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重温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演变历历史阶阶段发发展特征重要事件(现现象 )重要人物春秋战国秦两汉(汉武帝后)魏晋隋唐宋明明清之际形成并发展为“ 蔚然大宗”遭受沉重打击确立正统地位面临严峻挑战理学逐渐成 为官方哲学重焕生机百家争鸣焚书坑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三教并行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朱子 学派陆王心学思想批判 进步思潮孔子、孟子、 荀子秦始皇汉武帝、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陆 九渊、王阳明 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明确考纲纲、考点课标课标 要求考试试大纲纲考点分解知道汉汉代 儒学成为为 正统统思想 的史实实汉汉代儒学 成为为正统统思 想1、汉汉代儒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2、汉汉代儒学为为什么会成为为正 统统? 3、汉汉代儒学怎么样样成为为正统统?前测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 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 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 京时间)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 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 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 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 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 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_,“董仲舒学说的消 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 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 ,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 最大( ) A“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一、汉代儒学是什么? 1、创制者董仲舒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晚年著春秋繁露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创制新儒学思想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 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 为什么会提出为什么会提出 这些主张?这些主张?主张: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1、“君权神授”, 2、“大一统思想”, 3、 “天人感应”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永恒不变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永恒不变 “天道天道”就是就是“三纲三纲 ”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 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 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 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 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1)该故事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 念有关? (2)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是如何迎合统 治者的需要?(1)“(1)“春秋大一统春秋大一统”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2)“君权神授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加强君权的需要(3)“(3)“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新儒学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 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 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需要。二、汉代儒学为什么会成为正统 方法指导: 思想选择通常是由学术文化自身发展变 化、统治者需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 三个方面起作用的。尤其注意将思想发展 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统治者需要联系起 来考虑。 1、从儒家文化自身发展变化看 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 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 体系 2、从统治者需要看 迎合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从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适应汉 初 形 势战争 破坏社会 凋弊“无为”黄老之学 (道家)与 民 休 息宽松百家 复兴儒学 复苏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如果你是刘邦, 你会怎样做?从严法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汉初的“无为”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 思想,出现怎样的后果呢?1.经济恢复2.社会稳定3.生活改善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宁王国问题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 要积极积极消极消极(可能性)(可能性)(必要性)必要性)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起用很多儒家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此 ,教育被儒家垄断。三、汉代儒学怎么样成为正统?措施 思想 政治教育汉 代 教 育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儒学在民间独尊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地位: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 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 。(2)内容: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谈论 。兼采各家思想, 。(3)追求: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 仲舒以后的儒学是为 服务。从以上我们可以归纳出,汉代儒学的特点是1、地 位 ,2、内容涉及 ,3、 为 服务 。独尊神学现实政治内儒外法评评 价价积积 极极消消 极极1.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2.对对儒学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2.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 ,有专制作风有专制作风3.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宣扬纲常伦理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巩固训练 1、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 权需要的是 (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 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 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 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巩固训练 材料一 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 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这项由济宁 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这一首次以中 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 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 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材料二:中国古代一些居室堂屋、家族祠 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 ”“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 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4分)概 述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4分)这些观点 在当时为什么不受统治者的重视?(2分) (2)材料二的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什 么时期?(2分)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了 哪些变化?(2分) (3)近代以来直至19世纪末,儒家思想的 正统地位逐步动摇。简要分析其原因。(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 国传统文化?(2分) (1)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文化不仅是中国 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深深地影 响着亚洲各国,泽被世界。(4分) 观点: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礼,主张贵贱有序,以礼仪规范人们的言 行;德,主张以德治民,注重教化,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4分) 不受重视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 霸、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 纷纷进行改革,其观点不适合统治者的需 要,必然遭到冷落。(2分) (2)西汉。(2分)变化:董仲舒提出了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主张“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2分) (3)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西方民主 思想的传播。(4分。) (4)本着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宗旨,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本课小结汉代儒学是什么? (内容、实质、特点)为什么? 自身发展变化、统治者需要、 社会形势怎么样? 思想、政治、教育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