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5页 / 共52页
第6页 / 共52页
第7页 / 共52页
第8页 / 共52页
第9页 / 共52页
第1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极限编程方法在实施C M M 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为了保证和提高软件开发质量,许多中小软件企业都面临着实旌C M M或者希望达到C M M 标准的需求,然而面对任务紧、需求变化大的开发项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一目标却是个不易解决的问题,有些企业虽然表面上实施了C M M ,但实际上产品的质量并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开发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新的方法和思路来协助中小企业实旌C M M 。极限编程( X P ) 是敏捷方法中最为成功的一种,非常适合需求多变的中小项目使用,而且X P 的核心实践适合于实现C M M 的相关关键实践。因此,我们考虑利用X P 来协助中小软件企业实施C M M 。本文的首先介绍了C M M 和X P 的基本情况,对C M M 的关键过程域和X P 的核心实践进行对比,论证用X P 方法实施C M M 的可能性。继而通过进一步比较C M M 和X P 在质量保证措施上的差异,提出了基于X P 的标准软件过程用以实施C M M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应用了该标准软件过程,证明了该过程实际有效,获取了相关的经验,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字:C M M ,极限编程,标准软件过程,敏捷开发,个体软件过程R e s e a r c ho nA p p l y i n gX Pi nI m p l e m e n t i n gC M MA b s t r a c tM a n ys m a l l - m i d d l e s o f t w a r ee n t e r p r i s e sa r ee a g e rt oi m p l e m e n tC M Mo ra c c o r dw i t hC M Ms t a n d a r df o ra s s u r i n ga n di m p r o v i n gq u a l i t y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tl o t so fs o f t w a r ep r o j e c t sh a v el i m i t e dt i m ea n dc h a n g e f u l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i t Sh a r dt Or e a l i z et h isg o a l S o m ee n t e r p r i s e sh a v er e a l i z e dC M Mo nt h es u r f a c e ,b u tt h eq u a l i t yo ft h e i rp r o d u c t i o nh a s n o tb e e ni m p r o v e d ,e v e nd e v e l o p m e n te f f i c i e n c yh a sb e e nd e p r e s s e db e c a u s eo ft h i s S ow en e e ds o m en e wm e t h o da n di d e at oh e l pt h e s ee n t e r p r i s e st oi m p l e m e n tC M Mf o rs o l v i n gt h i si s s u e X Pi Sam os ts u c c e s s f u lo n ei na l lk i n d so fA g i l eP r o c e s s I t Ss u i t a b l ef o rt h o s es m a l l m i d d l ep r o je a t s t h a th a v em a n yc h a n g e f u lr e q u i r e m e n t sa n di t sc o r ep r a c t i c e sa r ea p p r o p r i a t ef o ri m p l e m e n t i n gr e l a t e dk e yp r a c t i c e si nC M M S ow ei n t e n dt ou s eX Pm e t h o dt oh e l ps m a l l m i d d l es o f t w a r ee n t e r p r i s e st oi m p l e m e n tC M M T h i s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ds o m eb a s i ci n f o r m a t i o no fC M Ma n dX Pf i r s t l y ,a n dt h e nw ec o m p a r e dk e yp r o c es sa r e ao fC M Mw i t hc o r ep r a c t i c eo fX Pt oi m p r o v et h ep os s i b i l i t yo fi m p l e m e n t i n gC M Mb yX P A f t e rt h i s ,w el i s t e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C M Ma n dX Pa b o u tQ Aa n db r i n gf o r w a r daX P - b a s e ds t a n d a r ds o f t w a r ep r o c e sst oh e l pi m p l e m e n t i n gC M M W ea p p l i e dt h i sp r o c e s si nr e a lp r o je c ta n dp r o v e di t se f f e c t T h o u g ht h i sp r a c t i c ew eg o tm a n yv a l u a b l e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p o i n to u t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 n e x ts t e pr e s e a r c h K e yw o r d s :C M M ,X P ,S t a n d a r dS o f t w a r eP r o c e s s ,A g i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P S P合肥工业大学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答辩委员会签名:( 工作单位、职称)主席:委员:导师:y 、L ,:密7v铲、名影尹,)嬲般翊喙吒竖小锡吨邓秘U y。、 茹r靠小峨敲扣彬懈插图清单图2 1C M M 的结构5图2 2P S P 改j 赴7图2 3T S P 过程8图2 4T S P 结构和流程9图2 5 参考模型的二维结构9图4 1 基于X P 的标准软件过程3 0图5 1 实验网站项目结构图3 6图5 2 实验网站第一次迭代项目管理图3 7图5 3 人员管理模块用例图3 8表格清单表2 1 应用P S P 后的统计数据7表4 1X P 所满足的软件C M M 关键过程域2 5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志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金目B 工业盔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字:认琳签字日期: ,旷年彳月,弘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盒胆、业盔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盒照王些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论文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者签名签字E l 期:山叮年5 月f 争E l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上作单位:通讯地址:导师签名:签字日期:电话:邮编:、日$ i rp ,L:0月 o一,夺,- 守年,公W致谢在硕士学位论文完成之际,我想向曾经给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杨善林教授,他不仅在学习和科研方面给我以指导,教导我如何去以科学的态度去做研究,更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大量的实践锻炼机会。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上的高瞻远瞩、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坦荡将使我终身受益。除此之外,他对我生活的关心和照顾也使得我得以顺利完成研究生的学业。在此祝愿他身体健康,全家幸福!感谢指导我完成毕业论文的马溪骏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到撰写及修改完成自始至终都得到了马老师的启发、指导、支持和信任,尤其在论文实验上给我提供了极大的资源支持,在这里衷心地向马老师在我研究生学习期间给我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感谢合肥工业大学网络系统研究所的梁昌勇、刘业政、李兴国、左春荣等老师和管理学院姚禄仕老师对我的关心、鼓励和帮助。感谢我的同学程承、刘洋、石文刚、马壮等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很怀念和他们在读研期间一起度过的紧张而又快乐的时光。感谢在论文实验期间共同工作的伙伴曹荣、邵桂伟、杨永升,合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特别感谢徐宁、胡笑旋、马华伟、潘若愚,他们对于我来说既是工作伙伴又是同学朋友,他们给过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研究生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感谢我的父母多年来对我的鼓励、支持和关心,正是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才使我顺利的完成了学业和论文,他们也是我今后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动力。还有很多我无法一列举姓名的师长和友人给了,我指导和帮助,在此衷心地表示感谢,他们的名字我直铭记在心!作者:汪林2 0 0 5 年5 月第一章前言1 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I T 产业的发展,软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优秀而又有活力的软件企业却少之又少。质量、进度、成本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许多软件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难以发展壮大,甚至连生存都难以为继。这并非中国的独有现象,对于这种软件企业“快速诞生,快速死亡”的生存方式,早在2 0 世纪7 0 年代就有人提出“软件危机”的说法L l l 。从那时起,专家们就提出了各种方略试图缓解这一问题。最早是希望借用通用的质量体系标准来保证软件的质量,比如实行I S 0 9 0 0 0 ,但软件企业毕竟不同于传统工业,在许多方面I S O 标准并不适用,所以梅隆卡内基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又提出了C M M 的概念,并在D o D 的项目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之后又发展到C M M I 。C M M 的评级标准得到全球大量软件企业的认可,形成了一股C M M 认证的风潮。微软在近年又提出了M S F ,希望以此建立起一套以n e t 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工程构架。I S O 组织也专门针对软件企业制定了I S 0 15 5 0 4 标准。这一系列的标准、架构、模型自然有其一定的商业目的,但也反映出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其中的许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