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7页
第2页 / 共87页
第3页 / 共87页
第4页 / 共87页
第5页 / 共87页
第6页 / 共87页
第7页 / 共87页
第8页 / 共87页
第9页 / 共87页
第1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LOGO宗晓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joyzong126.com儿童情绪的发展 与其所需要的关键帮助引言v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意情绪的问题。很多 家长更希望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可是,怎样才 能让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情商意味着什么? v情商高的表现大致有:遇到困难不会发愁;不会 被困难压垮;临危不惧;遇到别人情绪不好的时 候自己不会被感染;心里没有很多的不舒服;不 容易焦虑;高兴的时候多,不高兴的时候少;挨 了骂、挨了批评也不会伤心和生气。内容提要v什么是情绪 v儿童情绪的发展 v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v情绪能力一、什么是情绪v情绪是对一个特殊事件的主观反应,可以从生理的 、经验的和外在行为的变化几个方面加以描述。(Sroufe,1996)v 总是与某一个情绪相关的诱发事件有关。比如:惊奇是由 意想不到善意的事件引发的,愤怒是因为目标被干扰,恐 惧是危险的场景引发的,耻辱是因为自尊受到打击。 v 生理成分。比如:变化的心跳频率和脉搏、加速的呼吸、 出汗以及其他一些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功能。 v 经验成分。与我们对诱发情景及其影响方式的认知评价相 联系。(小一点的孩子和大一点的孩子面对打针的反应) v 外在行为的变化。这是在观察他人情绪状态时认识到的东 西。比如:面部表情的变化;声音的变化(尖声表示恐惧 );特殊姿势的变化(愤怒时会晃动拳头)等。二、儿童情绪的发展v情绪发展的特点 v面部表情及其识别 v依恋1.情绪发展的特点v实验目的:探讨3个月大的婴儿的微笑是否具有社 会性。 v实验对象:3个月大的婴儿12名,含6名女婴,6 名男婴。 v实验过程:使用46cm*56cm的屏幕向婴儿呈现四 种不同的刺激:1个陌生人和3个不同程度像人脸 的木偶。每个刺激呈现90秒,观察孩子对这些刺 激的反应。1.情绪发展的特点v实验结论:3个月 大的婴儿对人脸和 木偶的反应是不同 的,婴儿更喜欢对 着人脸笑而很少对 着木偶笑。这说明 他们已经清楚地知 道了人的独特性和 社会性。1.情绪发展的特点v婴儿一出生就会笑,就像 婴儿一出生就会哭一样。1.情绪发展的特点v 但婴儿一开始的微笑并不具备社会意义。婴儿的情绪发展 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自发的笑(05周),又被心理学家称为“嘴的微笑”。翘起 口角,嘴周围的肌肉运动。当他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例 如:吃饱了,喝足了,温暖的环境,柔和的光线,悦耳的音 乐,他都会发出自发的笑。这反应了婴儿自身感到了舒适, 而不是一种社会性的微笑。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个半月)。这个时候最容易引 起婴儿微笑的是人的声音和面孔,尤其是看到大人的点头、 微笑和听到愉悦的声音。到了第8周时,婴儿可以对一张不 移动的脸发出持久的微笑。3个月时,婴儿对正面面向自己 的脸微笑,无论这个人的脸的表情是生气的还是高兴的。但 对侧面面对自己的人脸没有反应。1.情绪发展的特点 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个半月个月)。婴 儿越来越有能力分辨熟悉的脸和其他的东西,对熟 悉的人笑得更多,笑容更加无拘无束。能够出声的 笑,喜悦而积极的微笑。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 笑,他们对主要抚养着(通常是母亲)笑得最多、 最频繁,其次是对其他家庭成员和熟人,对陌生人 笑得少。积极的情绪交往加强了父母与婴儿间的情 感联系。1.情绪发展的特点 79个月,是社会性继续表现的事情,婴儿开始参 与社会性游戏,主动进行与他人之间的交流。这个 时期开始产生分离焦虑,即认生,害怕与父母或其 他照顾者发生分离。当面对陌生人也会表现出恐惧 和焦虑。 912个月,是依恋阶段。婴儿在这个时期,仍然 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情绪,但对主要照顾者表现出强 烈的感情,而对陌生人更加警惕。1.情绪发展的特点v爱笑的宝宝大多比较聪明,研究发现,较早开始社 会性微笑,发笑次数越多,孩子越聪明。 v如何让宝宝多笑呢? 第一阶段宝宝的微笑是生理性的,只要生理条件得到 满足,宝宝就会效。因此,合理的喂养,良好的护理 是重点。在细心照料孩子的同时,给予积极的情绪与 表情,用眼神、笑容和声音来和宝宝交流,这样即可 使宝宝更多地产生自发性微笑,又可促使婴儿向下一 阶段发展。 过了第一个阶段以后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对宝宝的微笑 做出应答,并采用各种方法诱导宝宝笑,笑出声。开 始让宝宝接触更多的人,让周围人逗逗他,他会向周 围人“奉献”更多的笑容,也为以后的社交打下基础。2.面部表情及其识别v 克林勒特和坎培斯等指出儿童运用面部表情和分辨他人的 情绪表情的能力是逐步递进发展的,并区分出四个发展水 平: 无面部知觉(02个月):此时,婴儿的自发表情和成人对 他们发出的表情之间还没有什么联系。 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此时,无论成人 向孩子呈现什么面部表情,他们一律报以微笑。 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半岁左右的孩子对成 人不同的面部表情可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符号(710个月):此时的婴 儿不仅能够分辨他人的情绪表情,而且已能善于运用这些情 绪表情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来调节、指导自己的行为反应 。2.面部表情及其识别v对情绪的识别,提高了婴儿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 性,如当婴儿做了某个行为时,他看到了父母脸 上愉悦的表情,就会得到自我肯定的经验。这加 强了母婴联系,促进双方的相互交流。每当儿童 遇到不能确定的情境时,他们需要从母亲面孔上 寻找信息,以理解、评价情景,并确定自己的反 应。 例如:母亲对陌生人的反应 例如:孩子对危险情景的判断 再比如: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的时候 v面部表情与声音相结合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当 母亲的声音与面部表情不一致时,婴儿就会出现 困惑的表情。3.依恋v 依恋,是儿童情绪发展的一个关 键性的课题。近十几年,心理学 家对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课题研 究的非常多。 v 动物的幼仔一出生对母亲就产生 了依恋,表现出尾随母亲的行为 。而人类婴儿对母亲与照顾者之 间产生依恋进展的要缓慢地多, 一般到了6、7个月的时候才出现 明显的依恋:试图保持与照顾者 亲密联系,对母亲或照顾者的离 去感到不安和焦虑。 v 婴儿与某一特定对象(母亲或其 他照顾者)之间建立的亲密的情 绪关系,就是依恋关系。3.依恋3.1依恋的发展 3.2依恋的类型 3.3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4关于依恋的实验 3.5关于依恋的真实案例3.1依恋的发展鲍尔贝把婴儿依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详细地描 述了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出生到812周。婴儿从 出生起开始使用哭泣这种有效的信号来发动与他 人的联系。第2个月开始,他又用微笑来进行这种 联系。由于这个时候,婴儿还缺乏辨别不同个体 的能力,还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只是 在物体和人中表现得更喜欢人,并表现特有的兴 奋。 2.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36个月。婴儿形成 分辨与他们接触的成人的能力。他们更频繁地对 熟悉的面孔微笑和发声,而对陌生人的微笑则相 对减少,甚至消失。熟悉的人更能安慰孩子,更 能迅速、频繁地引出孩子的微笑和发声。但这个 时期,婴儿并不拒绝熟悉的人离开。3.1依恋的发展鲍尔贝把婴儿依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详细地描 述了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 3.特定依恋期:6个月2、3岁。婴儿对不同对象的 反应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对依恋对象的存在极为 注意。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开始通过哭泣表示抗 议。这时,依恋对象成为婴儿探索外在事物的安 全基地。他们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 戒备和退缩。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4.目标调整的参与期:2、3岁以后。随着孩子年龄 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理解依 恋对象的情感特点,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他 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的逐渐加大, 并且开始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3.2依恋的类型判断儿童的依恋类型:艾斯沃丝的“陌生情境”实验。一、实验目的:用陌生情境法来对儿童的依恋性进行测量 二、实验过程:将婴儿与其母亲和一陌生人安置在实验室里 ,通过母亲离去、返回及陌生人出现等一系列的程序, 考察婴儿分别与母亲在一起、与陌生人在一起、与母亲 和陌生人在一起、独自一人、母亲离开和回来时及陌生 人出现和离开时的情绪和行为。3.2依恋的类型根据研究结果,艾斯沃丝认为,由于父母行为的影 响,可能使婴儿形成三种形式的依恋: v安全依恋 v矛盾依恋 v躲避依恋安全依恋v大约7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这类宝宝与妈妈在 一起时,能安心地玩弄玩具,积极探索,并不总 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宝宝的玩耍 、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还会表现出不安。但是 ,当母亲回来时,宝宝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 ,并且很容易抚慰。 v安全依恋儿的母亲对孩子的信号、 情绪的表达非常敏感,鼓励孩子探索 而且她们喜欢与孩子有亲密接触。 孩子在与这样的母亲交往中得到安慰 和快乐,从而建立安全依恋。矛盾依恋v 大约1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 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 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 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v 矛盾依恋儿的母亲也对孩子很感兴趣,并愿意进行紧密的 身体接触。矛盾依恋儿的母亲的照顾行为不是一致的 有时候对孩子热情,有时候对孩子暴躁或者冷淡,对孩子 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当时的心境,而不是孩的行为,因此,孩子了解到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得到情感上的支持与安慰时,就会变得焦虑而怀恨不满。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有时候要归结于儿童的“困难气质”。躲避依恋v约2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他们与母亲在一起 的时候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 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 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 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 v躲避依恋儿的母亲对孩子非常缺乏耐心,当孩子 打乱她们的计划和活动时,常常表示愤怒和不满 ,对孩子的信号也非常不负责任,常常表示消极 情绪。在对孩子积极反应时,也倾向于克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这类母亲是严厉的、自我中心的,常常对孩子采取拒绝的态度。3.2依恋的类型v研究发现,以上三种依恋的类型是可以变化的。当 母亲面临着生活的重压,诸如健康和婚姻的问题、 经济困难等问题时,常常忽略对儿童的照顾。而当 照顾者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生活压力减小,对儿童 的照顾质量提高,儿童的依恋类型将从不安全的依 恋转化为安全依恋。反之亦然。 v在研究中还发现,父母的关系也影响儿童的依恋。 当父母都非常满足于自己的婚姻状态,则容易使孩 子形成安全性依恋。反之,容易产生不安全的依恋 。 v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也可以对依恋类型进行测 试。3.3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缺乏正常依恋关系的后果 鲍尔贝早就提出抚养者与儿童正常依恋关系的缺 乏可能会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儿童早 期缺乏社会性刺激,缺乏关心、爱抚,儿童就难 以建立对任何人的依恋,这种早期情绪生活的缺 乏将对儿童今后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支持性证据1:动物早期社会性剥夺实验如果在出生前3个月或者更长时间隔离喂养的猴子 表现出极期异常的行为模式。把它们放在猴子群 体中,常常表现出不安的情绪,躲避其他猴子, 抓咬自己,不停地摇摆、撤撕自己的毛发,或者 蜷缩成一团,或用胳膊遮住自己的头。3.3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支持性证据2:对人类自身的研究 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其生活环境近似于受到了 社会剥夺。这些儿童除了洗澡、喂奶或者换尿布 的时候与照顾者有短暂的接触,其他时间很少受 到社会或感觉刺激。他们表现为发育迟缓、反应 迟钝、表现孤独,对照顾者没有兴趣,或因情感 不能得到满足而表现情感饥渴。3.3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2.依恋性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影响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研究发现,在12或 18个月是安全依恋的儿童,到了2岁时比那些非安 全依恋的儿童能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大的兴趣解决 提供给他们的问题。当遇到不能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