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后进生成因与对策研究报告前言 后进生的存在,是长期以来困扰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它不仅影响着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更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市场竞争、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后进生的存在,不仅 直接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素质,也决定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减少一个后进生,学校就少一分困扰,家长就少一分忧患,社会就多一分稳定,中华民族就多一分希望。 可见,后进生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把品德后进、学习不良的学生称作“后进生” 。这些学生的智商水平属于正常状态,只是由于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个体不良的心理结构,从而导致品德、学习较长时间表现为后进。我们对其品德、学习后进界定的具体标准是: 品德标准:在学校的平时表现及各项活动中,由本人的思想认识、道德认识不良及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 造成不思进取、品德修养与一般学生有较大距离,在行为表现上多次违反中小学生守则,存在较多与学生身份不相符的问题行为与不良行为,或有较大过失、过错、违纪行为且屡教不改,并已基本发展成为行为、习惯定势。 学习标准:三门主要学科(思品、语文、数学)在一年内或更长时间内平时考查、其中考试、期末考试、 学年考试其总成绩不及格,与教学要求有较大距离,且学习成绩大大低于自己的智力水平。 正文后进生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因为多种原因形成的,现就其品德、2学习等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成因分析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名后进生中,与学校教育失误相关的有人,占后进生总数的 。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错误的教育观念在制造后进生 在问卷研究中,有近的学生迫于“学好无望”而自暴自弃或越学越后进。他们说:“我们升上小学的第一天,校长和老师就对我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能考上高中、大学才算有出息! ”有的说:“班级、学校评三好 ,就是看学习好。 ”有的甚至说:“学习不好,不是让我们降级,就是给我们放假,我们不念才好,我们还有啥学头儿?”这些道白充分揭示错误的教育观念首先导致后进生大量产生的后果。 教育方法失当“逼”出了后进生 在我们的研究中,无一例不对教师错误的教育方法提出批评。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包括: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肆意挖苦,不留情面;动骂动打,不讲师情;撵出课堂,不准听课;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强其调班,发难校长;弃之不管,任其东西上述种种,直接带来的是师生的对立,把站在后进边缘的学生“逼”进了后进生的群体。在我们的研究中,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而使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占被研究总数的。 班主任工作失误导致出后进生 前面曾提到,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占研究总数的。在这中,涉及到班主任工作失误的占绝大多数,主要表现为:()偏爱失误。偏爱少数“尖子”生,致使后进生的3自尊心、自信心大减,越来越后进。属这种情况的后进生占总数的近一半。 ()非正式群体工作失误。无视友谊与“小团体”的界限,把本不后进的学生推到后进生一边。属这种情况的后进生占总数的近。 学校管理失误“管”出了后进生 研究表明:后进生的出现与学校管理失误密切相关。学校管理的主要失误有:()尚有近三分之一的校长的首位工作是抓钱,导致德育被忽视;()有近的校长不抓教学,抓教学的副校长近半数对教学抓得不力;()以罚代管、以撵代管、以处分代管,这种管法虽涉及到的学生不多,但涉及到几个便有几个成为后进生,“命中率”极高。 二、家庭教育成因分析 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 研究表明:由于家长对子女的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子女成为后进生的,占研究总数的。岁以上的家长多以“文革”后对艰苦岁月的体味去教育子女升学;岁以下的家长则多以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体味去教育子女赚钱。在这种教育下,使有的埋头苦学而不思品德端正,有的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有的干脆不学而去逛市场,与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 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相关的后进生在所有家庭教育归因中占的比例最大,高达。主要表现为粗暴打骂、溺爱袒护、放任自流。 家长自身不完善 研究表明,与父母自身不完善相关的后进生占研究总数的。这种不完善,一表现为父母经常吵骂、 大打出手,从而导4致子女对爱的失落,对生活的失望,性情孤僻,性格暴躁;二表现为父母缺少对人生的正确 追求,或追求吃喝玩乐,或迷恋于扑克、麻将,从而导致子女对学习的淡漠,不思进取;三表现为父母生活的不检点,或追求吃穿打扮,或与婚外恋人厮混从而导致子女不想学。 家庭残缺与再婚家庭 在被研究的后进生中,有的后进生父母有一方不全,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不能像正常家庭子女那 样能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导致子女冷漠、孤僻、忧郁的性格,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思进取,而成为后进生 。 父母系个体业者 我们的研究显示:后进生中有的父母是个体业者。这些父母整天起早贪晚地忙于作买卖攥钱,无暇 问及子女的品德与学业,无暇对子女进行教育与辅导;其中有甚者,面对子女的后进竟亮出大把钞票慰藉、安抚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用钱雇用同学写作业、跑腿学舌,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 三、社会教育成因分析 黄色文化毒害,灰色文化熏陶 黄色录相、书刊对少年儿童的毒害已多为人知,灰色文化却尚未引起人们的警觉;歌词既不“黄”更不反 动,无非是爱呀、情呀、不问前程地“潇洒走一回”之类,使许多青少年灰退丧志,荒废了进取,过早地投入 了对爱的寻觅、对情的追求,不思增长本事地去空手潇洒!我们的研究显示:主要因有害文化熏陶而成为 后进生的占研究总数的;我们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归因的专项研究显示:主要因有害文化毒害而犯罪的占研究总数的。 社会上行为不端者的影响 5小学生渴望在同龄人中寻找知音,但鉴于他们是非判断能力较低,一经与社会上有劣迹的人搭上手臂, 很快就会成为后进生。研究显示:主要鉴于这种影响的后进生占研究总数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归因专项研究显示:主要鉴于这种影响而走上犯罪的占研究总数的。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成因分析 学习后进生属智力正常的少年儿童,与学习好的学生比较,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兴趣离异与兴趣转移。主要因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让学生死记硬背,给学生留做不完的作业。 ()意志品格低下。由此而成为学习后进生的,占研究总数的半数以上。 ()抑制力品格低下。这是绝大多数后进生的共同弱点。有的表现为对外来刺激的抗干扰能力较低,有 的表现为对主观不良情绪的抑制能力较低。 ()学习动机不端正。后进生的学习动机构成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升大学而学,一类为将来攥大钱而学 。于是,有的当感到将来升学无望时便急转直下而后成为学习后进生,有的当很难使学习与挣钱挂起钩时便淡 漠学业,不仅成为学习后进生,而且由于由“钱”的支使,又极易成为品德后进生。 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品格低下不是固有的,是学校、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但主要责任在学校。 品德、学习后进生的对策研究 品德、学习后进生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后进生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为此,需要我们依据系统科学与教育科 学理论,实施一项以学校为6主体、家庭与社会为两翼的“我为后进生献爱心”的整体教育工程。 一、工程组织与领导 以学校为单位,吸收街道社区教育负责人与家长代表参加,成立“我为后进生献爱心”教育工程委员会; 委员会下面,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教育工程小组,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市、县(区)教育局建立领导 、指挥系统,负责对本地区教育工程实施的组织、领导、监控与评估工作。 二、工程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与党的教育方针,为青少年奠定良好的素质发展基础 。 三、工程目的任务 规定期限内完成所承担的品德、学习后进生的教育任务,使其达到所设计的转化目标:半年内,品德不再 出现新的“滑坡” ,学习成绩平均达到及格;一年内,品德表现有所进步,学习成绩平均达到分;二年内 ,品德表现有较大进步,学习成绩平均达到分;三年内,品德表现、学习成绩达到良好;工程付诸实施不再有新后进生出现。 四、工程实施总原则 偏爱后进生原则。认真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实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因材施教原则。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最后奏效。 德育为首、非智力因素为先原则。后进生教育只有运用“内发律”才可能奏效。 整体性原则。后进生的成因是错综复杂、互相制约的,其教7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整体实施才能实 现教育效果的优化。 激励性原则。对后进生的教育应坚持肯定评价为主,努力使来自外部的激励化作内部的动力。 五、工程实施的基本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周) 成立学校“我为后进生献爱心”教育工程委员会与班级教育工程小组。 确定工程对象。 签订工程责任状。以班为基层工程,层层签定责任状,写明教育对象、教育期限、应实现的教育目标 ,以及依目标完成情况应给予的奖罚规定。 开展工程前测。即对教育对象的品德、学习的具体表现的研究摸底。 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包括时间安排、工程完成指标规定、人员分工、教育方法、实施步骤等,送校长 签署同意后执行。 工程实施前培训。培训由校长主持,全校统一进行。培训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端正教育思想,明 确教育原则,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年不等) 。 第三阶段:验收评价阶段(周) 。 结论:“我为后进生献爱心”工程是一项提高“普九”质量、造福子孙后代、振兴中华的伟大工程,只要我们肯献出这份爱心,并做出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就一定会成功! 参考文献 81.心理学 ,伍棠棣、李伯黍、吴福无编著 教育出版社 1998。 2.教育学 ,睢文龙、冯忠汉、廖时人编著 教育出版社 1998。 3.中学英语教学法 ,杭宝桐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英语教学法 ,李庭芗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5.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黄顺基. . 中国青年报,1999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