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下列历史事件与清末“新政” 性质一致 的是A洋务运动 B明治维新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2、下列关于清朝“预备立宪”的事件,发 生的先后顺序是 五大臣出洋考察 在中 央筹设资政院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出台A B C DAA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3)未改变社会性质。刀大杀人多课标要求:说出辛亥革命后反对专制斗争 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 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 艰巨性。袁世凯专权 (19121913) “二次革命”(1913)洪宪帝制 (19131916) 张勋复辟(1917)段祺瑞专权 (19171918)护国运动(1915 1916)讨逆运动(1917)护法运动(19171918) 专制整体感知: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学习目标 一、二次革命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二、护国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三、讨逆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四、护法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年月 辛亥革命组织者之一 宋教仁(18821913)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一、二次革命(1913)1、原因:袁世凯专权对内:制造“宋教仁案”、镇压革命党人对外:进行“善后大借款”(目的)2、经过:3、结果:失败失败原因:A、主观:革命党人力量焕散; B、客观:袁世凯力量强大。 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1、“宋教仁案”本质上反映了A、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C、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2、袁世凯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主要是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 、支付外债、镇压国民党 、复辟帝制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二次革命”爆发背景的是 A、袁世凯制造“宋教仁案” B、袁世凯进行“善后大借款” C、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 D、革命党人公开抵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CBC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约法 袁世凯北洋政府于1914年公布的宪法性文 件,又称“袁记约法”,它是军阀专制全面确 立的标志。 共10章68条。该约法以确认袁世凯独裁为 基本特征,取消了责任内阁制和国会对总统 行政权力的一切牵制,实行总统独裁的政治 体制,并赋予总统形同封建帝王一样的至高 无上的地位和巨大权力。1915年复辟帝制,1916年为洪宪元年“袁大头”是 袁世凯荣耀 的见证二、护国运动(19151916年) 1、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如何复辟帝制的? 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1913) 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3) 炮制中华民国约法总统选举法(1914) 基本接受“二十一条”(1915) 制造帝制舆论(1915) 操纵国体投票,获“全票拥护”(1915) 改元、登极(1916)袁世凯之所以能在中国复辟帝制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辛亥革命对封建主义的 斗争不彻底,社会上还存在着梦想 恢复帝制的复辟势力。 主观原因是袁世凯窃取政权,掌握 军队。 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的支持和革命 党人的软弱、涣散。 蔡锷(18821916)中华民国初年军事家。原名艮寅,字 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入长沙时 务学堂,师从梁启超。后留学日本士 官学校。1904年回国,在江西、湖南 军事学堂任教官。次年调广西,历任 新军总 参谋官兼总教练官、陆军 小学 堂总办 、新军协统 等职。1911年调云 南任37协协统 。10月在昆明发动 新军 响应武昌起义(见辛亥革命),被推 为总指挥,后任云南都督。1913年被 袁世凯调 至北京,委以陆军 部编译处 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加以 笼络 与监视 。1915年袁图谋 称帝时, 蔡锷以赴天津诊病为由潜出北京,经 日本抵昆明,12月宣布云南独立,通 电讨 袁,并组织 护国军,任第一军总 司令,举兵入川,屡败袁军。袁死后, 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后赴日就医, 不久病逝。遗著编为 蔡松坡集。2、经过: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1915)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蔡锷等人武力讨袁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1916)3、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在忧惧中死去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 耶?即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 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宣言思考(1)“一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民贼? (2)如何“戮此民贼”?结果?启示? (3)你是如何看待“以拯吾民”这一结果?结合材料说明,孙中山与梁启超、蔡锷在对待袁世凯 及其复辟帝制的态度和认识上有何异同? 同: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变更国体。 异: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制度的长远眼光,不因袁宣布取消帝制而停止反袁 斗争;之后还要担负起监督的责任。材料一: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 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引自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材料二:国人职责,惟在讨袁引自蔡锷誓告国人文材料三: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 当与国民共和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 。 引自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有人说,“护国运动胜利了”, 也有人说,“护国运动失败了”, 你认为呢?请说明你的理由。胜利理由:护国运动挫败了袁世凯复 辟帝制的阴谋,恢复了“民国”的国号, 基本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失败理由: 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护国运动没有推翻 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 国的控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捍卫共和制的任务没有完成:护国运动 后又出现了张勋复辟和段祺瑞专权。1、 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 约法,实行A、总统制 B、 内阁制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制度 2、按时间先后排列袁世凯的复辟活动 炮制总统选举 法炮制中华民国约法解散国民党 下令改 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A、 B、 C、 D、 3、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二十一条”的原因是A、迫于日本的武力威胁B、为取得日本的借款C、日本是中国的盟国D、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ADD黎元洪总 统冯国璋 副总统段祺瑞 内阁总理三、讨逆运动 (1917) 1、原因:张勋复辟帝制张勋复辟帝制背景: 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府院之争(概念、实质) 2、经过: 舆论: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 武力:段琪瑞组织“讨逆军”进京 3、结果:复辟失败,段祺瑞重新执政。民国初年,两次复辟帝制活 动发生与迅速失败的原因,从中 得到什么认识?发生原因: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够彻底;资产阶级共和制未能在中国真正执行;革命党人的软弱、涣散。迅速失败原因: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革命派坚决反对复辟,得到全国人民支持。认识: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复辟 帝制违背民心,必然失败。1、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袁世凯死后,群龙为首B、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C、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2、“府院之争”的实质是A、中国是否参战B、美、日争夺中国控制权的斗争C、共和制与专制独裁的斗争D、不同派系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CB四、护法运动(19171918) 1、起因:段琪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2、经过:成立军政府、举兵北伐 3、结果:失败原因:缺少群众基础没有自己的武装西南军阀的排挤1、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中,一些地 方的革命党人宣布“独立”。其“独立”的实质是A、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B、实行革命党人的武装割据C、强调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力D、反对专制黑暗的中央政府 2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 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B.都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C.都由国民党直接领导 D.都未取得成果DC3、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争取和维护民 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斗争方式有举行双边谈判 采用政党政治 运用法律手段 进行武装斗争A、 B、 C、 D、 4、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 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 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A、军阀、官僚、政客 B、资产阶级保皇派C、地痞、土匪、烟贩 D、清朝皇室DA袁世凯革命党人建立专权称帝败亡约法、内阁政党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民主 共和破坏捍卫议会斗争武装斗争张勋复辟段专制护法运动讨逆运动认识: 民主和专制斗争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胜,资 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当时阻碍中国民主发展的因素 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当今民主的发 展还会有影响吗?同学们应如何积 极参与民主与法制建设?课外延伸材料一:盖责任内阁之要义,即总统不负 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是也。 宋教仁国民党欢迎会演说词材料二: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 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的手段取得政权,把 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 袁世凯(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2)李三拒绝剪辫的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 军阀割据混战原因:李的思想守旧;辛亥革命脱离了广大群众;当时世道的混乱。王淑芬:(看李三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 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 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李 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 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 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 把皇上改回来了呢!选自茶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