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2课时),温馨提示,全力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你是最优秀的,你一定能做的更好!,请拿出你的课本、导学案,双色笔和笔记本,最重要的是认真和激情!,【任务与目标】,1.用15分钟讨论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2.用5分钟时间对照答案自查自纠,独立思考找出不明白的问题准备讨论。3.用5分钟时间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4.用约20分钟时间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一、分组合作,讨论解疑,要求:1、组长负责协调好分层讨论,先一对一讨论(3-5分钟),然后组内共同讨论,做到全员参与,注重讨论的效率。2、要讨论出自己的东西,边讨论边记录,讨论完的同学整理总结知识,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3、组长宏观调控,负责做好讨论结果的反馈,并做好展示、点评的准备。4、讨论完毕坐下整理完善学案或按自己的计划学习。,针对预习自学和互动探究所存在的问题,小组内展开高效的交流讨论。纠正错误,完善答案;明确疑问,准备质疑;拓展研讨,总结升华。行政组长组织:控制讨论过程,高效完成讨论任务;对展示、点评、质疑等作出具体分工。,内容:1.问题1:预习自测第6题 2.问题2:针对训练第7题(1)(2)3.问题3:针对训练第7题(3)(4)4.探究一2:现阶段珠江三角洲出现“民工荒”的原因是什么?“民工荒”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5.探究二1:如何分析人口移动的效应?请列出分析的思路。6.探究二2:分析我国西部大开发中人口移动的原因和影响。7.活动:见教材P15页。【预习自测参考答案】1C 2D 3B 4D 5C【针对训练参考答案】1C 2C 3D 4D 5B 6A市编学案:【预习自测参考答案】1B 2A 3C 4D 【当堂达标参考答案】1C 2B 3C 4D 5B 6A 7A 8D,达成目标:C层:了解我国的人口流动及其影响、人口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B层:理解我国的人口流动及其影响、人口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层:结合实际,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合作探究,三、课堂展示,四、精彩点评,脱稿展示我挑战 5分钟,预习自测第6题参考答案:,(1)高 人口迁入(机械增长)(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有利:提供劳动力;引进人才;促进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 不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4)与北京相比,河南省经济水平较低;就业机会较少,收入较低。,针对训练第7题参考答案:,(1)C(2)安徽:农村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经济发展较慢,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工作报酬低,人地矛盾尖锐。新疆:吸引人口迁入与该区矿产资源开发、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关系密切。同时新疆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也是人口迁入的原因之一。,(3)东部经济地带 原因:东部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其他人口流出区;就业机会多于人口流出地区;生活环境优于人口流出区。有利影响:直接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加剧东部地区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 (4)原因:从人口流出区看,国家对农村实行了很多优惠政策,吸引他们返乡;从流入区看,民工的工资待遇、保险、医疗等社会福利可能不如其他地区,致使民工流向其他地区。 建议:完善劳动力用工市场以应对宏观经济的波动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的影响;改善民工工作环境,维护民工权益,提高待遇。,活动:见教材P15页。,可以从人口方面展开分析。对人口增长和分布产生巨大影响:如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增长过快等;对人口结构产生影响:如迁入区青壮年男性可能增多,性别比上升;年龄结构年轻化,老龄化延迟等,对迁出区的影响则相反。,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探究一1:搜集材料分析: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的方向和原因有什么不同?,(1)民工流的成因,A、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B、城乡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C、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2)民工流的流向特点,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市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区,(3)流动方式-以自发的流动为主,(4)主要目的-务工和经商,积极影响,消极影响,A、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B、给城市的治安管理、社会秩序等带来了一系列问题,A、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求矛盾。 B、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C、促进了城市商业发展,增加了城市收入。 D、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 E、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作出了贡献。 F、为城市与农村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方向发展,促进了城市居民对自身以外文化的接受能力,以及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本身的认同和接受。,(5)“民工潮”的利和弊,探究一2:现阶段珠江三角洲出现“民工荒”的原因是什么?“民工荒”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原因:从珠江三角洲对民工的拉力变化角度看: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制造业时期的到来,就业条件和工资水平好的地区越来越多,分散了到该地区务工的民工数;从民工务工的条件看,他们不仅仅追求较高的收入,而且越来越关注保险、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待遇,他们可能流向工作、生活条件更好的地区。影响:对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制造业带来损失,但也能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的转移、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探究二1:如何分析人口移动的效应?请列出分析的思路。,从环境和社会经济效应两方面展开,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角度来分析。,探究二2:分析我国西部大开发中人口移动的原因和影响。,动因:国家政策。影响:有利影响:增加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拉动当地经济。促进西部资源的开发。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发展。缓解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压力。不利影响:增加了西部地区的就业压力。加大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迁入地对迁入地而言,无论是政策性的被迫迁移还是自主迁移,对环境都是利害参半。 有利影响是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 不利影响是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的治安,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海口的民工村,对迁出地 对迁出地而言,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并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 不利影响是造成了人才的外流。(如: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归纳总结】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地在空间上发生变化的现象,不仅与人口迁出地有联系,与人口迁入地的关系更密切。因此,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时,应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考虑,针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两种空间,从正反两方面认识这一问题,如下图所示。,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1、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的分布,近几百年新兴起的移民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2、促进了经济发展,对新大陆的开发-美洲的发展,外籍工人-西欧地区的繁荣、中东石油国的崛起,3、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人种基因交流-混血人种(巴西-“人种大熔炉”),巴西足球文化的出现,西餐-进入中国,五.总结反刍,当堂检测,世界人口迁移,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概念,推力,拉力,流向,特点,原因,原因,1.阅读材料,回答下题。,环境移民是由于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而引起的人口迁移,其原因包括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退化、环境污染等环境因素。因洪涝、干旱、泥石流、滑坡和地震等灾害性环境事件导致的环境移民称为“环境灾害移民”;因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退化引起的环境移民称为“生态移民”;因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环境移民称为“环境污染移民”。,下列关于环境移民的叙述,正确的是(),我国西南地区可能会出现环境灾害移民我国环境污染移民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生态移民主要分布在乡村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不会出现环境移民三峡移民属于生态移民,A.B.C.D.,【实战演练】,【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环境移民的表现及判断。环境移民与经济是否发达无关,所以错;三峡移民不是因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而引起的,所以也不属于生态移民。,【答案】A,第一节,单元整合,第二节,2 . 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读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人口来源地表,回答(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B.四川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D.全国流入人口前5均在东部地区,(2)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灾害B.就业机会,C.人口政策D.宗教信仰,【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差异与人口移动的关系。第(1)题,四川、湖南等省并不是广东的邻省;人口流出较多的江苏省属于东部地区;全国人口流入量在前5位的省份里,四川不属于东部地区。第(2)题,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是经济因素,即为了更好的生存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答案】(1)B(2)B,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