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8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5页 / 共48页
第6页 / 共48页
第7页 / 共48页
第8页 / 共48页
第9页 / 共48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精品论文 膜生物反应器及电絮凝膜生物反应器及电絮凝- -过滤过滤技术在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技术在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 电絮凝电絮凝- -过滤技术过滤技术 生活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 高效脱氮除磷高效脱氮除磷摘要:对于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受到限制的地区,建立及推广分散式生活污 水处理技术成为解决该类地区水污染问题的可行途径。超滤膜生物反应器(MBR) 和电絮凝(EF)-过滤系统均具备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高和稳定可靠等优点,因 此本文对膜生物反应器及电絮凝-过滤技术应用于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进行了研 究。 超滤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采用德国某公司提供的一体化单级 MBR。由于 单级 MBR 设计参数固定且德国生活习惯与我国山区存在巨大差异,启动阶段膜 生物反应器污泥负荷(F/M)远低于 0.05kgCOD/kgMLSSd,造成了严重的污泥解 体。表征污泥活性的指标单位氧气利用率(SOUR)从 37.25mg O2/g MLSS/h 降低 到 20.29mg O2/g MLSS/h,污泥浓度从 4g/L 下降并稳定在 2g/L,污泥体积平均 粒径也从 104m 降低到 59m,溶解性微生物产物 SMP 中蛋白和多糖的比例分 别比初始阶段增加了 11 倍和 6.5 倍,造成严重的膜污染。针对启动阶段遇到的 问题,采用 2g/L 污泥浓度启动,保证污泥负荷(F/M)在 0.05kgCOD/kgMLSSd 以上,并在好氧生物池完成污泥驯化后将膜组件放入系统内进行一体化运行, 避免严重的膜污染。 环境温度的变化也是制约单级 MBR 运行的因素。水温在 13以上,单级 MBR 可保持优异的 COD 以及氨氮的去除效率,同时由于超滤膜 组件自身的特性,可保证对于悬浮颗粒物的全部去除。与传统活性污泥系统类 似,在水温低于 4的情况下,MBR 反应器内的微生物进入休眠状态,无法对水 中污染物质进行分解代谢,对于氨氮和 COD 的去除均由膜组件的物理截留造成。 当水温进一步降低至 0以下时,污泥出现大面积解体、造成严重膜污染以及 出水水质恶化。建议 MBR 在分散式处理中统一采用埋地式安装,以应对当地的 低温天气。 无法高效脱氮除磷是单级 MBR 的瓶颈。对原有单级 MBR 进行改良 构建两级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TSBMBR)实现了 COD、NH3-N、TN 和 TP 分别达到 94、90、82和 90以上的去除率,出水符合景观用水标准。第一级反应 器(TSBMBR1)中污泥龄控制在 5-7 天,并创造适合聚磷菌 PAOs 生存的条件,系 统始终保持高效的除磷效果。在 TSBMBR1 中形成了颗粒化污泥与絮体污泥共存 的现象。在系统运行 30 天后,污泥 SVI 值稳定在 50ml/g,粒径从 84m 增长 到 300m。胞外聚合物 EPS 含量随着颗粒化的进行从接种状态时的 40 mg/g MLSS 上升至 80-100mg/g MLSS,同时 SMP 伴随着反应器中污泥颗粒化的过程也 从 5mg/g MLSS 迅速增加至 15-20mg/g MLSS,随着颗粒化的稳定 SMP 含量一直 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污泥表面电荷负向增加,相对憎水性增强。 第二级 反应器(TSBMBR2)在排泥模式下污泥浓度稳定在 6-8g/L,污泥龄控制在 25-30 天,可保证高效的总氮去除率且膜通量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膜污染。同时由于 泥龄长,系统内出现大量原生和后生动物。TSBMBR2 进入不排泥模式污泥浓度 增长至 13g/L,同时 SOUR 从 30mg O2g MLSSh-1 下降至 10mg O2gMLSSh-1,微生物进入以内源呼吸为主模式,反应器内形成以丝状菌为 主体的菌群模式。随着系统运行过程中丝状菌不断大量繁殖,使得污泥表面电 荷逐步下降,从接种污泥的-1.6meq/g MLSS 下降到-2.6meq/g MLSS,同时 污泥絮体的憎水性也显著提高,从 45上升到 95,单位膜通量从最初的 750 Lh-1bar-1 下降至 400Lh-1bar-1 附近。通过 SPSS 的相关性分析可以 发现,EPS 中的蛋白对污泥沉降性能具有明显影响,并且由于 EPS 中蛋白组分 占主导,因此总 EPS 和污泥沉降性能也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单位膜通量和 SMP 中的多糖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两级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优质出水的代 价是牺牲了膜单元的处理能力,膜组件处理能力仅为原有单级 MBR 的 40。同 时,两级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无法对已有的单级 MBR 在现场进行改装,因此在 保证膜单元处理能力不变的情况下,使出水满足回用水标准是下一步工作的方 向。同时,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也要求在保证高效处理能力的同时,具备应对 突发性废水如含重金属废水排放的能力。 采用电絮凝-沙滤系统对二级生物 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取得了 97的除磷效率和 20-25的总有机碳 TOC 去 除率。该技术具有模块化、占地面积小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具备和其它 处理工艺串连的能力。电絮凝-过滤技术可对含重金属废水进行高效去除。选取 Ni 为目标重金属进行处理发现溶解氧在电絮凝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 对后继的过滤作用产生影响。随着曝气的加入,铁电极释放的铁离子的量并没 有增加。通过试验可确定溶解氧耗尽拐点(DOEP)。本系统中 1.3 mg/L DO 可被 认为是 DOEP 同时是二价铁离子富集的转折点。曝气可以使反应器的溶解氧在 DOEP 之上,从而保证反应器中三价铁离子占主导。非曝气状态下电絮凝与微滤 的结合以及曝气状态下电絮凝与沉淀和滤纸过滤的结合均可完全去除溶液中 Ni 和 Fe 离子,使出水达标排放。 本文最后对单级 MBR 与电絮凝-沙滤联用技术 从理论可行性和运行成本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组合技术除了具有应对突 发重金属废水污染的能力,与两级膜生物反应器相比还具有运行成本低和处理 量高的特点,且出水可满足城市生活杂用水排放标准。因此有必要在接下来的 工作中通过中试研究对该组合工艺进行验证。正文内容正文内容对于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受到限制的地区,建立及推广分散式生活污水 处理技术成为解决该类地区水污染问题的可行途径。超滤膜生物反应器(MBR)和 电絮凝(EF)-过滤系统均具备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高和稳定可靠等优点,因此 本文对膜生物反应器及电絮凝-过滤技术应用于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进行了研究。超滤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采用德国某公司提供的一体化单级 MBR。由于单级 MBR 设计参数固定且德国生活习惯与我国山区存在巨大差异,启动阶段膜生物 反应器污泥负荷(F/M)远低于 0.05kgCOD/kgMLSSd,造成了严重的污泥解体。 表征污泥活性的指标单位氧气利用率(SOUR)从 37.25mg O2/g MLSS/h 降低到 20.29mg O2/g MLSS/h,污泥浓度从 4g/L 下降并稳定在 2g/L,污泥体积平均粒 径也从 104m 降低到 59m,溶解性微生物产物 SMP 中蛋白和多糖的比例分别 比初始阶段增加了 11 倍和 6.5 倍,造成严重的膜污染。针对启动阶段遇到的问 题,采用 2g/L 污泥浓度启动,保证污泥负荷(F/M)在 0.05kgCOD/kgMLSSd 以 上,并在好氧生物池完成污泥驯化后将膜组件放入系统内进行一体化运行,避 免严重的膜污染。 环境温度的变化也是制约单级 MBR 运行的因素。水温在 13以上,单级 MBR 可保持优异的 COD 以及氨氮的去除效率,同时由于超滤膜 组件自身的特性,可保证对于悬浮颗粒物的全部去除。与传统活性污泥系统类 似,在水温低于 4的情况下,MBR 反应器内的微生物进入休眠状态,无法对水 中污染物质进行分解代谢,对于氨氮和 COD 的去除均由膜组件的物理截留造成。 当水温进一步降低至 0以下时,污泥出现大面积解体、造成严重膜污染以及 出水水质恶化。建议 MBR 在分散式处理中统一采用埋地式安装,以应对当地的 低温天气。 无法高效脱氮除磷是单级 MBR 的瓶颈。对原有单级 MBR 进行改良 构建两级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TSBMBR)实现了 COD、NH3-N、TN 和 TP 分别达到 94、90、82和 90以上的去除率,出水符合景观用水标准。第一级反应 器(TSBMBR1)中污泥龄控制在 5-7 天,并创造适合聚磷菌 PAOs 生存的条件,系 统始终保持高效的除磷效果。在 TSBMBR1 中形成了颗粒化污泥与絮体污泥共存 的现象。在系统运行 30 天后,污泥 SVI 值稳定在 50ml/g,粒径从 84m 增长 到 300m。胞外聚合物 EPS 含量随着颗粒化的进行从接种状态时的 40 mg/g MLSS 上升至 80-100mg/g MLSS,同时 SMP 伴随着反应器中污泥颗粒化的过程也 从 5mg/g MLSS 迅速增加至 15-20mg/g MLSS,随着颗粒化的稳定 SMP 含量一直 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污泥表面电荷负向增加,相对憎水性增强。 第二级 反应器(TSBMBR2)在排泥模式下污泥浓度稳定在 6-8g/L,污泥龄控制在 25-30 天,可保证高效的总氮去除率且膜通量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膜污染。同时由于 泥龄长,系统内出现大量原生和后生动物。TSBMBR2 进入不排泥模式污泥浓度 增长至 13g/L,同时 SOUR 从 30mg O2g MLSSh-1 下降至 10mg O2gMLSSh-1,微生物进入以内源呼吸为主模式,反应器内形成以丝状菌为 主体的菌群模式。随着系统运行过程中丝状菌不断大量繁殖,使得污泥表面电 荷逐步下降,从接种污泥的-1.6meq/g MLSS 下降到-2.6meq/g MLSS,同时 污泥絮体的憎水性也显著提高,从 45上升到 95,单位膜通量从最初的 750 Lh-1bar-1 下降至 400Lh-1bar-1 附近。通过 SPSS 的相关性分析可以 发现,EPS 中的蛋白对污泥沉降性能具有明显影响,并且由于 EPS 中蛋白组分 占主导,因此总 EPS 和污泥沉降性能也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单位膜通量和 SMP 中的多糖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两级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优质出水的代价是牺牲了膜单元的处理能力,膜组件处理能力仅为原有单级 MBR 的 40。同 时,两级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无法对已有的单级 MBR 在现场进行改装,因此在 保证膜单元处理能力不变的情况下,使出水满足回用水标准是下一步工作的方 向。同时,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也要求在保证高效处理能力的同时,具备应对 突发性废水如含重金属废水排放的能力。 采用电絮凝-沙滤系统对二级生物 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取得了 97的除磷效率和 20-25的总有机碳 TOC 去 除率。该技术具有模块化、占地面积小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具备和其它 处理工艺串连的能力。电絮凝-过滤技术可对含重金属废水进行高效去除。选取 Ni 为目标重金属进行处理发现溶解氧在电絮凝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 对后继的过滤作用产生影响。随着曝气的加入,铁电极释放的铁离子的量并没 有增加。通过试验可确定溶解氧耗尽拐点(DOEP)。本系统中 1.3 mg/L DO 可被 认为是 DOEP 同时是二价铁离子富集的转折点。曝气可以使反应器的溶解氧在 DOEP 之上,从而保证反应器中三价铁离子占主导。非曝气状态下电絮凝与微滤 的结合以及曝气状态下电絮凝与沉淀和滤纸过滤的结合均可完全去除溶液中 Ni 和 Fe 离子,使出水达标排放。 本文最后对单级 MBR 与电絮凝-沙滤联用技术 从理论可行性和运行成本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组合技术除了具有应对突 发重金属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