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科学教育是 引导幼儿 主 动探索的过程。在科学活动中, 当 幼儿产生并表达出某种错误观点 时 , 或者在幼儿的探究活动遇到困 难无法进行时, 我觉得老师适时并 巧妙地介人幼儿的探究活动 , 能大 大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在 幼儿园的具体教学及研讨 中, 教师 的最大困惑是如何适 时介入幼儿 的活动。 下面我就谈谈如何找出介 入幼儿活动的最佳时机 。 一 、巧解“ 认知结” 。 及时介入 认 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 考 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 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 问题 , 既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 这些“ 结” 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 同化和顺应 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 , 也 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 。 当 幼儿“ 认知结” 出现时, 教师要注意 到这些“ 结” , 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 动 , 使这些“ 结” 成为幼儿注意的焦 点 , 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 的理解 。如在科学活动 有趣的打 气筒 中, 幼儿通过操作 , 小实验等 了解打气筒 的工作原理及基本 构 造( 进气口、 出气口、 储气罐) ; 对打 气筒 的工作原理感兴趣 , 并积极参 与探索活动。 接下来的活动是让幼 儿了解打气筒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 主要通过三次操作活动来实现 : 第 一次尝试用各 种办法 给玩具 、 气 球、 皮球 、 内胎充气 ; 第二次小实 验 : 小纸片飞起来。让幼儿感受打 气简的工作原理 ;第 三次幼儿操 作 : 用手堵住 出气 口, 引导幼儿观 察并讨论如果堵住 出气 口, 气筒会 怎样呢? 为什么打气筒的拉杆推不 下去?在第三次尝试时 , 有些幼儿 一手握紧出气 口, 一手用力把拉杆 往下推 , 怎么推也推不下去。另两 名幼儿一人用双手堵住出气 口, 另 一幼儿拉起拉杆往下打气 , 结果拉 杆轻松地推下去了。 对于这个认知 结的出现, 我并不急于向他们进行 解释, 而是让幼儿再次用各种手法 捂住出气口再操作一次 , 然后在事 实面前告诉孩子们 出现这 种情况 的原因是出气 口没有堵紧。 在一遍 又一遍 的尝试探索和教师 的适时 引导中, 孩子们都发现了打气筒各 部分的用途。 孩子们的探索并未就 此住手 , 他们通过看书 、 上 网查阅 等途径继续 了解生活 中各式各样 的打气筒 , 继续激发幼儿探索气筒 的奥秘 。 因此 , 巧妙地化解这个“ 认 知结” 是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 始终关注活动。 适时介入 在科学活动中 , 教师的指导是 一门艺术。 教师指导的方式适合与 否 , 介入 的时机合适与否都直接影 响孩子的操作效果。 教师在指导时 如能 自始 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并 给予及时回应的话 , 则能大大提高 活动的有效性 。 在活动中, 教师应给幼儿充分 的操作活动时间, 让幼儿通过 自己 的操作 , 去获取成功 , 否则如急于 求成 , 在幼儿遇到困难时 , 过早地 幼儿敖 学研 灾 给予帮助 , 或包办代替 , 把他们“ 抱 过去” 是不恰当的。当幼儿出现 困 难 时 , 不是急于介入 , 而是给予一 定的等待时间, 让幼儿通过充分 的 操作 、探索尽可能 自己解决问题。 当幼儿 的探索兴趣 即将消失时 , 教 师再进行积极的干预。 如在科学小 实验 小纸片飞起来 中, 有一教师 准备 了“ 手抽式” 打气 筒和大塑料 瓶 , 塑料瓶里装着五颜六色的彩色 纸 , 目的是让孩子探索打气筒打气 的速度与小纸片飞起来 的高度的 关系 ,也就是气流与速度 的关系 , 苏琪颖小朋友很带劲地拿起 打气 筒 ,并迫不及待地在瓶 口打气 , 这 时我发现她打气 的速度 由慢到快 , 小纸片还是飞不高 。原来 , 打气筒 的出气 口在瓶 口, 大部分的气体都 跑到瓶外了 ,小纸片怎么 飞得高 呢!当我想提出警示时 , 我看到 了 孩子满脸的兴奋 , 充满 了成就感的 模样 , 我想 自己不应该急于往孩子 头上泼凉水 , 急急忙忙地指 出他操 作中的不足 ,让他重新再去尝试 , 这样只是在代替孩子思考 和解决 问题 , 应该让孩子体验到 自己终于 使小纸片飞起来 了的喜悦 , 并感受 到当快速打气时 , 小纸片飞不高后 再介入 。 于是 , 我首先先不介入 , 让 体验到 自己的成 功 ,因为有 了成 功 , 孩子才可能有 自信 , 才 可能愿 意去再 次探索去操作 。然后 , 我运 用结果反馈的方法 , 让她观察为什 么别组小朋 友的瓶 子里的小纸 片 飞得高。过了一会儿 , 与小伙伴的 交流 、 自己的体验使他体验到了打 气时只有少量 的气体进入瓶子里 , 所 以纸 片飞不高 ,这时我再介入 , 引导她动动脑子去想想 如何解决 这个 问题。 只见她把打气筒伸到瓶 里 , 还请一位小朋友用双手捂住瓶 口, 小纸片终于飞得很高 。在活动 中,孩子不仅体会到探索 的乐趣 , 而且会在与伙伴 的交流 中 自己去 发现 问题 、 解决 问题 , 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 我想学会使用 打气筒并不是教育的真正 目的 , 而 在实验的过程 中学会思考 、 主动学 习和敢于创造才是教育 的最 终 目 标。 适时介入可以做到既不干预太 多 , 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 值的教授时机 。 三 、 加入探 索过程 , 给予 支持 性的介入 在教学实践 中, 教师要经常加 入幼儿的探索过程 , 成为幼儿探索 发现过程 的 目击者和共 同参与者 , 并在此过程 中适时进行非干预性 的支持性的介入。 避免出现皮亚杰 常说 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样东 西 时 , 我们正妨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 挥。如在中班科学活动 旋转的纸 片 , 在玩耍过程 中, 教师发现他们 对转陀螺十分感兴趣。 于是便从幼 儿 的兴趣 、 需要 出发 , 生成 了主题 活动“ 有趣的转动” , 并在科学区提 供 了各种形 状的纸片 ,让幼儿制 作 、 探究 。 有趣的是 , 教师发现孩子 们在制作 、 玩耍 时 , 一般都会选择 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 , 选择其他形 状纸片的幼儿少之又少 。其实 , 只 要 中心点确定正确 , 不管什么形状 的纸片都能旋转起来 , 而且在旋转 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 为了使孩子们 通过 自己的活动 , 获得有关转 动的 感性经验 , 教师 设计 了“ 旋转 的纸 片” 这一活动 , 旨在让幼儿在猜猜 、 做做 、 说 说 中探索 、 发现各种形状 的纸 片在快速转 动时都会呈现 出 圆形 , 同时借助这一载体 , 使幼儿 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活动分三 个环节 , 第一环节是出示玩具 陀螺 导人活动 , 激发探究兴趣 。第二环 节在做做 、 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 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第三个环节 在猜猜 、 试试 、 说说 中发现不同形 状的纸片在快 速转动时都呈现 出 圆形 。在第三个环节 中, 教师汲取 了“ 做 中学 ” 的教学理念 , 始终从幼 儿 的自身需求出发 , 立足于幼儿 已 有 的生活经验 ,让幼儿在猜猜 、 试 试 、 讲讲中建构知识、 提高能力。 由 于受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影响 , 幼儿 常常用独特的 、 不 同于成人的思维 方式去思考 、 猜测实验结果 , 因此 幼儿的猜测有时贴近实验要求 , 有 时却不着边际 , 但我们看重的是猜 测可以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 。 如猜 想过程 中, 有的幼儿认为不管是什 么形状 的纸片, 转动起来都是圆形 的 ;有 的则认为纸片是什么形状 的,转动起来也就是什么形状 的; 还有一部分幼儿 的猜测则漫无边 际。对幼儿的任何猜测 , 教师都不 作任何评价 , 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 来的环节中 , 通过 自己的操作来发 现与验证。 正是有了多种多样的猜 测 , 幼儿才会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 的欲望 , 才会 主动去探索 、 验证 自 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验证过后 , 有 的欢喜雀跃 , 有的恍 然大悟 , 还有 的则观察得更仔细 ,发现得更多。 这一切都在 向幼儿传递着一个信 息 , 那就是 : 想知道问题 的答案 , 就 要亲手试一试。在这一过程 中, 幼 儿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经验 , 还 获得 了解决 问题 的方法 , 各种能力 也在探究过程 中得到了发展 。 接着 是表达与讲述。 一方面请猜想与实 验结果一致 的幼儿进行交流 , 另一 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 到上面来展示 自己的验证结果 , 从 而帮助幼儿 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 幼 A: 我试 下来发 现三角形 、 椭 圆 形 、 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 圆 形的。 幼 B: 我猜对了, 这些 图形转 幼 儿放 学研 究 动起来都是圆形的。幼 C : 我发现 三角形转得很快很快 的时候 , 当中 是圆圆的,边上还有一圈花边呢 , 就像一个荷包蛋。幼 D: 三角形不 容易转起来的。幼 E: 它们在快要 停下来的时候 , 就又回到原来 的样 子了。幼儿在探究之后 , 都有一种 表达的潜力和倾向, 通过对探究过 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 , 以及与同 伴间相互的信息交换 , 孩子们不但 建构了有关图形转动的正确知识 , 还在无形中获得 了解决 问题 的方 法 。最后是观看课件 , 回放孩子们 矸 宪 的操作过程 , 教师简单小结 : 不 同 形状 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 圆形 。每次活动, 教师总是和孩子 们一起 , 自己也显得是好奇心十足 的样子 ,教师 的坚持影响着孩子 们 , 从而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并 使这种兴趣能够保持下去 。在这 种情形下 ,老师的积极参与对孩 子们来说是最佳的鼓励方式 , 促 进孩 子的 自主发展 , 使之 不断探 索再获成功。 总之 , 教师介入的时机和方式 可以根据具体的活动性质 和内容 而定 。但基本 的原则是 : 不打断幼 儿的思路和想法 , 介入对幼儿有促 进作用而不是打扰幼儿的活动 ; 引 导的方式尽可能间接一些 , 给幼儿 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应处 处 留心 , 时时 留意 , 把握好介入的 时机。 当幼儿有“ 球” ( 问题 ) 抛向自 己, 或是一直无法前行时 , 教师应 以适当的方式去接 , 并以适当的方 式把“ 球” 抛 回给孩子 , 从而真正地 促使幼儿 的科学探究活动不断走 向深 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