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的理解姓名:李 国 瑞学号:2002011058技术创新的理解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一种使科学与经济一体化,加速技术应用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与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是以技术为基础导向的完整过程,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创新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断涌现,而当这一进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则会产生科学技术上的质的飞跃和重大突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经济和生活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把人类社会的这一历史现象称为科技革命。 一般地说,从 18 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 18 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 20 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1912 年奥地利经济史学家约阿能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体系,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利润。”技术创新的要领既不同于科技革命,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发明,而是泛指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某种创新活动。如创造新产品、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的市场或材料来源,以及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技术创新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是技术与经济的某种联系,并贯穿于科技、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社会现象/。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活动,与社会体制、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金融、教育以及国际合作等都有密切联系。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活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成为当今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一种使科学与经济一体化,加速技术应用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与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完整过程,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创新活动。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定向研究成果,对产品技术、工艺技术、技术系统进行创新、研究和推广;(2)进行工业化、商品化开发的小试技术成果和中试技术成果的二次开发;(3)具有技术进步性和创新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4)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开发的引进技术国产化;(5)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生态研究的开发项目;(6)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7)其他新的技术开发。我国病毒学与生物技术专家、科学院院士田波认为:只要独立思考, “即使在经典的生物学问题上,也能走出自己的路” ;“根据自己有独立见解和兴趣的问题立题研究,做出创新性结果的可能性”更大;探索科学问题“首先要有兴趣和执著追求的精神” 。这些观点很有见地,可供其他科学工作者参考、思考。田波,1931 年 12 月生于山东桓台县,1954 年毕业于原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现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他读大学期间就对病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熟读诸多病毒学名著,力求融会贯通,为以后研究打下了基础。分配到微生物研究所后,他系统地开展了我国植物病毒和亚病毒研究,近年来又涉足动物和医学病毒研究,在解决病毒学某些疑难问题上,取得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实践所证实,并为国内外病毒学界所承认。获国家级和中国科学院成果奖 3 项。田波工作初期承担的第一个研究项目是“马铃薯退化原因的研究” 。当时受苏联的影响, “生态学派”(认为马铃薯退化是因生态因子,特别是高温影响引起的)占统治地位;但西方学者的大量研究证明病毒的感染导致马铃薯退化。他们没有受上述对立学派的束缚,而是通过独立思考,设计了周密的实验。经过多年研究阐明了病毒、高温与马铃薯退化的辩证关系:没有病毒的感染,即使在高温条件下马铃薯后代也不发生退化;而病毒的感染也并非在所有条件下都必然能导致退化,在昼夜温差很大的西藏地区,已感染病毒的马铃薯可以不发生生产上的退化,尽管在马铃薯体内仍存在低浓度的病毒。根据上述理论所设计的基于纬度、海拔高度和季节的温度差异以及天然(海岛等)和人工(纲室等)隔离病毒的传染,生产无病毒和少病毒的马铃薯种薯的生产技术和留种制度,在有关单位协作和进一步发展中,已在我国数千万亩马铃薯生产中应用,创经济效益数十亿元。这一事例说明,即使在经典的生物学问题上,也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他进行的第二项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工作是在国际上首次报导黄瓜花叶病毒的卫星核糖核酸可用于病毒病害的防治。一些病毒往往伴随有卫星病毒或卫星核酸。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田波院士在国际上最早通过实验室和田间试验证明有些病毒卫星可抑制病毒的复制并致弱病毒引起的疾病,并提出病毒卫星是感染病毒的亚病毒的观点,于1983 年在国际学术刊物上首次报导,用黄瓜花叶病毒卫星核糖核酸构建的生防制剂,在田间防治病毒病获得成功。除在国内推广应用外,这一生物技术还转让给一日本株式会社。此外他及其共同工作者还对病毒卫星核糖核酸致弱病毒的机理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国际著名病毒学和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十几篇论文,并被权威的“植物病毒学”教科书引用。田波院士认为根据自己有独立见解和兴趣的问题立题研究,做出创新性结果的可能性远大于根据计划和指南申请的课题,他认为科学与技术不能等同,科学是探索未知,首先要有兴趣和执着追求精神,才能有所创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