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5页
第2页 / 共85页
第3页 / 共85页
第4页 / 共85页
第5页 / 共85页
第6页 / 共85页
第7页 / 共85页
第8页 / 共85页
第9页 / 共85页
第1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 知觉与归因 通常,认知等同于传统心理学理论中涉及 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是什么”的反映,即对客观现实的属性的认识。 从信息加工理论来看,认知是人对环境信 息的一种输入、编码、贮存、复制、改造 和输出的历程。认知的含义信息加工理论一般把认知历程划 分为如下环节: 感觉登记 注 意知 觉记 忆思 维 认知的历程 感觉登记是环境信息作用于感受器的过 程,是认知的初始环节。人的各种感受 器,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 觉以及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的感受 器,几乎无时无刻都从环境中接收着成 千上万条信息。 注意是信息加工的第二个环节。接收 的信息十分复杂,只能对其中的部分 、甚至一小部分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 。这就存在一个选择什么的问题。这 就是“注意”的功能。 注意是一种调节机制,保证人认知活 动的集中性、指向性、稳定性、分配 性与转移性。 知觉是认知的第三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 个环节。有人甚至认为知觉就是认知,这固 然片面,但却说明知觉的关键所在。 知觉表现为对引起注意的信息进行组织,并 加以解释,得出信息的意义。 通常,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总体包 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对象自 身的特点、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 (包括接近原则、相似原则、连续原理)等 ,主观因素有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特征 、过去经验等。整体性(接近原则)整体性(相似原则)整体性(连续原理)知觉错觉知觉错觉知觉错觉知觉错觉知觉错觉知觉错觉两可图形 两可图形 记忆是认知的第四个环节,是信息的贮存,划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15-30秒)和长时记忆。思维是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表现为三种形式:概念的形成、推理和问题的解决。 社会认知是指主体对人的心理活动、行 为动机和人格特征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 程,一般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 会判断等形式。社会知觉是主体对自己、他人或群体行 为的认知(属于知觉环节);社会印象是他人或群体在主体内部留下 的、经过加工后的形象(属于记忆环节 );社会判断是对他人或群体行为的归因( 属于思维环节)。社会认知的含义社会认知内容十分丰富,但核心是对人的认 知,这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他人认知自我认知人际认知角色认知社会认知的类型他人认知 含义:他人认知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 对他人外在行为表现及特征的观察,对其内在 情绪、态度、动机、人格等心理状态和特征的 认知。 需遵循的规律:一般认知规律,即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就是如此。 信息来源:对他人认知的信息来源是多方面的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主体对自己的身心及行为状态和 特点的认知。一般说来,自我认知的信息要比 他人认知多一些,容易做到心中有数。但是, 由于自我认知带有浓厚的主观性,因此也需要“ 以人为镜”。 在自我认知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了解自我认 知的构成要素。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的认识分 歧比较大,我们主要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WJames)的观点。 詹姆斯认为,自我概念(自我认知)包括物质 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这三种要素都伴 有自我认识评价的感情(满意与否)和自我追 求的行为,见下表。 表 自我认知的结构自我要素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追求行为物质自我 对自己身体、衣着、 仪表、家庭等的认 识与评价 追求身体外表、 欲望的满足。如 装饰、打扮、爱 护家庭 社会自我 对自己的社会地位、 名誉、财产及与他 人关系的认知和评 价 引人注目、讨好 别人、追求名誉 、爱与隶属等 精神自我 对自己的智慧、能力 、道德水准自卑与优 越的认识与评价 追求智慧、宗教 、道德与良心 人际认知 含义:人际认知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对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两种 认知形式。 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 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直接因素) 他人的影响(人们往往依据他人的意见、态 度和表情来推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认知主体自身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家塔基乌里(BTagiuri)的人际 认知实验 塔基乌里(BTagiuri)的人际认知实验 请10名互不相识的被试人员组成一个实验 小组, 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自由交往,自由谈论, 畅所欲言,使被试者之间相互了解。 然后进行问卷调查三个问题: 这个小组里你最喜欢谁? 你认为这个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如果要选小组长,你准备选谁?你估计谁 能当选?有哪些人可能选他?塔基乌里(BTagiuri)的人际认知 实验结论 由于自己喜欢某人,就可能认为他同 样喜欢自己; 认为自己所喜欢的某人,其它人多数 也喜欢; 人缘好的人会偏低估计自己的人缘, 而人缘差的人会高估自己的人缘。角色认知 含义: 角色认知是个体对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 角色及特定角色行为标准的认知与判断。 角色认知的三方面内容: 关于角色规范的认知(角色认知的基本内 容,对社会规定的身份、地位、准则和特定 的行为规范的认知) 对他人所扮演角色的认知(如,根据服饰 打扮判断某人是否是领导等) 关于角色扮演是否适当的判断(实际是一 种角色评价的过程) 印 象印象的形成 第一印象刻板印象 影响社会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个人好恶信息的性质信息的先后顺序 个人好恶 这是印象形成的主要依据。 这种好恶来源于个人对其认知对象人格 品质的推测与判断。 这种评判包括两个方面: 社会性品质,如真诚与虚伪、宽容与苛 刻、热情与冷漠、谦逊与傲慢、利他与 利己、随和与固执、平和与易怒等; 智慧性品质,如聪慧与愚笨、科学与迷 信、激进与保守、自主与依赖等。 信息的性质 积极的信息容易获得好印象,消极的信息 容易形成坏印象;积极的信息越多越容易 获得好印象,消极的信息越多越容易获得 坏印象。 在其它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一种消极否 定的信息比积极肯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 影响更大。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与建立在积极肯 定的信息基础上的评价相比,个体更相信 建立在消极否定信息基础上的评价。信息的先后顺序 先好后“中”,综合起来的印象可能不 会更好而且可能更坏;先好后坏,原 来好的评估会大打折扣。先前获得信息所形成的初步印象将影 响对随后获得信息的评估。如,好的初步印象容易把“骄傲”理解 为“自信”,而坏的初步印象则容易把 “骄傲”理解为“自负”。 第 一 印 象1.第一印象的含义2.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3.第一印象的特点1.第一印象的含义 第一印象也叫首次印象,是指素不相识者初次接触时形成的印象。 经验表明,在接待应聘人员时,第一个五分钟的印象往往对录取与否有较大的影响。2.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影响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包括如下方面:直接见面获得的直接信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间接信息 直接见面获得的直接信息外表 “以貌取人,失之于人”、“人不可貌相 ”。言谈方向隐含的信息材料 第一次言谈内容对日后影响很大。 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间接信息 个体依据间接信息而形成的第一印象,主要取决于第三者所提供的材料的性质。 正面、积极的材料易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反之,则易形成不良的第一印象。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鲍达列夫做的实验可以说明这一问题。社会心理学家鲍达列夫的实验 同一张照片分给两组被试看,但看前指导语不同: 告诉A组被试,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习难改的罪犯; 告诉B组被试,照片上的人是一个著名学者。 然后要求被试根据照片口头描述其肖像。 结果发现,两组被试作了截然不同的描述。 A组:深陷的双眼隐露凶狠的神色,一副外翘的下巴 显示了他干罪恶勾当时死不回头的决心,等等; B组:深陷的双眼能留露出深邃的思想,外翘的下巴 显示出他在探求真知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毅力,等 等。 3.第一印象的特点表面性;片面性;情境性;固执性。 刻 板 印 象1.刻板印象的含义 2.刻板印象的表现 3.正确地看待刻板印象 1.刻板印象的含义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对某类 人或者事所特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笼 统的看法和印象。 它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现 象。 如,知识分子总容易被看成是文质彬彬 、儒雅博学; 农民容易被看成是朴实憨厚、无知闭塞 。 2.刻板印象的表现 对某类人形成刻板印象对某种物形成刻板印象 对某类人形成刻板印象 职业刻板 年龄刻板 性别刻板 地域刻板 国别、种族刻板对某类人形成的刻板印象的 具体表现 商人唯利是图、教师文质彬彬、农民朴实憨 厚; 年幼无知、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老年人墨 守成规等; 女细男粗等; 北方人豪爽率直;南方人精明算计;草原人 粗犷豪放;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精明 善变; 德富有哲理;法爱好艺术、热情、开朗 、轻率;英绅士风度、保守等。 对某种物形成刻板印象 广告推销商品的把戏,不可全信; 商人绝不会做赔本买卖; 学习成绩好聪明; 劳模不能有任何怨言; 狐狸狡猾、娇媚; 豺狼凶恶、残忍; 蛇蝎阴损、狠毒。 3.正确地看待刻板印象 有一定的合理性呆板而缺乏变通以刻板印象去套认和评价同类中的个体,容易造成个体偏见;以关于国籍、种族和民族的刻板印象去评价相应群体,容易导致种族歧视。 偏 见 偏见的含义偏见的类型偏见的成因 偏见的含义 偏见是人们对人、对事所持的固定的、否定的、排斥性的看法和倾向,它是一种不正确的经验体系和认知倾向。 如何理解偏见呢? 是消极否定性评价; 是个体固有的经验; 是错误的经验。 偏见的类型 1.个人偏见2.社会偏见1.个人偏见个人偏见是个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 于社会中的人和事形成的偏见。 根据认知主体是否有意,个人偏见又可 以分为无意偏见和有意偏见。 在个人偏见中,以无意偏见者居多。 同有意偏见相比,无意偏见矫正起来比 较容易。 2.社会偏见社会偏见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一类人对 另一类人或事所持的偏见,是一种群体间 的偏见。 例如,民族优越感、地域优越感、种族歧 视、性别歧视都是社会偏见的表现形式。 有些学者认为,社会偏见就是社会刻板印 象,这说明社会偏见与刻板印象关系十分 密切。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因为社 会偏见更倾向于消极、否定、排斥性的看 法和倾向;而刻板印象则可能是一种消极 的看法和倾向,也可能是积极或中性的看 法和倾向。 偏见的成因 影响偏见形成因素很多,主要有: 1.动机受阻 2.沟通不畅 3.环境影响 4.人格因素 通常,宽容者不易形成偏见,而好嫉妒、自我 中心者则容易形成偏见。 5.特定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传统思想等方面 的倾向性 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男尊 女卑、重男轻女等 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信息的特点 2.认知者的个人特征3.社会认知效应 1.认知信息的特点 1.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1.2信息呈现的特点 1.3认知情境的特点 1.4社会文化的特点 2.认知者的个人特征2.1认知者的知识经验如,官员与学者2.2认知者的人格品质如,成功:嫉妒者-威胁;好强者-挑战;理 智者-榜样;挑剔者-不足。 2.3认知者的需要与兴趣如,“投其所好”的成语。2.4认知者的情绪状态如,人逢喜事精神爽。此外,认知者的注意品质、身体健康状况等 因素也存在一定影响。 3.社会认知效应 3.1首因效应如,一见钟情。 3.2晕轮效应 如,情人眼里出西 施 3.3优先效应和近因 效应 最近信息形成印象 的影响。3.4定势效应 如,一朝遭蛇咬, 十年怕井绳。 3.5投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