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伤寒金匮教研室 张建荣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概述: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特征的疾病。黄疸病名 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湿热相搏民 病黄疸”。 本篇除黄疸病名外,又有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之名,各有 其突出特征。 本篇论发黄的产生机制有: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瘀血发黄、饮 食不节发黄、嗜酒过度发黄、女劳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虚劳 发黄等。 湿热发黄是本篇论述重点,根据湿与热之多少,可将湿热黄疸分 为湿胜、热胜、湿热两胜。 本篇治法涉及到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但特别 强调“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利小便能使湿热浊邪从小便排出,且 应时常保持二便通畅,使湿热积滞有去路。湿热瘀阻发黄 【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 苦烦,脾色必黄,瘀 热以行。(1) 浮则为风风邪化热 寸口脉 湿热相搏,血脉瘀阻 缓则为痹湿邪内闭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此阐述了瘀血发黄的机理,因脾统血而主 肌肉四肢,黄色属脾,湿热内郁于脾,不得外出下行,则由气分陷入 血分,形成血分瘀热,又经脾的转输流布,行于肌表,则发为黄疸。 故发黄非惟独肝胆湿热气郁,脾经湿热陷入血分发黄,亦是一个主要 方面。从本篇看,虽然导致发黄的因素很多,但湿、热(毒)、瘀是 发黄的三大主因。i d a o 【讨论 】医家多重视湿热发黄,而忽视仲景所谓的瘀血发黄。 说文谓:“瘀,积血也“,在血分不可作”郁”。“瘀热”即瘀 血发黄,伤寒论亦提到“瘀热” 发黄,如236条云:“瘀热在里 ,身必黄,茵陈蒿汤主之”;262条云:“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对此一般都作“郁热”解,有片面性,只 强调在气分,而忽视了与血分之关系。唐容川说:“凡气分之热不得 称瘀。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故必血分湿热 乃发黄也。” 张璐云:“以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无不瘀血 阻滞也”(张氏医统卷九)。 关幼波说:“实践亦证明,如果湿热羁留在气分,并不一定 出现黄疸,只有湿热瘀阻入于血脉,才能产生发黄(见中医专题讲 座资料汇编第二集)。关氏总结: “阳黄的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常 法,重视疏肝利水之惯例,以治中焦为要害,突出活血、解毒、化痰。提出: “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要解毒,毒解黄易除;治 黄要化痰,痰化黄易散。” 火劫发黄 【原文】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 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8) 为误用火攻之热与体内湿热相合而成。 黄疸病初起,因湿热搏结于里,营卫运行不利,有类似发热恶寒无汗的外 感表实证者,若不详察,病发时误用火法劫夺其汗,使体内湿热与外加之火 邪相互搏结,湿热急速燥化,则出现发热身黄,心烦气喘,胸满口燥等症。 两热相合,湿邪遏郁,陷入血分,血气流溢,则一身尽发热而黄。 肚热,热在里,当下之本证热势弛张,热源在里,故腹中热尤为突出 ,虽有湿,但已燥化,燥化必有结滞,故可用攻下之法,以通腑泻实。可用 大黄硝石汤,或栀子大黄汤加减。 本条提到5个热字,亦说明热盛,热盛亦可转化为毒。中医认为:热之渐 ,谓之火,火之甚,谓之毒。 但黄疸病的形成,毕竟与湿有关,因此,仲景特别指出:“然黄家所得,从 湿得之。” 【讨论 】伤寒论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 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有认为“以病发时火劫其汗, 两热所得”。“以病发时”指太阳中风发作时。 寒湿发黄 【原文】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 ,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3)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 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20) 为阳明湿热谷疸从寒而化,转为太阴寒湿证。食难用饱,即太阴 脾气虚寒,运化无力,若稍进饮食则留滞于中,不能腐熟运化,故发 生烦闷,腹满。湿浊上逆,阻遏清阳,故头眩;湿浊下流,气化失职 ,故小便难。腹满与脉迟均为脾气虚寒之征。 治宜温中阳,散寒湿。 方药可用人参汤加茵陈,或四逆汤加茵陈。因属虚寒证,若误用 攻下,腹满不但不减,且有加重之可能。三疸证候 【原文】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 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 ,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2) 谷疸:谷疸指发病与饮食水谷有关,以身体尽黄,食谷即眩,谷气不消, 胃中苦浊,小便不通,脉紧而数为主要症状。 本证为脾湿与胃热相互搏结,郁蒸发黄。 胃腑有邪热,则消谷善饥,脉数;脾脏有寒湿,运化无力,则腹中胀满, 脉紧。 湿热相合,壅滞中焦,脾胃运化严重受碍,则谷气不消,若再进水谷,则 湿热更甚而上冲,故头眩。 湿热与谷气相搏于胃,故胃中苦浊。 湿热下流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湿热无从排出,于是熏蒸于皮肤而 发黄。 酒疸:酒疸即发病与嗜酒过度有关,以心中懊憹为主症。为嗜酒过度,致湿热内蕴所致。酒为膏粱厚味,易酿湿生热。女劳疸:女劳疸即发病与房劳伤肾有关;或黄疸久治不愈所致。 本证以额上黑与小便自利为特征。若病重,或病至后期,则出现腹如 水状。 多由房劳过度,损伤肾气;或疸病日久不愈,耗及肾气。色黑为肾 之本色外显,且额上黑为肾病之特征,如灵枢五阅五使云:“肾 病者,颧与颜黑(额又曰颜)”;金匮明确指出:“色黑为劳”,故额 上黑与肾、与劳有一定关系。 肾为水火之脏,阳气之根,阳虚火衰,则水寒内盛,血脉失之温 养,经脉拘急,血行不畅,肾色外露,故面部出现黑黯色。小便自利 ,既说明为肾虚所致,又排除了女劳疸非湿热引起。日久肾病及脾, 致脾肾两损者,则出现腹如水状等症。 三疸鉴别: 谷疸食谷即眩 小便不利而赤( 湿热 )。 酒疸心中懊憹 女劳疸额上黑,小便自利。 黑疸:黑疸是由其他疸证转化而来,多为瘀血所致,以目青面黑,大 便正黑为特征。 【原文】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状, 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7) 酒疸误下成黑疸 【主症】 目青面黑,但虽黑而微黄,心中有灼热感,大便正黑, 皮肤搔之不仁,脉浮弱。 【病因病机】 酒疸虽有可下证,但本病证由于攻下不当,使正气 虚弱,湿热内陷血分,血行瘀滞,血分瘀热熏蒸日久,行于体表而成 黑疸。肝肾同病,血脉瘀滞,气血不能外荣,则目青面黑,皮肤搔之 不仁。瘀热内积,脉络损伤,瘀血流滞于肠腑,则大便正黑。因是酒 疸误治转为黑疸,故虽目青面黑,而仍稍带黄色,心中有灼热感的湿 热现象还存在。本证总的病情是湿热上熏未尽解,而血分已伤,血脉不充,故脉 浮弱。 【治法】 活血消瘀,清热利湿。 【方药】 可用硝石矾石散与栀子大黄汤合方化裁治疗。 【现代应用】 中医认为:“久病必瘀”,故慢性肝炎的“血瘀” 较急性黄疸型肝炎明显。因而对急性黄疸型肝炎,除传统的清热利湿 退黄外,应重视活血药的使用,从而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 缩短疗程。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张玮等以活血化瘀为主的基本 方(丹参、赤芍、制军、郁金、穿山甲、炙鳖甲、苦参、生甘草等), 随证加减治疗慢性肝炎150例,治愈69,好转21,总有效率90。 姜春华用下瘀血汤加味,辅以安体舒通治疗肝硬化17例,效果满意。 处方:生大黄、桃仁、土元、红花、当归、赤芍、炮山甲、黄芪、党 参、茯苓、白术、甘草。 山西中医研究所李文彪认为肝硬化后期的腹水与阴虚并存,应“ 治病求本从瘀,退水养阴从脾。”喻森山.肝病研治新进展概述.北京 中医,1993,1:42 黄疸证治 谷疸-湿热俱胜 【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 汤主之。(13) 【主症】 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腹满,小便不利而黄赤,久久发黄为谷 疸。 【病因病机】 为湿热蕴结脾胃,郁蒸发黄。湿热交蒸于脾胃,脾为营之源,胃为卫 之本,营卫之源壅塞不利,故寒热不食,但非外感寒热;谷疸若强进饮食,必更伤脾胃 ,加重湿热,湿热之邪,不能下行从小便排出,反而上冲,所以食谷即眩,心胸不安; 湿热瘀壅滞于中,肝胆疏泄失职,则腹满;若湿热瘀熏蒸日久,胆汁外溢,即发黄为谷 疸。 【治法】 清泄湿热,活血逐瘀。【方药】 茵陈蒿汤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栀子清泄三焦湿热 此二味药能使湿热从小便排泄; 大黄荡涤胃肠积滞,并能凉血解毒、逐瘀活血, 使瘀热从大便排泄。 三药合用则二便通调,湿热瘀则不会滞留。 方后云:“小便当利,尿入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即服药效 验之兆。 若热胜于湿,里无结滞,证见心烦,懊憹,口渴,舌红苔黄等,可用伤寒论栀 子柏皮汤(肥栀子、甘草、黄柏)治疗。酒疸-热盛于湿 【原文】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2)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4)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 者先下之。(5)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6)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15) 【主症】 心中懊憹而热或热痛,不能食,时欲吐,小便不利,足下热。 或心中无热,靖言了了,或以腹满,鼻燥,欲吐,脉浮为主症;或以腹 满,鼻燥,脉沉弦为主症。 【病因病机】 为嗜酒过度,致湿热内蕴所致。酒为膏粱厚味,易酿湿生热。 若嗜酒过度,湿热内蕴脾胃,扰及于心,则心中懊憹而热。若热壅气滞 则心中热痛。湿热使脾胃升降受阻,则不能食,时欲吐。湿热下流,气化不 行,则小便不利,足下热。 若湿热郁滞胃肠,而未扰及心神者,即见神情安静,语言不乱,若以腹 满,鼻燥,欲吐,脉浮为主症,是病势趋于上;若以腹满,鼻燥而脉沉弦为 主症,是病势趋向于下。 【治法】 若以心中热为主,用清心泻热法。若病邪偏上,用催吐法,方 选瓜蒂散方(见宿食病中);若病邪偏下,用攻下法,方选大黄硝石汤。 【方药】 栀子大黄汤(酒疸主方) 【方析】 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