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 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 的因素。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一、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变化表现 2、变化原因 3、变化特点 *鸦片战争前后社会生活变化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衣食南方 北方 西餐住深宅大院 风俗 蓄辫 跪拜 “老爷” “大人”断发易服 不缠足四合院长袍马褂旗袍西服中山装 学生装缠足欧式洋房2、变化原因(1)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结束 “闭关锁国”状态。 (2)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3)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 (4)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 *3、变化的特点()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城乡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 ,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发展极 不平衡。()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变化原因 2、表现 (1)衣 多彩多样 (2)食 1987年“菜篮子工程” (3)住 1995年“安居工程” (4)风俗 休闲娱乐多样化 *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原因表 现衣灰蓝色调为主 款式单一五彩缤纷 款式多样食食物简单解决温饱问题 “菜篮子工程”住住房拥挤 陈设简 陋“安居工程”风俗休闲娱乐 多样化住房宽敞 环境优美复习参考题1、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 原因、表现、特点。作业本作业 1、本课要旨是什么? 2、谈谈自己家的衣食住行。课堂测试 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 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 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 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 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C课堂测试 2服饰改革浪潮中,中西合璧的产 物是 A长袍马褂 B中山装和旗袍 C上袄下裙 D早晚礼服B课堂测试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成为中国人接受的观念,说 明的主要问题是 A拜金主义盛行 B生命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C现代生活节奏的高效与快捷 D社会风气日下C课堂测试 4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形成的 服饰是( )。 A中山装 B旗袍 C马褂 D中式衣裙B课堂测试 5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 确的是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 各地 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和资 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 反映了中国向 西方学习的发展 A B C DA课堂测试 6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 清革命色彩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A课堂测试 7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掌握发生着变化, 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 ),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 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 映了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B课堂测试 8“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 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 拜起立之烦。”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 变化原因的是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的发展 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课堂测试 9晚清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的地点是 A中国内地 B农村地区 C通商口岸 D 沿海城市C【学思之窗】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 么? 解题关键:把握时间关键词“当今”,求答项“产品 丰富的原因”。 思路引领:从经济、政策、科技、物质文明的创 造者角度回答。 答案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 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 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 生产积极性高涨。本课测评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 ,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题关键: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变化表现及 原因。 思路引领:列举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 化,分析外因和内因。本课测评 答案提示: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 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 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 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 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变化原因:外因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 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内因:先进的中 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 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 重心。中 山 装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 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 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 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 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 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 制其实是有讲究的 。中 山 装 关于“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 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 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 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 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 出的一种服装式样”。中 山 装 由于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 ,西方称中山装为“毛装”。在1960和 1970年代,亿万中国人民大多穿中山 装。中山装上衣兜里插支钢笔,代表 有文化。中 山 装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 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 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中 山 装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 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 国的理念。 *旗 袍 旗袍起源于满族服饰,兴盛于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海。 旗袍 为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开始穿着 的一种带有传统风格的长衫。其式样 从满族妇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称。旗 袍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 、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 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 、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 、单旗袍等。一夫多妻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