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8页
第2页 / 共68页
第3页 / 共68页
第4页 / 共68页
第5页 / 共68页
第6页 / 共68页
第7页 / 共68页
第8页 / 共68页
第9页 / 共68页
第1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摘要工程总承包模式以其有效地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工程造价、减少项目纠纷等优势而逐渐被国际工程建设领域所采用,并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业主与总承包商之间不能合理分担风险,是阻碍总承包项目资源优化甚至导致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从项目整体绩效的角度,以风险管理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主客体属性,建立一个合理的风险分担理论模型,以降低总承包项目的交易成本,避免或减少项目参与方的道德风险,为我国编制工程总承包合同范本提供理论参考。本论文研究首先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和经济学领域的契约理论进行了分析,并选用契约理论中适合本论文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后,分别就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客体属性 0 ,a 与b 为常数。风险中性型决策者的效用曲线可以用直线表示。即【,G ) = a + b x其中:a 与6 为常数。风险冒险型决策者的效用曲线也可以用指数函数来表示,u G ) = 口一b e 一公式( 3 1 )公式( 3 2 )即公式( 3 3 )其中:, 0 ,a 与b 为常数。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领域,一些学者已经开始使用效用理论定量的对项目参与方的风险态度进行描述,并给出了不同风险类型的参与方的效用函数嘲。- 3 6 -第三章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风险分担理论模型正如上文指出,每一个不同的项目参与方处在每一个不同的项目当中时,都可能绘制出不同的效用曲线,考虑到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工程总承包模式下风险分担的基础理论模型,因此仅对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一般业主与总承包商的风险态度作出定性分析。3 3 2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业主的风险态度业主是工程项目的发起者,也是工程项目结果的原始承担者,是工程建设项目中最主要的风险承担主体,其他参与方承担的风险均是由业主通过合同等手段实施风险分担的结果。根据第一章中对工程总承包模式兴起原因的说明以及本章对工程总承包模式特点的分析可以得知,通常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业主自身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强,之所以选择工程总承包这种建设模式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不愿承担过多的风险。业主在将大部分风险转移给总承包商的同时,也希望追使总承包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对风险的控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业主多数情况下是属于风险保守型或中性型的决策者,他们希望通过合约安排将大部分的风险转移给总承包商,并愿意为此而多支付费用刚【6 5 删。但并不是所有总承包项目的业主都是保守型的,前文分析中已经提到,风险态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一个业主,当遇到不同类型的项目、当项目处在不同的环境、当自身资金状况发生变化时,风险态度都会相应地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并不排除总承包项目的业主是冒险型决策者。如果业主是保守型或中性型的决策者,在进行具体的风险分担时,就会将大部分的项目风险分配给总承包商,一方面总承包商因为承担的风险较多,可以通过高水平的风险管理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承担的风险过多而导致利润下降甚至入不敷出。如果业主是冒险型决策者,则风险分担的比例会有所不同,总承包商承担的风险小了,但赚取更多利润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减小无论业主的风险态度是哪一种,它启动项目的目的都是希望在自己能够接受的价格条件下,总承包商能按期保质地完成工程,它关心的是一个综合指标,而不单单是价格问题。这是考虑风险分担时需要特别注意的f 6 7 】【6 8 】【6 9 】。3 3 3工程总承包模式下总承包商的风险态度由于总承包商同时负责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工作,因此在分析总承包商的风险态度之前,首先对传统模式下,设计承包商和施工承包商的风险态度分别进行说明【1 8 】。- 3 7 -第三章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风险分担理论模型设计承包商主要从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着眼。由于在设计上进行优化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方案的决策上往往是典型的保守型决策者施工承包商的风险态度比较复杂,通常是三种类型的决策者都存在。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市场买方市场的现状,承包商的竞争压力很大,因此大部分承包商往往会采用一些冒险策略,即使项目的利润较低而风险较高,也会积极争取中标。而很多有实力的承包商更愿意去承担风险较大而潜在的利润也较大的工程项目。因此通常认为承包商在对项目的风险决策上倾向为冒险型。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由于总承包商同时负责设计和施工工作,因此总承包商在考虑风险时,会兼具设计承包商的保守与施工承包商的冒险。以设计为首的总承包商和以施工为首的总承包商,由于受到行为惯性、技术能力、资金水平等的限制,在风险态度上也会有所不同。但从整个工程来看,由于施工阶段历时时间长、投入资源多,因此对于施工工作的风险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总承包商的风险态度。总承包商承揽总承包项目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对整个项目的综合协调和管理,降低建设成本,赚取更多的利润。因此总承包商多倾向冒险型或中性型决策人,但并不排除保守型总承包商的情况。3 4 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因素及风险分担的原则在建立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风险分担理论模型之前,首先应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并以第2 章中涉及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确定工程总承包模式下风险分担的基本原则。3 4 1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分类框架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划分为如下几类【1 叼【2 1 】圈1 3 0 】,见图3 1 l 。1 ) 自然风险和意外事故。包括异常恶劣的气候条件;项目开始前无法预料的水文地质条件;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其他外部障碍,如施工过程中挖出文物、化石等以及火灾、爆炸、空中物体坠落的意外事故。2 ) 政治和社会风险。包括战争和敌对行动;骚乱和喧闹( 如劳动争端、罢工等) ;暴动、政变和内战;偷抢和恶意破坏。3 ) 经济和法律风险。包括通货膨胀:材料、设备短缺;劳动力短缺;汇率利率变动;法律政策变更。4 ) 行为风险。行为风险是指由项目参与方及除此以外的第三方的行为导致的风险,其中第三方行为包括行政当局的行为。第三章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风险分担理论模型图3 1 1 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分类框架3 9 -第三章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风险分担理论模型3 4 2工程总承包模式下风险分担的基本原则风险分担是指,识别的风险因素转交为明确的合同某一方的责任或者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如果风险没有转化为具体的责任,就意味着合同任何一方都没有动力去承担因为风险而产生的责任,因此也无法进行充足的风险管理,一旦该风险事件发生,就会产生争议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很多专家学者,在讨论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策略或风险分担时,大多从业主的角度出发n T l f f o l ,因为业主是项目的发起人,也是合同文件的编写者,业主决定了工程项目建设所采用的建设模式,并根据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决定哪些风险自留,哪些风险转移。也有少部分学者从承包商的角度出发,讨论风险管理策略问题。但由于承包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工程合同的被动接受者,虽然在签订合同之前可以就合同的某些条款与业主协商,但改动合同条款的余地很小。因此这些学者的侧重点很少放在如何与业主分担风险,而是更多地放在对于业主已经分配给承包商的风险采用怎样的风险管理策略,如何通过保险、分包等方式进行进一步的风险分担 2 7 1 1 7 1 1 。本论文在分析总承包模式下的风险分担原则并建立风险分担模型时,并非从业主或总承包商的角度出发,而是从项目整体效益的角度出发1 3 】,研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风险分担,以使项目资源得到优化,项目目标得到实现,使总承包模式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总承包项目获得成功。1 风险效率与风险分担原则。根据克里斯查普曼和斯蒂芬沃德的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就是寻求风险效率。因此整个风险管理过程和风险管理策略都以风险效率为核心。在编制项目计划时,某些方式可能比其他方式涉及的预期成本更低,风险更少,即从这两方面考虑计划效果会更好,即更有效率。当预期成本的水平一定时,最有效的计划涉及最低的风险水平。当风险水平一定时,最有效的计划涉及最低的预期成本。在这种意义上,“风险效率”可以用经济学家佩瑞多的最优值来定义:在给定的一个具有风险率计划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增加风险才能降低预期成本;只有通过增加预期成本才能降低风险,如图3 一1 2 1 2 l ,。图3 一1 2 表示了预期成本和威胁强度的关系,曲线A B C 就是“风险效率的边界线”,对于这样一组可行的项目计划而言,当预期成本的水平一定时,以威胁强度表示的风险水平最低;当以威胁强度表示的风险水平一定时,预期成本最低。第三章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风险分担理论模型任何偏离边界线的点,例如D 点都代表着没有效率的计划。这一点的风险效率存在被改善的余地,例如通过将D 点向B 点移动,既可以降低预期成本,又可以降低风险水平,因而可以实现风险效率的改善。如果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是有效率的,则对这些策略所作的任何降低风险的变更将会导致预期成本的上升,任何降低预期成本的变更将导致风险的增加。以脚强度 衰示的风险图3 1 2 风险效率选择方案疆期成奉根据“风险效率”理论,从整个项目的角度出发,在考虑总承包模式下的风险分担时,应同时考虑到业主与总承包商的风险效率。设总承包项目的风险R为,R = 魄,坞)墨= 瓴,飞,气,九)恐= 也,2 J ,气)公式( 3 4 )公式( 3 5 )公式( 3 6 )其中马为分配给业主的风险集合,置:为分配给总承包商的风险集合。业主针对置中的每一项风险,根据自身的条件及项目特点选定最有效率的风险管理方案,在最优方案选定后,业主的预期成本c I 和威胁强度q 分别为,c l = ( c ”c 1 2 ,气,气)x - x l = ( 啊,啊:,氏,九)- 4 1 公式( 3 7 )公式( 3 8 )第三章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风险分担理论模型同样,总承包商也针对胄:中的每一项风险,根据自身的条件及项目特点选定最有效率的风险管理方案,在最优方案选定后,总承包商的预期成本c 2 和威胁强度分别为,c 2 = 吒,乞,C 2 1 ,c 2 - )= ( ,吆,)公式( 3 9 )公式( 3 1 0 )对于整个总承包项目而言,“风险效率”最优的风险分担方案是,当噩中的任何一个元素r m 。由R ,集合移入R :集合,或R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r 2 , 由R :移入置,都无法同时使以下变量减小或不变。k ,乳, i = 1t = - Ii = ll = l每一项风险事件发生,对业主和总承包商而言威胁强度是不同的,而业主和总承包商为了减少或避免该风险事件发生带来的损失而导致的风险控制成本也是不同的。例如,用于总承包工程的材料价格发生变化,由于业主是项目投资者,通常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因此价格变化对其威胁强度可能很小,但对于资金实力不如业主的总承包商而言,威胁强度相对较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总承包商在众多工程承包企业当中通常具有较好的声誉和较强的实力,因而也具备比一般企业强的融资能力,价格变动对总承包商的威胁强度相对予施工承包商而言较小。正因如此,在总承包模式下,总承包商通常应承担一定的价格变动风险,而施工承包商对价格变动承担的风险很小。因此根据“风险效率”理论,如果总承包项目一方在管理该项风险事件时产生的风险效率高于另一方,则风险应由风险效率高的一方承担。2 交易成本与风险分担原则总承包项目要获得最优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就应通过各种手段降低项目的交易成本,良好的风险分担机制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风险分担不合理,将会导致以下问题。首先,项目双方在签约阶段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讨价还价上,无论是业主还是总承包商在签订合同之前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承担哪些风险,如果自己承担的风险过大,就会在谈判阶段反复与对方进行协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