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精品论文 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 pCOpCO控控制因素及海气界面通量的研究制因素及海气界面通量的研究关键词:北黄海关键词:北黄海 pCO2pCO2 碳通量碳通量 表层海水表层海水摘要:作为连接陆地和大洋的纽带,陆架边缘海表层海水 pCO2 受温度、盐度、 河流输入、近岸环流、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源/汇机制尚存在争议。北 黄海作为西太平洋海域典型的半封闭陆架边缘海,目前其碳循环的研究较为鲜 见。因此,研究北黄海海气界面的碳通量,对于更完整、准确地探讨边缘海对 全球碳循环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依据 2007 年 45 月春季北黄海碳 酸盐各参数的分布,结合水文、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表层 pCO2 的影响 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北黄海冬季、春季表层海水 pCO2 影响因素的季节演变, 并估算了春季北黄海的碳通量。分析结果如下: 春季北黄海的温度、盐度分 布极其不均匀。西朝鲜冷水影响区域存在上下水体的混合现象;北黄海冷水团 已经形成,温跃层打破了冬季水体的垂直混合,阻碍了垂直方向物质和能量的 交换。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 DIC、ALK、pH 分布极其不均匀。受渤海水入侵影响, 在鲁北沿岸海域 DIC 和 ALK 与 S 的关系有别于其他海域。受温跃层影响, DIC、pH 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 pCO2 测定值在 335495atm 之间,统计平均值为 393atm。pCO2 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 呈块状分布。源区位于西朝鲜冷水区、鲁北沿岸海域、辽南沿岸的部分海域如 鸭绿江口及 C701、C801 站位等。而汇区则位于黄海混合水区域及辽南沿岸大部 分海域。 春季北黄海温度、盐度对 pCO2 分布的影响不显著。鸭绿江口附近 及 C701、C801 站位,因受到陆岸污染物质输入的影响,具有高的 pCO2 和低的 pH。除受污染的区域外,辽南沿岸大部分区域 pCO2 受生物活动影响显著,主要 是因为此区河流输入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生物活动引起 pCO2 降低。黄海混合 水区域虽然 Chla 浓度偏低,但 DO 饱和度较高,可能是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 摄食作用导致 Chla 的现存量低;剧烈的生物活动致使此区的 pCO2 处于欠饱和 状态。山东半岛北部沿岸的泥沙沉积区常年受渤海水入侵影响,通过富含无机 碳的悬浮物的沉积再悬浮、固液平衡过程,致使此区高的 DIC 值维持了高的 pCO2。成山角冷水区域底层海水涌升致使此区具有较高的 pCO2 值。 辽南沿 岸大部分海域冬季、春季受生物活动影响显著,均表现为大气 CO2 的汇区,不 同之处是春季在鸭绿江口及 C701、C801 附近海域因受陆源污染物输入影响具有 较高的 pCO2 值,为大气 CO2 的源区。调查区的东中部海域冬季、春季差异较大。 冬季因受黄海暖流及水体垂直混合的影响,此海域表现为大气 CO2 的强源区。 而春季黄海暖流已经退缩,调查区东中部演变为黄海混合水区域和西朝鲜冷水 区域。在生物活动、温跃层共同作用下,黄海混合水影响区表现为大气 CO2 的 汇区;西朝鲜冷水区域因受上下水体的混合作用影响,表现为大气 CO2 的源区。 鲁北沿岸海域 pCO2 的冬春季节性变化不大,高的 DIC 维持了高的 pCO2。 本 文采用 Wanninkhof(1992)公式估测了春季北黄海碳通量。改进的网格法避免了 因站位布设不均引起的误差,计算结果可信度更高。其估测结果表明:春季北 黄海为大气 CO2 的弱源,碳通量为 0.04 mmolm2d1,春季可向大气释 放 3.1103tC。并且各区域对源/汇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正文内容正文内容作为连接陆地和大洋的纽带,陆架边缘海表层海水 pCO2 受温度、盐度、河 流输入、近岸环流、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源/汇机制尚存在争议。北黄 海作为西太平洋海域典型的半封闭陆架边缘海,目前其碳循环的研究较为鲜见。 因此,研究北黄海海气界面的碳通量,对于更完整、准确地探讨边缘海对全球 碳循环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依据 2007 年 45 月春季北黄海碳酸盐 各参数的分布,结合水文、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表层 pCO2 的影响因素 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北黄海冬季、春季表层海水 pCO2 影响因素的季节演变,并 估算了春季北黄海的碳通量。分析结果如下: 春季北黄海的温度、盐度分布 极其不均匀。西朝鲜冷水影响区域存在上下水体的混合现象;北黄海冷水团已 经形成,温跃层打破了冬季水体的垂直混合,阻碍了垂直方向物质和能量的交 换。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 DIC、ALK、pH 分布极其不均匀。受渤海水入侵影响, 在鲁北沿岸海域 DIC 和 ALK 与 S 的关系有别于其他海域。受温跃层影响, DIC、pH 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 pCO2 测定值在 335495atm 之间,统计平均值为 393atm。pCO2 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 呈块状分布。源区位于西朝鲜冷水区、鲁北沿岸海域、辽南沿岸的部分海域如 鸭绿江口及 C701、C801 站位等。而汇区则位于黄海混合水区域及辽南沿岸大部 分海域。 春季北黄海温度、盐度对 pCO2 分布的影响不显著。鸭绿江口附近 及 C701、C801 站位,因受到陆岸污染物质输入的影响,具有高的 pCO2 和低的 pH。除受污染的区域外,辽南沿岸大部分区域 pCO2 受生物活动影响显著,主要 是因为此区河流输入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生物活动引起 pCO2 降低。黄海混合 水区域虽然 Chla 浓度偏低,但 DO 饱和度较高,可能是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 摄食作用导致 Chla 的现存量低;剧烈的生物活动致使此区的 pCO2 处于欠饱和 状态。山东半岛北部沿岸的泥沙沉积区常年受渤海水入侵影响,通过富含无机 碳的悬浮物的沉积再悬浮、固液平衡过程,致使此区高的 DIC 值维持了高的 pCO2。成山角冷水区域底层海水涌升致使此区具有较高的 pCO2 值。 辽南沿 岸大部分海域冬季、春季受生物活动影响显著,均表现为大气 CO2 的汇区,不 同之处是春季在鸭绿江口及 C701、C801 附近海域因受陆源污染物输入影响具有 较高的 pCO2 值,为大气 CO2 的源区。调查区的东中部海域冬季、春季差异较大。 冬季因受黄海暖流及水体垂直混合的影响,此海域表现为大气 CO2 的强源区。 而春季黄海暖流已经退缩,调查区东中部演变为黄海混合水区域和西朝鲜冷水 区域。在生物活动、温跃层共同作用下,黄海混合水影响区表现为大气 CO2 的 汇区;西朝鲜冷水区域因受上下水体的混合作用影响,表现为大气 CO2 的源区。 鲁北沿岸海域 pCO2 的冬春季节性变化不大,高的 DIC 维持了高的 pCO2。 本 文采用 Wanninkhof(1992)公式估测了春季北黄海碳通量。改进的网格法避免了 因站位布设不均引起的误差,计算结果可信度更高。其估测结果表明:春季北 黄海为大气 CO2 的弱源,碳通量为 0.04 mmolm2d1,春季可向大气释 放 3.1103tC。并且各区域对源/汇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 作为连接陆地和大洋的纽带,陆架边缘海表层海水 pCO2 受温度、盐度、河流输 入、近岸环流、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源/汇机制尚存在争议。北黄海作 为西太平洋海域典型的半封闭陆架边缘海,目前其碳循环的研究较为鲜见。因 此,研究北黄海海气界面的碳通量,对于更完整、准确地探讨边缘海对全球碳 循环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依据 2007 年 45 月春季北黄海碳酸盐各参数的分布,结合水文、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表层 pCO2 的影响因素进 行了研究,探讨了北黄海冬季、春季表层海水 pCO2 影响因素的季节演变,并估 算了春季北黄海的碳通量。分析结果如下: 春季北黄海的温度、盐度分布极 其不均匀。西朝鲜冷水影响区域存在上下水体的混合现象;北黄海冷水团已经 形成,温跃层打破了冬季水体的垂直混合,阻碍了垂直方向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 DIC、ALK、pH 分布极其不均匀。受渤海水入侵影响,在鲁 北沿岸海域 DIC 和 ALK 与 S 的关系有别于其他海域。受温跃层影响,DIC、pH 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 pCO2 测定值在 335495atm 之间,统计平均值为 393atm。pCO2 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 呈块状分布。源区位于西朝鲜冷水区、鲁北沿岸海域、辽南沿岸的部分海域如 鸭绿江口及 C701、C801 站位等。而汇区则位于黄海混合水区域及辽南沿岸大部 分海域。 春季北黄海温度、盐度对 pCO2 分布的影响不显著。鸭绿江口附近 及 C701、C801 站位,因受到陆岸污染物质输入的影响,具有高的 pCO2 和低的 pH。除受污染的区域外,辽南沿岸大部分区域 pCO2 受生物活动影响显著,主要 是因为此区河流输入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生物活动引起 pCO2 降低。黄海混合 水区域虽然 Chla 浓度偏低,但 DO 饱和度较高,可能是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 摄食作用导致 Chla 的现存量低;剧烈的生物活动致使此区的 pCO2 处于欠饱和 状态。山东半岛北部沿岸的泥沙沉积区常年受渤海水入侵影响,通过富含无机 碳的悬浮物的沉积再悬浮、固液平衡过程,致使此区高的 DIC 值维持了高的 pCO2。成山角冷水区域底层海水涌升致使此区具有较高的 pCO2 值。 辽南沿 岸大部分海域冬季、春季受生物活动影响显著,均表现为大气 CO2 的汇区,不 同之处是春季在鸭绿江口及 C701、C801 附近海域因受陆源污染物输入影响具有 较高的 pCO2 值,为大气 CO2 的源区。调查区的东中部海域冬季、春季差异较大。 冬季因受黄海暖流及水体垂直混合的影响,此海域表现为大气 CO2 的强源区。 而春季黄海暖流已经退缩,调查区东中部演变为黄海混合水区域和西朝鲜冷水 区域。在生物活动、温跃层共同作用下,黄海混合水影响区表现为大气 CO2 的 汇区;西朝鲜冷水区域因受上下水体的混合作用影响,表现为大气 CO2 的源区。 鲁北沿岸海域 pCO2 的冬春季节性变化不大,高的 DIC 维持了高的 pCO2。 本 文采用 Wanninkhof(1992)公式估测了春季北黄海碳通量。改进的网格法避免了 因站位布设不均引起的误差,计算结果可信度更高。其估测结果表明:春季北 黄海为大气 CO2 的弱源,碳通量为 0.04 mmolm2d1,春季可向大气释 放 3.1103tC。并且各区域对源/汇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 作为连接陆地和大洋的纽带,陆架边缘海表层海水 pCO2 受温度、盐度、河流输 入、近岸环流、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源/汇机制尚存在争议。北黄海作 为西太平洋海域典型的半封闭陆架边缘海,目前其碳循环的研究较为鲜见。因 此,研究北黄海海气界面的碳通量,对于更完整、准确地探讨边缘海对全球碳 循环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依据 2007 年 45 月春季北黄海碳酸盐各 参数的分布,结合水文、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表层 pCO2 的影响因素进 行了研究,探讨了北黄海冬季、春季表层海水 pCO2 影响因素的季节演变,并估 算了春季北黄海的碳通量。分析结果如下: 春季北黄海的温度、盐度分布极 其不均匀。西朝鲜冷水影响区域存在上下水体的混合现象;北黄海冷水团已经 形成,温跃层打破了冬季水体的垂直混合,阻碍了垂直方向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 DIC、ALK、pH 分布极其不均匀。受渤海水入侵影响,在鲁 北沿岸海域 DIC 和 ALK 与 S 的关系有别于其他海域。受温跃层影响,DIC、pH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 pCO2 测定值在 335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