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回顾从春秋到汉朝前儒家思想的经历:春秋时期,战国后期,秦朝时候,应运而生蔚然大宗遭到打击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民失作业,而大 饥馑。人相 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钧 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汉书食货志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道家(无为而治) 积极:国力强盛(文景之治)一、历史背景 1、汉代面临社会问题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力割 据势力威胁中 央集权 宰相权力过大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限制土地兼并 缓和阶级矛盾 ,制定规范限 制人民面临问题解决之道道家的统治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了!改弦更张的时刻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前179 -前104年)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晚年著晚年著春秋繁露春秋繁露创制新儒学体系创制新儒学体系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察举制)经过各方推荐皇帝策问贤良对策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进一步发展)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 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上述两种主张间有何关系? 是实现大一统的具体策略。思想上的统一为政 治上的统一服务, (3)董仲舒此主张的作用是什么?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材料四: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 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 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1)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目的是什么?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2)材料三、四又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3)如何看待这种思想的历史影响? 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对于加强君权,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 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材料五:天下之尊卑,随阳而序统,幼者居阳之所少,老者 居阳之所 老,贵者居阳之所盛,贱者居阳之所衰。不当阳者,臣 子是也;当阳者, 君父是也;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 虽贵皆为阴。诸上者皆为其下阳,诸 下者皆为其上阴。” 材料六:君臣父子夫妇 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 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 阴。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如何 评价他的这一主张? 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 积极性;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若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 ,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但其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 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同时它压抑了人性,尤其 是其中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春秋大一统”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 应”加强君权的需要“仁政”: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 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君为臣纲”、 “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 智、信。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内容: (2)特点:是在原有儒学思想中加入了新的元素,糅合了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后的具有时代特色 的新儒学体系。 (3)根本目的: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而提出的积 极消 极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稳定与发展,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重要作 用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4、要求君主实行仁政,具有限制君主权力过 度膨胀的作用。3、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 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如何评价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一、历史背景二、董仲舒的新儒学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 官“博士”兴办太学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影响: 正统地位,主流思想太学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汉代熹平石经五经书影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探究学习同: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统治 ,维护了国家统一。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异:汉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促进了文教的发展;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