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8页
第2页 / 共68页
第3页 / 共68页
第4页 / 共68页
第5页 / 共68页
第6页 / 共68页
第7页 / 共68页
第8页 / 共68页
第9页 / 共68页
第1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1 丝绸之路 4 彩陶鉴赏 2 丝绸鉴赏 5 瓷器鉴赏3 青铜鉴赏 6 玉器鉴赏狞厉青铜之美1、重视谐调是中国青铜器设计上突出的一条原则,这里说的 谐调包括青铜器形的塑造,纹饰的布局,色彩的对比等各方 面。 2、颜色的和谐很早受到重视。 3、纹饰的图案化是中国青铜器的又一特点,可以说伴随着青 铜器的诞生,这种倾向业已出现了4、中国青铜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 像,不少的青铜器用面形作为装饰,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 ,但这些人面却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 的整体形象5、与这一特点有联系的青铜器的动物形象大多数也并非生物 的再现,而是经过艺术塑造而神话化了。 青铜年代划分夏代的青铜器中已经有了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与礼制的 政治制度相呼应。商代青铜器发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见,花纹繁缛精致, 并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西周时期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更加紧密,冶铸技术日趋成 熟,出现了长篇铭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春秋战国时青铜器一改过去的设计,风格纤巧、清新,普 遍采用更高水平的制作工艺,极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秦代以后,礼器比重大减,钱币、度量衡和铜镜经过更新 、创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青铜器的主流,在漫长的时间里 ,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一直保持着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水 平。彩陶和中华艺术的童年1 马家窑文化2 齐家文化3 各地陶制品马家窑齐家文化长江黄河北方东南西南唐三彩一、古文化的彩带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 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 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 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 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十 九世纪,德国地质学家首次将这条最 初运输丝绸的交通要道称为“丝绸之 路”。 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已分为海 陆两路。就陆路而言,有西汉张骞开 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绿丝绸之路 ”、长城以北充满着血腥和暴力的“ 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和四川云南山道 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海路则有 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因转 运的大宗商品多为香料,故又称“海 上丝香之路”。这样,丝绸之路实际 上有4条之多。 二、丝织工艺之织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苏绣,是苏州地区的 代表性绣品,它承袭了宋 、明的传统绣技,且深受 明代顾绣的影响。苏绣的 题材极为广泛,有花鸟、 书法、人物、山水等,尤 以写生花鸟画为粉本,根 据国画画稿作绣本,所绣 之作多为欣赏品。 粤绣,又称广绣,是以 广州一带地区为中心产地的 绣品。国内以故宫藏品最多 。它以布局满、图案繁茂、 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大红 大绿而著称。其最大的特点 就是布局满,往往少有空隙 ,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 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 而紧凑。所用题材比较固定 ,多为杂花百鸟。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 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它是在 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 ,吸收了苏绣和粤绣的精华 发展而成的。特点是劈丝细 而胜于发丝,无毛而有绒面 ,故擅长绣绒面花纹,真实 感强,又称“羊毛绒绣”,特 别是绣狮虎等形象,威武雄 健。其中尤以虎类作品最为 多见。 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一 种历史悠久、传统的地方刺绣系列, 在西汉时已有记载,那时叫作“川绣” 。它以彩丝和软缎为主要原料,技艺 严谨精密,构图简洁,讲究针法,针 脚整齐,虚实合度,变化丰富。针法 以套针为主,并有斜滚针、旋针等新 技法,增强绣品立体感,具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绣制品多为被面、枕套、 衣服及画屏。 六、古玉器常见的重要纹饰 1、谷纹: 整齐排列的蝌蚪状纹饰, 象谷牙。流行于战国秦汉。 谷纹环纹环 汉汉代排列整齐、 清晰的谷纹 谷纹璧战国2、乳丁纹:凸起的乳突状圆钉。是最简单 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 玉璧 龙凤纹 乳钉纹 西汉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金玉相连龙带钩连龙带钩 龙纹龙纹 乳钉纹钉纹 西汉汉3、云雷纹: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图案。 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专角的称雷纹。 在 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最为盛行。 西 周 阴刻线 云纹、云雷纹 4、蒲纹: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 子纹饰。 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 蒲纹纹 璜 汉汉代蒲纹 谷纹 璧 汉代 5、蟠螭纹:象四脚蛇或壁虎的爬虫。 梯形头、无角、四支脚、圆形长卷尾。 三蟠螭纹纹 系璧 浮雕 双螭剑格 明代 浮雕双螭纹 双螭纹 玉璧 浮雕 9、兽面纹:怪兽的脸。 兽兽面纹纹 阴线线 刻 浅浮雕 西 周神人兽面纹 细如毫发的阴线刻 良渚文化宋 透雕 云龙纹 工艺精湛 造型 生动 白玉云龙纹盖瓶 浮雕 清宋 白玉六龙带板 多层立体镂雕、浮雕 龙纹 龙造 型复杂 高9.1cm 宽5.3cm 厚1.8cm 纹饰繁杂 龙纹 云雷纹 鳞纹 兽面纹 镂雕 方形牌饰 春秋 翡翠龙纹带钩 清 镂雕 镶宝玉器 玉器嵌金工艺玉器价格黄玉巧雕龟 明朝 L7.5cm RMB:2-4万元 白玉巧作 辈辈猴 清乾隆 H 3.5cm RMB: 12000-15000元 玉发箍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玉质较好 高:11cm 市场参考价: 156000元 翡翠 红宝 白金镶钻 胸针 总重36.95g RMB:130-150万元 宋朝瓷器值千金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 各地。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其中以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为 代表,最能突显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宋代在中国陶瓷史 上是一个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承上启下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历史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八 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 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定窑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 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 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 ,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 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 ;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划花水波纹海螺莲瓣纹碗哥窑奇瓷传说南宋浙江处州有两兄弟,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哥哥所烧 窑称为哥窑,弟弟的称为弟窑,即龙泉窑。哥窑瓷器以器表的纹片而著名,胎质细薄,色呈紫黑、 深灰、土黄等色,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也有淡紫、米 黄、紫口铁足等,釉为汝浊釉,色调淡雅,开大小纹片,像 裂痕或鱼子纹,号称“百圾碎”。以纹色分类,有黑兰纹、鳝 血纹、金丝铁线纹、浅黄纹等,以纹片形状命名有梅花纹、 细碎纹、网形纹、大小格纹。哥窑淡青釉花口方杯哥窑鼎宫廷官窑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 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在汴京(即今河南开封)建窑烧制御用 瓷器,命名为官窑。不久,由于金兵入侵,汴京被破,官窑也随之 终结。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 下官窑”。官窑葵瓣口折沿洗天青叶式水洗均窑名瓷宋代均窑始于唐,兴盛于北宋,地处河南禹县古均台和神 镇一带 ,宋时称均州,故名“均窑”,亦名“钧窑”或“钧州窑”。均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以钧瓷最为有名。均瓷胎质细腻坚 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其釉分两种,基 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其它还有玫瑰紫、海棠红等 ,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釉中有免丝纹与蟹爪纹,华丽而雅致,均 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致使其釉上纹路与众不同,早期釉上有 显著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 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征之一。均窑鼓钉三足洗均窑玫瑰紫釉尊汝窑好瓷据说北宋时人以定窑白瓷芒口、不够完美的缘故,遂在河南省临汝 县创建了青瓷窑,宋时隶属汝州,故名“汝窑”。在北宋后期元祜至 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汝窑专烧青瓷,胎为体细腻坚致,体有厚薄。釉为天青色,汁 水莹泽,厚若堆脂,以淡青为主,近似传说中的柴窑“雨过天青云 破处”之色,也有豆青、虾青和茶叶末等,釉中有如棕眼、蟹爪纹 、芝麻花等细小钉痕。汝窑三足奁汝窑青釉碗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