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精品论文 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生物沥浸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生物沥浸去除的工艺优化研究去除的工艺优化研究关键词:污染底泥关键词:污染底泥 重金属重金属 生物沥浸去除生物沥浸去除 工艺优化工艺优化 硫氧化细菌硫氧化细菌 催化氧化催化氧化摘要: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 和生物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 用于底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 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 和 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 硫粉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 Zn、Cu 和 Cr 的去除率分别为 62-74、73-79和 21-25。 在上述研究中 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 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 含量 1624kg/t 干泥)而 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 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 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 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 BCR 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 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 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 Zn、Cu 和 Cr 的残渣态分别占 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 行设计的一套 50L 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 5 批次 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 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 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 磷的损失达 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 的 21,离心脱水率提高 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 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 0.2-0.4kg/kg 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 14d 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 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 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 Zn、Cu 和 Cr 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 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正文内容正文内容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 生物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 于底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 文采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 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 和 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 硫粉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 Zn、Cu 和 Cr 的去除率分别为 62-74、73-79和 21-25。 在上述研究中 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 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 含量 1624kg/t 干泥)而 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 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 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 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 BCR 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 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 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 Zn、Cu 和 Cr 的残渣态分别占 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 行设计的一套 50L 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 5 批次 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 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 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 磷的损失达 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 的 21,离心脱水率提高 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 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 0.2-0.4kg/kg 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 14d 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 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 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 Zn、Cu 和 Cr 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 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 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 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 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 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 和 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 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 Zn、Cu 和 Cr 的去除率分别为 62-74、73-79和 21-25。 在上述研究中 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 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 含量 1624kg/t 干泥)而 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 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 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 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 BCR 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 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 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 Zn、Cu 和 Cr 的残渣态分别占 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 行设计的一套 50L 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 5 批次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 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 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 磷的损失达 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 的 21,离心脱水率提高 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 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 0.2-0.4kg/kg 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 14d 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 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 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 Zn、Cu 和 Cr 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 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 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 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 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 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 和 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 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 Zn、Cu 和 Cr 的去除率分别为 62-74、73-79和 21-25。 在上述研究中 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 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 含量 1624kg/t 干泥)而 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 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 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 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 BCR 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 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 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 Zn、Cu 和 Cr 的残渣态分别占 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 行设计的一套 50L 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 5 批次 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 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 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 磷的损失达 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 的 21,离心脱水率提高 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 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 0.2-0.4kg/kg 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 14d 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 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 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 Zn、Cu 和 Cr 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 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 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 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 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 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 和 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 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 Zn、Cu 和 Cr 的去除率分别为 62-74、73-79和 21-25。 在上述研究中 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 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 含量 1624kg/t 干泥)而 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 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 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 BCR 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 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 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 Zn、Cu 和 Cr 的残渣态分别占 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 行设计的一套 50L 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 5 批次 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 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 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 磷的损失达 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 的 21,离心脱水率提高 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 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 0.2-0.4kg/kg 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 14d 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 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 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 Zn、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