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5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气科学、气象学专业优秀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专业优秀论文 大气环流圈变化特征以及与大气环流圈变化特征以及与 ENSOENSO的关系的关系关键词:关键词:HadleyHadley 环流环流 ENSOENSO 事件事件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圈大气环流圈 矢量指数矢量指数摘要:本文定义了一种新的刻画大气环流圈的矢量指数。与传统的质量流函数 比较发现,新指数不但很好地刻画了两半球的各经向环流圈的强度、中心位置 以及环流圈强度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描述经向环流圈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同 样在纬向方向,新指数也描述出了全球尤其是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空闭 合的纬向环流圈的水平分布。此外,本文还对冬季北半球 Hadley 环流圈的增强 原因以及其与 ENS0 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 19602000 年 NCEP/MCAR 再分析资料,讨论了新指数所描述的经向、纬向环流 圈在水平方向分布。结果显示:对于纬向平均的经向环流圈,新指数很好刻画 了各个环流圈的强度、中心位置以及各环流圈之间强度对比关系:新指数还描 述了四季经向环流圈的水平分布,结果显示季风区经向环流圈在冬春季方向刚 好反向,且冬季存在两个显著的经向环流带,分别位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东 岸地区,它们从低纬一直延伸到高纬地区。这与传统认为的低纬度经向环流圈 只能向北运动到 30#176;N 明显不同;在纬向方向上,结果显示闭合的环 流圈主要分布在两半球低纬度地区大洋上,并且印度洋上空反向的环流圈中心 随季节变化明显。此外,在高纬度白令海峡上空还存在一闭合的环流圈,其全 年位置基本稳定;最后我们利用矢量指数讨论了四季环流圈的真实分布以及环 流圈在运动中方向的改变,结果表明低纬度热源地区是主要的环流圈源。 2. 基于经向指数,本章分析了两半球各经向环流圈强度在年循环尺度上的变化。 结果显示:两半球 Hadley 环流圈均有显著年循环,且二者强度变化趋势均关于 7 月份对称。7 月之前,北(南)半球 Hadley 环流随时间强度减弱(增强),之后 其又随着时间增强(减弱)。两环流圈中心位置随时间也变化明显:北半球 Hadley 环流自 18 月向北的运动,8 月份到达最北端,之后开始向南运动。而 南半球中心位置移动轨迹呈现基本对称分布,它在 16 月向北运动,68 月 在最北端维持,之后向南移动。类似,本章还讨论了两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的变 化。此外,利用 EOF 方法还分析了经向指数场的年循环,结果显示它包含两个 主要模态:赤道非对称和对称模态。同时这两个模态随时间它们的强度变化明 显、且二者变化趋势刚好相反。这就说明了二者之间相互平衡、共同决定了每 个月环流圈的强度。 3.本章主要了讨论各大洋上空的纬向闭合环流圈强度的 年循环。结果显示赤道上各大洋的全年均存在环流圈。对它们进行比较后发现, 热带的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空的环流圈强度具有相似年循环趋势,它们与印度 洋上空反方向的环流圈变化刚好相反。三地纬向环流圈强度比较,印度洋最强、 大西洋次之,太平洋最弱。另外,大西洋在两半球均存在闭合的环流圈,且二 者相互独立、变化趋势完全不同,前者呈现出正玄曲线似变化,后者的变化则 接近抛物线型。本章还讨论了它们在发生 ENSO 事件时的变化,当发生厄尔尼诺 时,太平洋上空的 Walker 环流圈减弱,而位于印度洋的纬向环流圈增强。此时 在大西洋上空,其北半球的环流圈增强,而南半球部分强度基本不变。与上章 类似,本章利用 EOF 分析了年循环的纬向指数场,结果表明它的变化有两个主 要模态:关于对称和非对称模态。前者的解释方差高达 70.2,同时它的时间系数呈现明显的一年周期,而非对称模态的变化只有半年周期。 4.本章利用 NCEP 和 ERA 资料计算了四季的经向指数和质量流函数,对比了它们定义的各个 经向环流圈的强度变化趋势。四种结果能一致体现出:冬春季北半球 Hadley 环 流、春季北半球 Ferrel 环流、夏季南半球 Ferrel 环流以及冬季南半球 Polor 环流在过去几十年存在明显的增强趋势。另外,通过对各季节经向指数场在 19482005 年的线性趋势的分析,两半球低纬度的非洲到印度洋是线性趋势最 显著的区域,另外还有南海、亚洲大陆东部等地区变化也很明显。此外,各个 季节经向指数场的变化均包含两个主要模态:关于赤道对称和非对称模态。前 者代表了指数场的年际变化,其与 ENSO 相关显著。且该模态在四个季节的分布 很相似,说明其在全年稳定存在。后者描述了其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趋势,该 模态的分布与各季节线性趋势的显著区域一致,说明这些区域的变化可能受同 一系统的作用。 5.分析了冬季北半球 Hadley 环流圈的增强以及其与 ENSO 之 间的联系。本章通过对 19482005 年冬季质量做 EOF 分析,结果显示出北半球 Hadley 环流在年代际、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分别由 EOF 的前两个主要模态 (关于非赤道对称和对称模态)代表。即冬季北半球 Hadley 环流由两部分组成: 非对称和对称部分。进一步分析表明 Hadley 环流非对称部分的增强使得其在过 去几十年明显增强,并且这部分与热带海温的增强关系密切。它与 ENSO 之间相 关系数在 1970 年代后期存在明显突变,解释了冬季北半球 Hadley 环流强度指 数与 ENSO 相关系数变化的原因。而环流对称部分与:ENSO 之间的相关系数在 整个研究时段均是显著的。正文内容正文内容本文定义了一种新的刻画大气环流圈的矢量指数。与传统的质量流函数比 较发现,新指数不但很好地刻画了两半球的各经向环流圈的强度、中心位置以 及环流圈强度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描述经向环流圈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同样 在纬向方向,新指数也描述出了全球尤其是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空闭合 的纬向环流圈的水平分布。此外,本文还对冬季北半球 Hadley 环流圈的增强原 因以及其与 ENS0 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 19602000 年 NCEP/MCAR 再分析资料,讨论了新指数所描述的经向、纬向环流 圈在水平方向分布。结果显示:对于纬向平均的经向环流圈,新指数很好刻画 了各个环流圈的强度、中心位置以及各环流圈之间强度对比关系:新指数还描 述了四季经向环流圈的水平分布,结果显示季风区经向环流圈在冬春季方向刚 好反向,且冬季存在两个显著的经向环流带,分别位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东 岸地区,它们从低纬一直延伸到高纬地区。这与传统认为的低纬度经向环流圈 只能向北运动到 30#176;N 明显不同;在纬向方向上,结果显示闭合的环 流圈主要分布在两半球低纬度地区大洋上,并且印度洋上空反向的环流圈中心 随季节变化明显。此外,在高纬度白令海峡上空还存在一闭合的环流圈,其全 年位置基本稳定;最后我们利用矢量指数讨论了四季环流圈的真实分布以及环 流圈在运动中方向的改变,结果表明低纬度热源地区是主要的环流圈源。 2. 基于经向指数,本章分析了两半球各经向环流圈强度在年循环尺度上的变化。 结果显示:两半球 Hadley 环流圈均有显著年循环,且二者强度变化趋势均关于 7 月份对称。7 月之前,北(南)半球 Hadley 环流随时间强度减弱(增强),之后 其又随着时间增强(减弱)。两环流圈中心位置随时间也变化明显:北半球 Hadley 环流自 18 月向北的运动,8 月份到达最北端,之后开始向南运动。而 南半球中心位置移动轨迹呈现基本对称分布,它在 16 月向北运动,68 月 在最北端维持,之后向南移动。类似,本章还讨论了两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的变 化。此外,利用 EOF 方法还分析了经向指数场的年循环,结果显示它包含两个 主要模态:赤道非对称和对称模态。同时这两个模态随时间它们的强度变化明 显、且二者变化趋势刚好相反。这就说明了二者之间相互平衡、共同决定了每 个月环流圈的强度。 3.本章主要了讨论各大洋上空的纬向闭合环流圈强度的 年循环。结果显示赤道上各大洋的全年均存在环流圈。对它们进行比较后发现, 热带的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空的环流圈强度具有相似年循环趋势,它们与印度 洋上空反方向的环流圈变化刚好相反。三地纬向环流圈强度比较,印度洋最强、 大西洋次之,太平洋最弱。另外,大西洋在两半球均存在闭合的环流圈,且二 者相互独立、变化趋势完全不同,前者呈现出正玄曲线似变化,后者的变化则 接近抛物线型。本章还讨论了它们在发生 ENSO 事件时的变化,当发生厄尔尼诺 时,太平洋上空的 Walker 环流圈减弱,而位于印度洋的纬向环流圈增强。此时 在大西洋上空,其北半球的环流圈增强,而南半球部分强度基本不变。与上章 类似,本章利用 EOF 分析了年循环的纬向指数场,结果表明它的变化有两个主 要模态:关于对称和非对称模态。前者的解释方差高达 70.2,同时它的时间 系数呈现明显的一年周期,而非对称模态的变化只有半年周期。 4.本章利用 NCEP 和 ERA 资料计算了四季的经向指数和质量流函数,对比了它们定义的各个 经向环流圈的强度变化趋势。四种结果能一致体现出:冬春季北半球 Hadley 环 流、春季北半球 Ferrel 环流、夏季南半球 Ferrel 环流以及冬季南半球 Polor环流在过去几十年存在明显的增强趋势。另外,通过对各季节经向指数场在 19482005 年的线性趋势的分析,两半球低纬度的非洲到印度洋是线性趋势最 显著的区域,另外还有南海、亚洲大陆东部等地区变化也很明显。此外,各个 季节经向指数场的变化均包含两个主要模态:关于赤道对称和非对称模态。前 者代表了指数场的年际变化,其与 ENSO 相关显著。且该模态在四个季节的分布 很相似,说明其在全年稳定存在。后者描述了其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趋势,该 模态的分布与各季节线性趋势的显著区域一致,说明这些区域的变化可能受同 一系统的作用。 5.分析了冬季北半球 Hadley 环流圈的增强以及其与 ENSO 之 间的联系。本章通过对 19482005 年冬季质量做 EOF 分析,结果显示出北半球 Hadley 环流在年代际、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分别由 EOF 的前两个主要模态 (关于非赤道对称和对称模态)代表。即冬季北半球 Hadley 环流由两部分组成: 非对称和对称部分。进一步分析表明 Hadley 环流非对称部分的增强使得其在过 去几十年明显增强,并且这部分与热带海温的增强关系密切。它与 ENSO 之间相 关系数在 1970 年代后期存在明显突变,解释了冬季北半球 Hadley 环流强度指 数与 ENSO 相关系数变化的原因。而环流对称部分与:ENSO 之间的相关系数在 整个研究时段均是显著的。 本文定义了一种新的刻画大气环流圈的矢量指数。与传统的质量流函数比较发 现,新指数不但很好地刻画了两半球的各经向环流圈的强度、中心位置以及环 流圈强度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描述经向环流圈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同样在纬 向方向,新指数也描述出了全球尤其是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空闭合的纬 向环流圈的水平分布。此外,本文还对冬季北半球 Hadley 环流圈的增强原因以 及其与 ENS0 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 19602000 年 NCEP/MCAR 再分析资料,讨论了新指数所描述的经向、纬向环流 圈在水平方向分布。结果显示:对于纬向平均的经向环流圈,新指数很好刻画 了各个环流圈的强度、中心位置以及各环流圈之间强度对比关系:新指数还描 述了四季经向环流圈的水平分布,结果显示季风区经向环流圈在冬春季方向刚 好反向,且冬季存在两个显著的经向环流带,分别位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东 岸地区,它们从低纬一直延伸到高纬地区。这与传统认为的低纬度经向环流圈 只能向北运动到 30#176;N 明显不同;在纬向方向上,结果显示闭合的环 流圈主要分布在两半球低纬度地区大洋上,并且印度洋上空反向的环流圈中心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