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 物质环境第一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一 水的生态作用1 水是地球上所有有机体的内部介质 , 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成分(60%- 80%)。3 水作为外部介质,是水 生生物获得资源和栖息地 场所;陆地上水量的多少 ,又影响到陆生生物的生 长与分布。2 水是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 础,生物新陈代谢及各种 物质的输送都必须在水溶 液中进行。引自:http:/article.yeeyan.org二 陆地上水的分布1. 降雨量:降雨量随纬度变 化很大。在赤道南北两侧纬 度0-20,降雨量最大,年 达100-200cm。纬度20- 40地带,由于空气下降吸 收水分,降雨量减少,是主 要沙漠撒哈拉、大戈壁滩分 布带;在南北半球40- 60 地带,由于南北暖冷气团相 交形成气旋雨,年降雨量超 过25cm,为中纬度湿润带 。极地降水很少,为干燥地 带。陆地上降雨量的多少还 受到海陆位置,地形及 季节的影响。 引自Ricklefs et al., 2000)2.大气湿度:反映了大气中气态水含量。常用相对 湿度来表示:R.H = e/E(%). 单位容积 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占饱和水汽含量百 分比。相对湿度受到温度、风等因素的影响, 会随地理位置、昼夜、季节等因素发生 变化。引自: http:/news3.xinhuanet.com/zhengfu/2003- 04/14/content_831369.htm3 我国降水量的地域分布:基本规律:从东南往西北降 水逐渐减少。等雨线:华南 年降水量为15002000 mm ,长江流域为10001500 mm,秦岭和淮河大约为750 mm,从大兴安岭西坡向西 ,经燕山到秦岭北坡为500 mm,黄河上中游约250 500 mm。内蒙西部至新疆南 部为100 mm以下。三 植物与水的关系1 陆地植物的水平衡陆地植物光和作用获得1mlCO2需要交换3000ml空 气,因而易失水,一株玉米一天需水2Kg。植物必 须在得水(根吸水)和失水(叶蒸腾)之间保持平 衡,才能维持其正常生活。水与植物生产力密切相 关。引自:http:/zjphoto.yinsha.com陆地植物对失水的适应性:(1)根系:在潮湿土壤上,植物生长浅根系,仅在 表土下几寸的土层中,有的植物根缺乏根毛。在干燥土壤中,植物具有发达的深根系, 侧根扩 展范围很广,有的植物根毛发达,充分增加吸 水面积。骆驼刺Alhagi pseudathagi 地下部分(根)和地上部分( 茎叶)比。地上部分只有 几厘米,根深达到15 m, 扩展的范围达623 m(2)气孔:不同生境植物具有不同的调节气孔开 闭的能力。生活在潮湿、弱光环境中的植物,在轻 微失水时,就减少气孔开张度,甚至主动关闭气孔 以减少失水。阳生草本植物在干燥环境中,气孔慢 慢关闭。有些植物气孔深陷在叶内,或在夜晚进行 气体交换。 (3)叶子:外表面覆盖有蜡质的、不易透水的角 质层,以降低叶表面的蒸腾量;干燥地区植物尽量 缩小叶面积以减少蒸腾量。中生植物,如大多数农作物,森林树种。由于环境中 水分减少,而逐步形成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 能。2 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与旱生植物)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忍受长 时间缺水,但抗涝性很强,根部通过 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接, 以保证根的供氧。如阴性湿生植物大海芋,生长在热带雨林下层隐蔽 潮湿环境中,大气湿度大,植物蒸腾弱,易保持 水分,因此其根系极不发达。该类植物有秋海棠、 水稻、灯芯草等。旱生植物: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其抗旱能力 极强。少浆液旱生植物:体内含水量极少,当失 水50%时仍能生存;叶面积缩小,叶片极度退化成针刺状,或 小鳞片状; 以绿色茎进行光合作用;叶片结 构改变,气孔多下陷;根系发达,可从深 的地下吸水;细胞内有大量亲水胶体物质 ,使胞内渗透压高,能使根从含水量很少 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刺叶石竹 (Acanthophyllum pungens)多浆液旱生植物:根、茎、叶薄 壁组织逐渐变为储水组织,成为 肉质性器官。能在极端干旱的荒 漠地带长的很高大;大多数失去 叶片,由绿色茎代行光合作用; 白天气孔关闭以减少蒸腾量,夜 间气 孔张开,CO2进入细胞内被 有机酸固定。到白天光照下, CO2被分解出来,成为光合作用 的原料。由于其代谢的特殊性, 植物生长缓慢,生产量很低。3 水生植物: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体内具发达的通气系统;叶片很薄,有利于增加 采光面积和对营养物的吸收;身体弹性和抗扭 曲能力较强;有些植物可调节渗透压。能耐受 高盐。如红树林。红树林(Conocarpus erecta )叶子的特殊盐腺分泌盐, 沉淀在叶子的外表面上丝柏树(Taxodium distichum)的出水 通气根从侧根上长出水面来。沉水植物:整株植物沉没在水下。 根退化或消失。植物具有封闭式的 通气组织系统。叶绿体大而多,适 应水中弱光。(充分利用自身光合作用生产 的二氧化碳和氧)浮水植物:叶片飘浮水面,气孔 分布在叶上面,机械组织不发达 ,不扎根(浮萍)或扎根(睡莲 、眼子菜),植物体内存在大量 通气组织,使植物体重减轻,增 加了漂浮能力。 挺水植物:植物体大部 分挺出水面,如芦苇等 泽 泻黄 花 狸 藻图片引自:http:/www.liyi.com水芹菜 水蕹菜 茭 白 4 植物生产力植物生产力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因为水既是植物细 胞的组成要素,又是光合作用的底物。在干燥地区 ,初级生产力随降雨量的增加有近似的直线增长。 而在比较潮湿的森林气候中,生产力上升到平稳阶 段后不再升高。 一般来说,植物每生产1克干物质,需300-600克水 ,但不同植物类型需水量不同,C4植物(如玉米、 狗尾草)比C3植物(如小麦、油菜)需水量少。干旱是造成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四 动物与水的关系动物与植物一样,必须保持体内的水平衡才能 维持生存。水生动物保持体内的水平衡( water balance)是依 赖于水的渗透调节作用。陆生动物则依靠水分的摄入与排出的动态平衡 ,从而形成了生理的、组织形态的及行为上的 适应。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水生动物,当他们体液溶质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溶 质浓度时,水将从环境中进入动物体,而溶质将 从动物体内出来进入水中,动物会涨死;当体内 溶质浓度低于环境中时,水将从机体进入环境, 盐将从环境进入机体,动物会出现缺水。解决这 一问题的机制是靠渗透压调节。引自:http:/news.southcn.com1 淡水硬骨鱼:淡水硬骨鱼血液渗透压高于水的渗透压,属于 高渗性,其本身处于低渗环境。渗透压调节机制:肾脏发育完善,有发达的肾小球,滤过率高,一 般没有膀胱,或膀胱很小,肾脏排出大量低浓度 尿。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到,而鳃能主动从 周围稀浓度溶液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 子的平衡。2 海洋硬骨鱼类:海洋硬骨鱼处于高渗环境中,其血液渗透 压低于环境渗透压,是低渗性的。渗透调节机制:经常吞海水,补充水分;肾小球退化,排 出极少的低渗尿,主要是二价离子Mg2+, SO42-;鳃主动向外排盐。(引自Ricklefs, 2001)3 海洋软骨鱼:等渗性。渗透压调节机制:高渗透压的维持是依靠血液中储存大量尿素和氧 化三钾胺。尿素本是蛋白质代谢废物,但在软骨鱼进化过程中,被 作为有用物质利用起来。但是尿素使蛋白质和酶不稳定,氧化 三钾胺正好抵消了尿素对酶的抑制作用。抵消作用最大出现在 尿素含量与氧化三钾胺含量为2:1时。这个比例数字正好通常 出现在海洋软骨鱼中。海洋软骨鱼血液与体液渗透压虽与环境 等渗,但仍然有有力的离子调节,如血液中Na+ 大约为海水的 一半。排出体内多余Na+,主要靠直肠腺,其次是肾脏。图3-10 海洋硬骨鱼与海洋软骨鱼渗透压比较(引自 Ricklefs, 2001) 5 海洋无脊椎动物:渗透压顺应者海龟、海鸟:具盐缐海洋兽类(鲸):排高浓度的尿4 广盐性洄游鱼类:渗透调节机制:具有淡水硬骨鱼与海水硬骨鱼的调节特征 。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 海水中排尿量少。在海水中大量吞水,以 补充水分。靠鳃调节盐的代谢,鳃在海水 中排出盐,在淡水中摄取盐。图片引自:http:/www.nipic.com水生哺乳动物通过高度浓缩尿液、乳液、保持水分 。对比 动物乳 汁 成 分(100克)能量水(克)脂肪(克 )蛋白质(克)碳水化合物(克)奶牛87.33.73.54533人奶87.63.81.2733海豹A45.342.710.5041海豹B43.642.214.1-44(极端情况下)27.457.919.5-96失去四肢;身体庞大;具有鳔;深海鱼类皮肤组织 的通透性很大,骨骼和肌肉不发达,没有鳔。鲸肋 骨无胸骨附着,或无肋骨,潜入深海时可把肺泡内 气全部排出,不得减压病。两栖类的水平衡 在水中时肾脏功能同淡水鱼,皮肤功 能同鱼鳃。在陆地上时皮肤可从空气 中吸收水分,靠膀胱重新吸收水分来 保持体液水分平衡。(二)水生动物对水密度的适应 :(三) 陆生动物的渗透 压调节 有机体在陆地生存中面对的最严重问题之一是连续地 失水(皮肤蒸发失水、呼吸失水与排泄失水),使有机体 有可能因失水而干死,因而陆生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 各种减少失水或保持水分的机制。脊椎动物羊膜动物卵的 产生就代表了一种机制,使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能阻止 水的丢失,而允许脊椎动物去开拓陆地。生物体水分得水:1)如蟑螂、蜘蛛等昆虫类通过体表可直接从较潮湿 的大气中吸水。2)各种物质氧化产生的代谢水。如蜂鸟。 3) 骆驼, 大量饮水贮存得水饮水食物 水 代谢 水排泄失水皮肤失 水呼吸失水1 动物减少失水的适应形式:1)减少蒸发失水。节肢动物体表具厚厚的角质 层及其上面的腊膜; 爬行动物体表具鳞片,可阻 碍体表水的蒸发。兽类与鸟类皮肤也具有防止 水分蒸发的作用。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 龟失水率。池龟、箱 龟与沙龟分别栖息在 湿的、微湿的与干燥 环境中。2) 减少呼吸失水: 昆虫通过气孔的开放与关闭,可使失水量相差 数倍。 黄粉虫 幼虫在0-15% 相对湿度 下的失水率。“”表示加入5% CO2,使气孔开放(转引自孙儒 泳,1992)图片引自:http:/zggjyz.com逆流交换机理(荒漠鸟兽):即当吸气时,空气 沿着呼吸道到达肺泡的巨大表面积上,使空气 变成核温时的饱和水蒸气;而呼出气在通过气 管与鼻腔时,随着外周体温的逐渐降低,呼出 气的水气沿着呼吸道表面凝结成水,使水分有 效地返回组织,减少呼吸失水。如骆驼,通过 逆流交换可回收呼出气全部水分的95%。 图片引自:http:/www.hudong.com3)减少排泄和粪便失水(1)哺乳动物肾脏的保水能力: 肾脏通过亨利氏 袢和集合管的吸水作用使尿浓缩。亨利氏袢越长( 相应肾脏髓质越厚),回收水越多,尿浓缩越高 。(2)鸟类与爬行类的大肠和泄殖腔以及昆虫的直 肠腺具重吸收水的作用。兽类虽无泄殖腔,但大 肠也能重吸收水,使排出粪便的含水量随所栖环 境干燥程度增加而减少。返回图片引自:Randall et al., 2001(3)排泄尿酸: 鱼类排氨,排氨1克需水300500 ml。 两栖类、兽类排泄尿素,爬行类、鸟类 及昆虫排尿酸。排1克尿素与尿酸,需 水分别为50 ml及10 ml。4) 行为适应:夜间活动、穴居、夏眠图片引自:Randall et al., 20012 陆生动物对湿度的适应动物可通过运动、迁徙选择其喜好的湿度。通过夏 眠和滞育躲过干旱的季节。湿度可影响昆虫的生长 发育、繁殖、存活与寿命。昆虫个体小, 相对表面积大 ,水分丢失快 ,对空气湿度 最敏感。喜湿 昆虫:A; 喜旱 昆虫: B 有一 个最适的相对 湿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