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7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皇帝的烦恼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忠 奸 难 辨 官 吏 难 选腐 败 难 治 地 方 难 管君权与相权 选官制度监察 制度地方制度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中央官制 )二、选官制度(官吏选拔制度)三、监察与谏议(监督制度)材料一: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 ,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丞 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 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 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材料二: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有权 举荐六百石到二千石高级官员。田蚡为相时举荐 的官员超过了两千石的品秩。通过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中央官制 )(一)三省六部制确立的背景1、宰相(丞相)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和 消极)(形成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隋唐以前中枢权力的演变。请列举:(1)秦朝:(2)西汉武帝时:(3)东汉:(4)魏晋南北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丞相位高权重, 易威胁皇权 “中朝”“外朝”宫廷 相府实权尚书台出现三省,尚未定型(二)三省六部制的建立隋唐在中央建立了什么样的政府机构?各自的职权是什么?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试作一评价?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 执行机构中书省制令决策 门下省封驳审议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凡军国大事,必 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皇帝中 书 省门 下 省尚 书 省诏 令 决 策负 责 执 行封 驳 审 议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隋隋 唐唐 三三 省省 六六 部部 制制三 省六 部分工明确 效率提高 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什么?分工明确,有分工(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 ,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互为补充。2、三省六部制的实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 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 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 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 序应该是怎样的呢?中书省门下省皇帝 尚书省工部 这样的运作程序对皇权产生怎样的影响?3、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1)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实质)(3)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 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决策、审议、执行三权 分工,相互牵制,防止权臣专权;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 了深远影响,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4)减少政策失误,减少腐败,一定程度上制约专制皇 权过度膨胀。使政治较为清明,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朝至唐朝的中央机构变化有趋势是什么?趋势是削分相权,加强皇权。由唐至元朝,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特点是什么?1、秦:三公九卿2、隋唐:三省六部制3、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 和三司4、元朝:一省制在中央:1、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2、设“中书门下”,其长官为宰相3、设枢密院分宰相军权4、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5、设三司使分宰相财权,为计相宋代的相权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形同虚设两府一参三司皇帝中 书 省门 下 省尚 书 省宋宋朝朝三省二府中 书 门 下枢 密 院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形同 虚设行政军权财政二府三司制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元朝的中央官制有何特点?试对元朝的元以前的中央官制作一评价?* *2020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隋 唐 三省六部归入归入元代:?一省制三司使皇帝御史台枢密院吏户礼兵刑工行省行省行省行省行省行省中书省 左、右丞相、 平章政事宣政院路府州县元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度路府州县路府州县路府州县路府州县路府州县一省制1)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后来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1、秦:三公九卿2、隋唐:三省六部制3、宋: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4、元:一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分散相权汉朝中朝外朝秦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皇权宋-二府三司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本质: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图说】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如何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就成为了最高统治者政治思考的第一要义。最初的宰相还是 有地位的,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图左),但随着制度 的不断“完善”,宰相只有和皇帝站着商讨国事了(图中) ,而当皇帝他老人家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宰相只能 “ ”了(图右)。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 无疑_“笑到了最后”。皇权跪奏笔录一、三省六部制二、选官制度(官吏选拔制度)三、监察与谏议(监督制度)确立背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央官制确立:隋唐:内容、特点、实质、评价演变:宋、元内容、发展趋势、影响一、三省六部制二、选官制度(官吏选拔制度)1、以世袭为主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度(西周)2、以军功为主选官制度军功爵制(战国、秦朝、 汉初)3、以推荐为主选官制度4、以考试为主选官制度隋唐至1905年的科举制确立背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央官制确立:隋唐:内容、特点、实质、评价演变:宋、元内容、发展趋势、影响西汉: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时代 名称 方式 标准 春秋以前(贵族制):世卿世禄 世袭 血缘亲疏(亲贵)战国至汉初(官僚化,以军功为主选官制度):战国: 军功爵制 秦朝至汉初 军功爵制以推荐为主的选官制度:汉武帝至南北朝 西汉(汉武帝):察举和征辟: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以考试为主选官制度隋唐至清1905年隋唐以后(官僚化完成) :科举制 :北宋:科举制发展:明朝: 科举制: (一)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直接任免 军功和养士(战国)直接任免: 军功和政绩(秦) 推举和招聘 品德才能推荐 门第高低考试 考试成绩(学识才能)乡、省、殿试三级考试 成绩八股取士 考试 成绩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 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 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 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魏晋南北朝)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 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1、容易任人唯亲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1、科举制度实行的原因是什么?(1)阶级关系变化: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的变 化,原来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已经不适应新的社会条件。(2)经济上:庶族地主经济势力增强,要求分享权利, 参与政权。(3)政治上:为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方割剧势 力而采用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二、选官制度(官吏选拔制度)(二)科举制度(以考试为主选官制度)(二)科举制度的形成隋朝炀帝时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推举人才方 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三)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1、唐太宗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 为主。2、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3、开元年间(唐玄宗)用高官主考,提高科举考试地 位,以后成为定制。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 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 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 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科举制被称为 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 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 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和明朝八股取士大夫的 看法。积极:消极:(四)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1、抑制门阀势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扩大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使大批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通 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3、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提高 了行政效率。4、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 府,加强了中央集权。5、把考试引入选官过程,倡导了凭真才实学,进身仕途的良好风 气。6、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唐朝学校制度完备,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出现诗歌繁荣的局面。)因此,这一制度为历代所沿用,影响深远。直到1905年才废除。(五)科举制度的局限性:1、士人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考诗赋尤其是明清时代的八股取 士忽视实用性的学问、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强化官僚体制,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读书、考试、做官 )(六)科举制度的特点、实质是什么?特点: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学识才能、考试成绩取代了门 第出身。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有一定的公开性、竞争性和公平性。加意义上 的第1、2、3点。实质:把选取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 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是最主要的实质) 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 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 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 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学识才能而不 是凭出身门第选拔官吏。 有人说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制的批判 和继承,对此应该怎样理解?吸收了科举制公开、公平、公正和量才录用 等因素,舍弃其不合理的因素,增加合乎时代与 国情的新因素。西周春秋世卿世禄贵族 政治血缘亲疏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官僚政治军功大小汉武帝起察举征辟官僚政治品德才能 (孝廉)魏晋南北九品中正制士族政治门第高低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官僚政治考试成绩学识才能一、三省六部制二、选官制度三、监察与谏议(监督制度)确立背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央官制确立:隋唐:内容、特点、实质、评价演变:宋、元内容、发展趋势、影响演变:历代的选官制成熟:科举制度原因:形成和完善:评价:皇帝的烦恼之官员监察御史大夫 兼管监察秦朝秦朝1、“御史 大夫”专管 监察和弹 劾百官 2、“刺史” 监察地方汉朝汉朝地方设“通 判”监督知 州北宋北宋中央:都察 院监察地方 (道),六 科给事中监 察六部(科 地方:按察 使监督地方 。明清明清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维护封建 王朝的正常运转。(巩固统治)思考2:以明代为例说明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责:(1)弹劾。(2)检查档案。(3)外出巡查思考3: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结论: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皇帝的烦恼之官员谏议门下省负 责谏议和 封驳 隋唐隋唐设独立的 谏官机构 谏院 宋朝宋朝取消了专 门的谏议 机构 明清明清请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进行综合评价。材料一: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 纳谏”的贤明君主。他说“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