如礼颖川公卒,哀毁如礼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遇事慷慨,不避艰险“乐善好施”是指“爱做好事,喜欢施舍”。它的特定内涵是 :施舍的对象必须是“外人”,施舍的原因必须是“穷困”。 A项中句的“人产计口给食”说的是对家人按人口定量 供应粮食,它的对象是“家人”,原因是“勤俭持家”, 所以不能称为“施舍”。 “孝道”是指“奉养父母的准则”。它的特定内涵 是:奉养的对象是“父母”。 B项中句对待的是“诸兄弟”,所以不能称为“孝道”。 D项第一句先祖因其父“颍川公”丧而悲“哀毁”,体现“孝道”;第 二句的“慷慨”是情绪激昂之意,从“不避艰险”可以看出,故不是 “乐善好施”。 C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 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 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 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 面性。“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命题人 看准了这一点,往往在“某一种”传统美德的“ 点”上命题,制造出“主旨错位”的误区。四、主旨错位四、主旨错位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 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 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 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 阱。五、事件错位五、事件错位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 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 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 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 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 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 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六、关系错位六、关系错位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 “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请以人君礼葬之即为孙叔敖衣冠庄王 置酒,优孟前为寿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 为相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属我贫困往 见优孟 A B C D解答文言信息筛选题,考生既要明确 试题设置的“要点”,又要懂得一些行之有 效的破解方法,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增强 应试信心,从而大大提高解题的准确率。课堂小结课堂小结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一、明确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二、文言文整体阅读策略 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答 题技巧指导 (重点)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要突破文言文的这些考点,首先就得有整体阅读策略 :整体阅读,读懂选文: (1)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题设一般是“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项是” )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用心地默读文章,以 “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 ”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下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 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有些常用的方法在复习中还会进行指导。第12选择题正好是对应着考试大纲 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次为C级,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 ,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大家全面准确 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 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 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 综合性强。考查的方式往往是四个选项 各自阐述或解析、评价某一方面,一般 以选“非”的形式出现。 构成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在大 体正确的句子中设置一二处不正确的表述 作为干扰项。这道题涵盖广泛,要求整体 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 要求。“选非”的形式实际上是降低难度。 “非”的设置有多种,在做题的过程中注意 命题者对这些“非”的设置方法,做题可以 收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纵观10年高考试 题,本题设“非”主要有一下几种: 本题设“非”主要有一下几种一、曲解词(句) 义个别实 (虚)词故意译错二、夸大其词三、张冠李戴四、颠倒事实五、时序错位六、无中生有七、强加因果一、曲解词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 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10年重庆卷第10题C项【选文出自宋史查道传】: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 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 ,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原文中写“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 尝笞罚,”,而选项中“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有错,应是“有人 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 古代“犯人”一般用“囚”字,“犯”并非是 “犯人”,而是“冒犯”,有成语“有犯不较”作证,加上前边有“道 性淳厚”,说明其非常厚道。此处属曲解词义,话说回来,如果 C项正确,那么查道就是没有原则的昏官了,这与整个文段内容 有矛盾,聪明的学生应该会想到这个问题,这正说明了此题有极 高的区分度。二、夸大其词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 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 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1:10年北京卷第9题B项【取材于柳宗元 宋清传】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 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文中宋清表白道:“清逐利以活妻子 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而选项是对文中人物的过度拔高,夸大其 词。2:10年四川卷第10题B项【选自汉书 酷吏传】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 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 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原文说:“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 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是 说尹赏亲自察视这些人,每察视十人,就 放走一人;其余九人依次投入虎穴中,每 穴各投一百人左右,最后以大石盖住洞口 。可见不是全部投入。三、张冠李戴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 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1:10年广东卷第8题C项【选自明谢眞后 鉴录卷下】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 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原文说:“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 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 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选项“但被敌方 间谍获知”有误,此处本是皇帝捕获宋忠的间谍, 间谍说宋忠诓骗将士。属于张冠李戴。四、颠倒事实 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 1:10年湖北卷第12题C项【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原弊】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 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原文是:“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 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作者认为,休战 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 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 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颠倒原文的事实。五:时序错位命题人故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造成事情 先后顺序错位。 1:10年宁夏海南卷第6题A项【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 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 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 寇。原文是“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 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 ,贼缚云”。而选项中:“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 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错,文逊战死后才破城,花运 才被俘的。可见时序错位。六: 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这种陷阱的设置,是高考中常见的干扰项在 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 1: 10年全国卷第10题D项【节选自宋史康保裔 传】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 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 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 去。原文末段“重贵与凝赴援”,“独重贵、凝全军还屯 ,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 计功,何面目也!”可见,在康保裔与契丹血战时,张 凝、李重贵率领军队策应他,但没有与他共同抗敌。“ 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错。属于无中生有。七、强加因果命题人故意把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情联系 起来,强加因果关系。1:10年浙江卷第19题D项【胡叟传】D胡叟聪明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 ,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 一生坎坷。原文“叟孤飘坎壈ln,未有仕路”,但选项中说 胡叟“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 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可见胡叟仕途 不顺和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没有关系,这是强加因 果。通过对10年全国高考题的分析,我们已 经了解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 一考点的考查方式以及命题者设题中的一些 基本方法。我们以后做题中要多注意这几个 方面,先从这几个方面排除。但是我们各种 做题技巧都应该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实施。 怎么读懂原文也是有些技巧的,这些技巧在 以后的专题中进一步指导。 小结解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