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第1111课课经济建设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发展和和曲折曲折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1)背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原因 :建国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概况: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3)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到1952年,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4)结果:(5)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创造了条件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2、“一五计划”的实施 (1953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 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 残缺不全(1)背景:(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 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呢? 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原因是什么?分布特点: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 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地区建有一些工矿企业,因而工业基础较好。原原 因因3、三大改造 (1953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 合营(2)实质: 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1)内容(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 建立起来(1)内容(2)评价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确立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 探索,但并未坚持下来。(一)、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1956)二、探索与失误 (19561966年)2、国民经济的调整(1)原 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 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2)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3)成 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二)、探索失误“三面红旗”1、总路线“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提出:提出:内容:内容:19581958年年,中共,中共 八大二次会议八大二次会议2、“大跃进 ”认认 识识: :主观上反映了人民要求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 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3、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失 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 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 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 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 产的总和。 李先念思考: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降的原因 是什么?“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 展到经济领域。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 严重影响。1、原因:2、表现:3、调整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呈 现回升状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