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7课 苏联经济改革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领导人。 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 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 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 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 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在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 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 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一、赫鲁晓夫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19531964)农业方面农业方面工业方面工业方面1.1.背景:背景:2 2. . 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主要措施(1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 联的最高领导地位。联的最高领导地位。材料一: 1、过去,集体农庄每年要向国家义务交售一定数量的农产品, 1950年采购价格每公担7.5卢布,成本为48.9卢布。2、1946年后,政府为督促庄员把主要精力用于集体生产,不断增 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产量愈高税额愈多。农民纷纷砍掉自家果树 ,杀掉喂养的牛猪,副业生产日渐缩小。3、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 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 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 年为31.8公斤。 4、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全国都感到粮食 很紧张,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青豌 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情况年复一年得不到改善。瞧瞧各个集 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措施: 1、1958年农产品采购制取代义务交售制。1952 1964年期间,国家收购谷物平均价格指数提高7.48倍,2、国家允许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立 即改变收税办法,由按产量改为按面积计算税额。降低 自留地的税额,免除私人果树、奶牛的实物税。3、1954到1956年期间,共开垦出3600万公顷荒地,约是 全苏耕地的五分之一。1958年粮食总产量比1953年增长 56%,其中40%来自垦荒区。 赫鲁晓夫要求玉米播种面积到1962年扩大为3700万公顷, 而1953年只有350万公顷。 1963年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 3270万吨。 从1958年春天开始,机器拖拉机站的农机具及其他装备出 售给集体农庄,到1959年1月1日,98.5的集体农庄( 76791个)买进了拖拉机。材料二: 1、赫鲁晓夫上台后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 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 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全国设立105个经济行政区,管理原来的企业。中央统一 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地方主义。赫鲁晓夫 看到这点,逐渐又把权力收回到中央。 2、1962年9月9日,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提出“物质利益 原则”,建议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推 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 产品数量和交货日期两个指标,其余企业自定。缩小工 资差别,推行计件奖励工资制。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试 点,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才被广泛推行。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物质利益 原则”评价:(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 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2 ) 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 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其他原因:a.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b.没有全面和一 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c.带有很大的盲目性;d.赫鲁晓夫 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造成混乱造成混乱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赫鲁晓夫的墓碑用 7 块黑 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他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从不采取急躁冒 失的举动。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从不首 先发表意见,总是先听大家的意见,然后 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 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 能手”. 平庸的政治风格使他成为了政坛长青树, 但保守和维持现状也成为了他的改革最终 失败的重要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党 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1980年,76 岁的柯西金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接替 他的是75岁的吉洪诺夫。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原因: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项项目 内 容 效 果 工 业业农农 业业2、内容: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 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 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 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 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 限制等政策工业利润提高,农民 生产积极性有提高, 国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经济 发展速度放缓,到80 年代初,经济全面滑 坡。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 。苏联军费开支增长了3.75倍,占苏联财政支出的1/3。 1962年,当时苏联拥有战略武器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 到1970年时,苏联首次超过了美国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 。 苏联虽然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 ,只有1966年和1973年两年能够保障面包的供应,其余 年份需要大量从国外用硬通货进口粮食。(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 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失败!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国民生 产总 值7.46.34.23.3国民收 入7.85.74.33.2劳动 生产 率6.84.53.33.119661985年苏联经济增长率(%)19851985年,苏联社年,苏联社 会陷入危机边缘会陷入危机边缘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 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 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 异同? 内容:内容: 1 1)提出)提出“ “加速发展战略方针加速发展战略方针” ”: 到2000年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要增长 1倍,国民收入 年增长速度提高到5%,人均实际收入增加60%80% 2 2)对)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者;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 方法管理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允许个体 经济存在。经济存在。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90年1991年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2-8财政赤字1000亿卢 布 国民收入-4-10通货膨胀率20% 劳动生产率-3-9贫困线以下 的人口占总人口 1/3 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 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他摆弄这个国家,就 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 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 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 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 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 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对戈尔巴乔夫感到愤恨则高达43%。因为许多人认为 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 同: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 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结果都失败了 异:1 侧重点不同: 赫鲁晓夫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 夫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 成效不同: 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 3 败因不同: 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 修修补补,但后者进行根本性变革,改革已经背离了社 会主义道路 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败。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带来什么启示?1、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不可急于求成,不可照搬苏联的模式。3、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 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