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4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史载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为了博取褒姒一笑,周幽王采纳奸臣虢石父的计谋,无故点燃烽火台狼烟,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当众诸侯汗流浃背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烽火台上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于是愤然离去。这时,褒姒看见众诸侯的狼狈样,果真扑哧一声笑了。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企图招集兵马时,却无人来救,都城镐京沦陷,周幽王被犬戎杀于骊山(陕西临潼附近)。从而留下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1)周幽王为何知道烽火点燃,诸侯必至?提示: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拱卫王室是诸侯应承担的任务之一。 (2)上述现象反映了西周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提示: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权利与义务统一的特点。 (3)后来犬戎入侵时,诸侯却无人去救,仅仅是因为他们曾经受过骗吗?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留下的教训是什么?提示:曾经受过骗仅仅是表面原因。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势力膨胀,从而不再听从周王调遣。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时刻注意防腐杜变;不可失信于民。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杨光先(清史稿)。材料二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殷周制度论(1)材料一中这些人名的出现受到什么制度的影响?依据是什么?提示:宗法制。因为这些人名带有明显的家族血缘色彩。 (2)材料二反映了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提示: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特点:嫡长子继承。(3)这一制度在当时有什么作用?提示: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1.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它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一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D.王位只能父子相传【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夏朝建立后,原来的禅让制就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原始社会的“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D项王位只能父子相传是错误的,也有兄终弟及的情况。2.(2010湛江高一检测)商朝时,下列官员可与商王一起掌管政务的是( )侯 伯 相 卿士A. B. 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商朝在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故选D项。3.右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 )A.功臣封国B.姬姓封国C.商族后裔的封国D.周人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晋国是周成王弟叔虞立国之处,故选B项。A、C、D三项都与材料不符,均排除。4.“幽王烽火戏诸侯,可怜列国奔驰苦”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王位世袭制【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诸侯”“列国奔驰”皆是分封制下的产物。5.(2010南京高一检测)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度动摇 B.南方超过北方C.分封制的动摇 D.周王至尊地位动摇【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楚国、吴、越等诸侯国国君称王,但分封制下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所以表面看是动摇了周王至尊地位,实质上反映了分封制的动摇,故选C项。A、B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是现象,均排除。6.(2010南通高一检测)宗法制有利于西周稳定统治秩序,主要是因为它( )A.保证了贵族特权地位 B.扩大了统治疆域C.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 D.被历代王朝沿用【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宗法制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A项与西周政治稳定无关,B项是分封制的影响,D项是对后来的影响,均排除。7.2010年4月5日上午,来自海内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聚集在黄陵县黄帝陵前,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度 D.郡县制【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每年一度的拜祭大典表达了中华儿女对人文初祖的崇敬之情,这源于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亲关系。材料明显体现了这一点。8.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A.财产 B.地位 C.信仰 D.血缘【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大宗、小宗之间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是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皆排除。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左传请回答:(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所说,这种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3)依据材料一、二回答分封制对西周政权起到什么作用?你认为后世统治者可以效仿西周分封治国吗?请说明道理。【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第(1)题要依据“周”、“裂土田而瓜分之”、“邦群后”等信息判断是分封制。第(2)题通过材料二中“以藩屏周”可以看出分封制的目的是维护西周的统治。第(3)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作用及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及“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等信息回答即可。答案:(1)西周分封制。(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统治。(3)作用:巩固了西周对占领区的控制,建立起了一套比商代方国制度更加紧密、关系更加明确的制度。不能。血缘关系不能维持长久的政治关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商朝初年的伊尹辅佐商汤灭夏,拥有参与商王决策的权力,商朝末年的姬昌是西部方国首领,请问伊尹和姬昌最可能被商王赐予什么官名( )A.师、侯 B.卿士、王C.相、伯 D.师、伯【解题提示】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参与商王决策的权力”、“方国首领”等信息,根据此信息联系商朝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可知,伊尹辅佐汤且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应属于中央官制中权力最大的“相”;商代在地方推行方国制度,姬昌是方国首领,应被赐予侯或伯的爵位,故选C项。2.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利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中“诸侯”,“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惧其散而无统”等信息可知,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不符或不是主要内容,排除。3.(2010济宁高一检测) 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其“齐鲁青未了”的主题渗透了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齐鲁”能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西周时期,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其中就包括齐国和鲁国。4.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材料不能说明( )A.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B.王权借助神权维护统治C.西周实行分封制D.血缘是联结政治关系的纽带【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姬姓独居五十三”等信息可说明A、D两项正确。从材料中“周公”、“立七十一国”、“诸侯”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可以说明C项。B项中的“神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项。5. (2010江阴高一检测)“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见左传桓公五年)这反映的问题是( )A.宗法制的瓦解 B.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C.周王室的衰微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势力的强大,诸侯不去向周王朝贡,反而敢和天子开战,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周王室的衰微,故选C项。A项中的“瓦解”,B项中的“诸侯争霸”,D项中的“统治阶级内部”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均排除。6.右图为西安古建筑玄武门。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射杀长兄李建成,夺取了帝位。李世民的这一做法违背了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内阁制【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射杀的李建成是他的长兄,根据宗法制是应该继承大统的嫡长子。所以李世民的这一做法违背了古代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7.(2010广州高一检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三不朝则六师移之。”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解题提示】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巡所守也”,“述所职也”、“一不朝”、“再不朝”、“三不朝”等信息,由此联想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描述了分封制的状况,从“述所职”等信息可知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C项正确。从“三不朝”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B项中的“宗族、姻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项。8.白虎通义曰:“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这反映了宗法制( )A.强调血缘纽带 B.重视尊卑贵贱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 D.有利于凝聚宗族【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注意题中的“尊”字,这说明血缘关系也有亲疏之分,高低贵贱之别。A项中的“血缘纽带”,C项中的“嫡长子继承制”,D项中的“凝聚宗族”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18分)9.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