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8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说考试说 明明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一)古代诗歌内容的归类概述1写景抒情。 2咏物言志。 3边塞征战。 4怀古咏史。 5即事感怀。 6羁旅行役。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 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景中含情 、融情人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 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其惜别之情从 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赤壁怀古);辛弃疾的“ 舞榭歌台,英难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京口北固亭怀古) 。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 (二)古代诗歌情感的归类 1.惜别之情。 2.黍离之情。 3.思乡之情。 4.怀古之情。 5.讽喻之情。 6.报国之情。 7.咏景之情。 8.恋友之情。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 伦送我情”(赠汪伦)。 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 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 锁二乔”(赤壁)。 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 风似剪刀”; 常见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 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 节操、忧国忧民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高)建功报国: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 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 抒写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抒发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 慨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无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屈原涉江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人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恋柳永雨霖铃 情意深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生活杂感:坦陈心志 王昌龄芙蓉送辛渐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姜夔扬州慢(三)如何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 1了解背景。欣赏诗歌必须知人论世,了解社会现实生活, 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性格等等,无不深深打上当时社会风气的 烙印;具体了解写作某一首诗时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 意图;还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对诗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 史人物、历史典故能有大略的了解。例如,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清 新飘逸、热烈奔放的千古杰作,也只有在 灿烂辉煌的盛唐文化的熏陶、培植下才会 产生。如王维,前期创作以边塞诗为主,体现出强烈 的进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转而 以创作山水田园诗为主,渗透着佛家思想,艺 术成就就更高。2透过诗歌题目了解作品的内容的范畴。 读题目,能大致推断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用意。诗歌题 目多种多样,题目不同,内容的范畴也不同。如: (1)登临之作 多抒发今昔变迁的感慨; (2)怀古之作 多借古喻今,抒发个人进退的思考; (3)叙事之作 多借抒情; (4)咏物之作 多托物言志; (5)送别之作 多抒发“黯然消魂”、“旷达刚健”的情感。如陈子昂的登 幽州台歌如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如自居易观刈麦,诗人叙写观刈麦的 所见,抒发某种感受。这一层意思。要在 一接触到题目时就明白,待读完诗作,就 明确了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 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深 切同情。这就抓住了诗歌的主旨。如陆游的梅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一接触诗题,就能较快地把握诗歌作品的主旨。 此外,有一些常遇到的乐府旧题,如出塞。多写边塞生活。入塞,多写由边塞返归的情景。关山月,写士兵和家人离别的生活。燕歌行,多写征人怨妇的生活。蜀道难,表观蜀道的艰难。 3整体体味,挖掘主旨。 (1)鉴赏诗歌,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必须具体地、逐句地 阅读全篇。分清写什么、怎样写的,这样去实现整体体味。体 现的同时需要找出核心句。核心句可能是直露的,也可能是含 蓄的,但它是主旨的所在。挖掘主旨时。要充分利用标题、注 释和题干说明,从这些地方往往会得到提示。有些标题本身就 具提示性。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 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 夜喜雨等等。作为命题材料的诗作,一般都是能代 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 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 维的“诗中有画”等等。(2)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 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3) 评价主旨要会选用不同的术语。介绍写作背景,那是暗示本诗的绍思想内容;介 相关诗句,那是暗示本诗韵用典或其意境;介绍 作者,那是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 仔细研读注释!如: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 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 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 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无穷)、含蓄 蕴籍(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 露、耐人寻味)等等,都是常用术语。4把握基调,细评价值。一首诗歌一个基调,尽管题干没有要求你分析基调,但在分析评价作品思想内容时必须把握好基调,否则必然产生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基调是分析的基础,分析是对整体体味(艺术感受)的深化和发展,是评价的基础。只有基调把握准了,分析才能妥贴;只有分析妥贴了,才能对诗歌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内容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一首诗的基调主要有这几种: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如对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思想内容的评价:去年花里逢君到,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这首诗中是否表现了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但不同于杜甫的那种,这是 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也是一种无奈。它 的基调是忧伤的,诗人感到“愧俸钱”, 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没有办法,只是“思田 里”一想辞官归隐。显然,从思想性这一 点上说,这首诗是无法与杜甫诗相比的。(四)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即诗人通过诗歌所表现 的生活认识、个人思想和政治倾向。这些,在诗歌中 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 诗化的语言)曲折地、隐晦地表达的,它需要读者在 解读过程中,通过各种鉴赏方法去体悟,去挖掘。去 揭示。那么,鉴赏一首古诗词,应该如何去把握作者 的态度观点呢?下面简要地谈一谈在把握作者的观点 与态度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 1一首诗或词的作者的态度与观点是建立在语言、 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作 者的态度观点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上去 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 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因为只有了解了诗的 形式美的内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 度。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常犯的 错误是容易“拔高”的毛病,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 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 寸。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词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搬用 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 的现象。要防止这类错误,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认真体 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 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4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中作者的态度观点 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犯以偏概全的 错误。孤桐 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已,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愚斫五弦琴。 注释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 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 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 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 根于大地;越来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试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请说说首联两句与诗题有着怎样的联系。(2)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首联两句写景。诗人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 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 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 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 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 ,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 活,而又想在政治 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后面的题目。日 暮 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来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1)古诗词的句子,或为适应格律,或为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常 有倒置语序的现象。请你写出本诗颈联的原句顺序,并改写为散文 化的句子。 原句顺序为: 改写为: (2)这是作者在流寓夔州期间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意境(6个字内); 情感(6个字内): 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 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 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 流,秋夜 的露珠凝聚在 草根上,晶莹欲滴。 寂静、清冷、 凄清、洁净等(意思对即可) 思乡恋亲或悲凉抑郁(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试题。 绝 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又看过,何日是归年。 (1)请分析“逾”与“欲”的表达作用。 (2)分析感情表达的特点。 (1)以碧衬白,以青衬红,两两相映生辉。“欲” 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以 江山花鸟四景,分别写碧绿、青翠、火红、洁白四 色,景色清新,赏心悦目。 (2)本诗是典型的以乐 景写哀情。前两句的江山花鸟四景写 出了景象清新、赏心悦目的春光,但岁月荏苒,归期遥遥, 游兴顿失,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对其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I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对其艺术特点进行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诗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 首联统领全篇,确定全诗的基调和意境颔联、颈联写景,叙 事集中在尾联。(2)这首词,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愁”字 ,“愁”是全词的线索。上片的“愁”是附庸风雅,故作多情 ;下片的“愁”才是真正的“愁”,是忧国、伤时、报国无门 之愁。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