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8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5页 / 共48页
第6页 / 共48页
第7页 / 共48页
第8页 / 共48页
第9页 / 共48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 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 的曲折性。 第15课 戊戌变法内容解读1.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及影响。2.简述维新派的主要思想主张。3.分析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4.识记、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5.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6.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时代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 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关条约3思想基础近代思想的传入; 思想的直接影响。4康、梁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 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 与时务报。(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 和保国会。(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早期维新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外纪闻强学会西方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受到重重阻碍,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因此在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时出现借助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特点。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 ”,标志着维新运动开始从 走向 。2宣传方式:创办 、组织 ,尤其是北京的强 和上海的 。3施政纲领:1898年初, 呈递 。4组织机构: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 。公车上书理论宣传政治实践报刊学会学会时务报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5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标志:光绪帝颁布“ ”诏书,宣布变法。(2)内容:在政治、经济、 和 等方面实行一系列变法措施。6失败:1898年9月21日 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被处死,史称“ ”。明定国是文化教育军事慈禧太后戊戌六君子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变法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三、维新时期的遗产变法的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 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 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经济:有利于 的发展。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 (新式学堂)的发展。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中国资本主义思想教育事业时代新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国国情。 拓展1阅读下面材料: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这幅漫画反映了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什么方式?(2)有人为此画题诗曰:“沈沈(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答案 (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分而治之。(2)反映了爱国者力图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拓展2在维新变法高潮时,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也。”如何认识光绪帝在变法中的作用?答案 (1)光绪帝是在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的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感动下支持变法的。(2)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目的在于巩固清朝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3)光绪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官民上书言事等改革主张,但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因此,可以说光绪帝的变法并非想在中国实行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光绪帝不是维新派的皇帝,其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拓展3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别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其功不可没。”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答案 同意。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是爱国的和进步的,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维新派主张改革科举,设立中小学堂和大学堂,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迫使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运而生。【角度1】 甲午战后,列强瓜分给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提示 (1)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危机加深,国人逐渐觉醒,挽救民族危亡斗争进入高潮。(2)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戊戌变法的主要条件【角度2】 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特点?提示 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原因:康有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角度3】 “公车上书”有何意义?提示 表明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相结合,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发展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阅读下面图片,回答问题。(1)结合上面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2)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答案 (1)方式: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著书,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还有上书、办学堂、讲学等方式。(2)影响: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角度1】 百日维新在政治上提出的主张有何积极意义?存在着怎样的局限性?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 在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但是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并未涉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百日维新的内容及特点【角度2】 百日维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推行中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有何局限性?提示 (1)目的:是要使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2)方式: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3)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材料二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材料一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2)材料二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3)依据材料说明百日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答案 (1)中心论点:变法最重要的在于变官制。实质内容: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2)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等。(3)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角度1】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提示 (1)从领导者看,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2)从目的看,维新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3)从内容及结果看,戊戌变法的一些措施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对整个社会向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启蒙作用。戊戌变法的性质及意义【角度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对你有何启示?提示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的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力量对比悬殊。(2)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启示: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角度3】 戊戌变法有何重大历史意义?提示 (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3)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3“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是。(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句号”,而是用“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答案 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新派的主张,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变法的“现代化”运动。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变革成为不可遏止的思想潮流,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 【课中思考】1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 (1)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寻求救国道理。(2)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