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82 教育探究 2006 年第 4 期 2006 年第 4 期 教育探究 No.4. 2006(总第 41 期) EDUCATIONAL STUDY General,No.41心理模型的替代或覆盖 心理模型的替代或覆盖 对我国青少年心理辅导策略的探索 严云堂 摘 要:当代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然而,针对日趋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缺乏一套完善的、符合我国青少年自身特点的理论和方法来有效地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对诸多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的思考、分析以及教育实践的体会,在汲取和整合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青少年心理特点,提出了“心理模型的替代或覆盖”这一适合我国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心理辅导思想和方法,以便最大效度地促进我国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 关 键 词:青少年;心理辅导;心理模型;图形与背景 作者简介;严云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安庆师范学院副教授(安徽 安庆 246001 )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据天津市安定医院所做的调查统计,天津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病率为 13%26%。1994 年辽宁省教育科学院的一项对全省有代表性的 2 万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发现小学生中 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而中学生的比例高达 40%50%。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专家王玉凤说,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 12.97%,在全国 3.4 亿 17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至少 3000 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 21.632.0%,而且,在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只有不足 15 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尽管各调查统计数据所用的工具不同,缺乏严格的可比性,但各项调查统计所显示的当代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基本上只是处于引进和模仿西方理论、西方模式的水平上。这种引进和模仿,对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起步和展开虽然必要,但当这种状况的一律化和持续化,则显然是不利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的。因此,对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探索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一、我国青少年心理辅导策略心理模型的替代或覆盖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学校心理辅导和校外个体心理咨询。前者是面对心理正常或心理问题较轻的在校学生,实施途径主要有授课、讲座、集体活动、小组或个案辅导等,多是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后者是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青少年,是由专门心理咨询机构和专业人员来实施。这两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模式主要是依赖于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然而,这些理论和方法的贡献与价值并没有能够代替它们的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我国青少年。为了更有效地解决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本研究在借鉴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思想和灵魂的同时,进行了一定探索。 教育探究 2006 年第 4 期 83 (一)基本假设 (一)基本假设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个体建构了一个消极的或不合理的心理模型,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教育者或咨询师使用专业心理技术引导其对象建构一个新的、合乎现实环境的积极的心理模型,并以此来替代或覆盖原有不良心理模型。 心理模型的概念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于194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人们能将外部事件转化成为内部模型,思维可以建构一些现实的小尺寸模型来预测事件,进行推论和作出解释。二十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者接受了这样一条原则,即人们可以通过与所处环境的外部事件的互动来发展内部的心理模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1年已有350篇论文涉及到了心理模型,有两本名为心理模型的著作,但诸多的研究中对心理模型的定义并没有达到一致。 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将心理模型界定为:个体在自己特有的经验背景之下,在与外部环境和事物相互作用时,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起来的一种图形和背景(注意的焦点称为图形,区分出来的区域称为背景格式塔理论)以及对这种图形和背景的体验、解释、评价和信念。它包括隐性心理模型(不可或不容易觉察的、意义模糊的,需要通过自由联想、投射等技术来体现)和显性心理模型(可以意识并能够用言语描述出来的)两种类型。 心理问题的辅导就是要在辅导者或咨询师的帮助下,使个体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起一种新的、包含积极意义的图形和背景以及对这种图形和背景的恰当的解释、评价和信念,并较好地替代和覆盖原有的不良的心理模型。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心理模型中的图形和背景的功能,由于它的非直观性和语言表达的不完整性,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辅导者或咨询师更偏爱纠缠于个体所表现的认知意义, 对心理 “底片”的忽略常常是不能彻底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如何认识心理模型中的图形和背景及其功能(二)如何认识心理模型中的图形和背景及其功能 首先,从哲学的范畴来看,人的认识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 “感性存在就是对象性存在,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方式。任何存在物都是对象性存在物,正像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没有对象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是无!对象性关系是具体的、特定的具体的、特定的,它不仅仅是内在的、本质的,还是直接的、感性的直接的、感性的”。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观念是有感性存在物的,而且,离开了这一感性存在物,观念就不能存在。人的这种内在的感性和具体性实际上就体现了心理模型中的图形和背景的关系,而理性所反映的就是人对图形、背景的认识和信念。 其二,从我国青少年自身的认知特点来看,图形和背景在心理模型中的意义也是非常显著的。从心理发展阶段上说,青少年的思维水平还只是在直观经验基础上的形式逻辑,还不能对人性、人生意义、世界观等等(需要社会阅历参与认知)方面内容形成较高的认识,更不要说对那些关于生命、社会、心理等复杂问题的认识了。要想改变他们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起来的一种固有的心理模型,单凭“再定义”等认知技术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将他们带入由治疗师精心设计的良好心理模型中,使其得到相应的心理体验并建构起新的良性心理模型, 这时, 原有的消极心理模型就会被替代或覆盖,积极品质发挥作用,心理问题就会被淡化。 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也充分体现了心理模型中的图形和背景的功能。一般来说,在心理模型的建构过程中,心理图形和背景的存在先于他们对这一图形和背景的解释、评价和反应,即使某一事件还未发生,他们也是会根据自己对这一事件的感性了解之后建立一种图形和背景,再给以解释、评价和行为反应。这是因为感觉的信息是思维加工之源,例如,在你看到房屋之后会想到它可以用于居住;在你看到大海后会想到它的宽广再如,当你听到或看到“水果” 、 “树木” 、 “房屋” 、 “汽车” 、“人” 、 “1.2.3.X、Y”时,你想到了什么?那一定不只是抽象的意义,它首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图形和背景,在你的头脑中极为显著地体现着它的直观性和具体性 (如个体所熟悉的各种果实、 树木、数字的形状等等) ,然后才是它的性质和意义。一个考试焦虑的人会首先在头脑中建构起类似“考场 84 教育探究 2006 年第 4 期 中不会做题” 、 “考不好怎么办”等不良心理情境,然后对此会进行进一步消极解释。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时会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让大量的事实来说话,目的就是要先在学习者头脑中建立起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很容易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背景发生联系, 使学习者产生共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青少年,尤其要重视“图形与背景”在他们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可以说,不存在没有图形和背景只有纯粹意义的心理世界。 心理模型替代策略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能够使学习者在从容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心理面貌的变化。它不是直接地改变个体的认知或者具体行为的矫正而将不良心理问题从个体头脑中彻底剔除出去(个体原有的心理模型不仅难以消除,反而更容易被激活,起到预想不到的强化作用,从而导致来访者无休止地在不良心境中挣扎) ,而是承认人的不良心理状态的存在,并且具有普遍性。但它不采用揭伤疤似的挥之不去的痛苦地反思,或者针对某种不良心理行为反复进行某种刺激来谋求改变,而是利用人的积极心理资源来建构新的心理模型,从而弱化和淡化不良心理,使人充满生机。正如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那样,它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如爱、幸福、乐观等) 。人的积极品质才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发展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 不必耽心原有不良心理模型的存在,因为一旦个体建立起了良性的心理模型,就会发挥人的积极品质的作用。就如同一个人的身体,当他的体质得到增强以后, 病菌的影响就会减弱。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心理疾病的人,根本的问题在于他们长期陷入了一种不良的心理模型中不能自拔,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用适合生存的良性心理模型进行积极的心理模型重新建构。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性中的优点是对抗心理疾病的重要调节与缓冲器,开发与培养人性的优点能极大地促进人的身心成长。 将心理模型替代策略与传统心理辅导与咨询理论对比,不难发现,在过去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更看重个体对事件的解释、评价、信念,即过于重视人的理性的一面(如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REBTREBT 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我们的情绪主要来自于对生活情境的信念、评价、解释和反应;阿德勒也认为客观现实本身对个体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对现实的解释及其怎样赋予他们经历的意义等) ,很少有人看到这些解释、评价背后存在着的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模型,特别是心理模型中的图形和背景的作用,这种“意义”背后的实实在在的感性存在。忽略了这种感性存在导致很多理论和方法过于看重对人的心理观念和外部行为的改造。然而,离开个体所特有的图形和背景去研究纯粹的性质和意义就如同无源之水,不能真正触动个体的心理症结,从而也就难以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 可见,认识到心理模型中的图形和背景的作用对解决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二、理论依据 在很多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和方法中也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人的心理模型中的图形和背景的存在及其作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极为重视对人的早期经历的反思。这种重要的早期经历实际上正是构成个体心理模型的重要内容,但这种心理模型因为诸多原因在个体成人之后不被觉察而成为隐性状态(即无意识状态) ,其中的图形和背景可以在个体的梦中或通过催眠术表现出来。此外,移情的概念也反映了来访者过去所形成的心理模型对当前的影响。虽然弗洛伊德认识到个体的过去经历在心理模型中的重要角色,但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对这种不可能重演事件进行抽象分析和反思,试图让来访者尽可能去面对其无法面对的所谓的事实,忽略了人们对事物的可接受的感性方式,就如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管自己教而忽略学生的学一样,并将根本问题归结于性,最终使得人们似懂非懂、似信非信,无法把握,而不得不另劈蹊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与反映,这种适应与反映的结果便是形成各种交互作用的心理模型。如,刺激反应模型、模仿学习模型等等。无论是正强化、负强化,还是消退技术,都是充分利用了人的一种清晰的心理模型,教育探究 2006 年第 4 期 85 只不过它将这种心理模型程序化了而已。例如,它认为,一个易发脾气的孩子的心理模式是由于其父母经常给予他的这种行为以关注而强化了这种行为模式。要想改变这一行为(建构新的心理模型) ,就要减少这一特定行为(发脾气)与积极强化(关注) 之间的联系。 此外, 行为治疗中的很多技术 (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等)都强调要在安静的环境里,治疗师将被动的来访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情境中,再通过人为的刺激(新的、合理的心理模型)的逐步变化,使来访者达到改变(实际上是新的心理模型覆盖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