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 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市场上金银、锦绣 、瓷器、漆器,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城南有“四夷馆”,专供外来商人居住。馆舍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城中有不少“资财 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 ,车马 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课标 要 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目标分 解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思 想、文化、政治和社会风俗等方 面的影响 理解:(1)孝文帝迁都洛阳,使洛阳 成为北方乃至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2)孝文帝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1背景:北方、土地荒芜、社会动 荡不安。 2恢复与发展 (1)原因: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 民负担的调整,水利工程的修建、新的耕作 技术的推广。 (2)作用:促进了农业 的发展,使北魏 农业 生产发 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战乱均田制中原地区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 生产的 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 是( )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 答案: D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城 和宫殿。 2表现 (1)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 商业中心。 (2)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3)市场繁荣,城东的和城西的大市是 主要的商业区。 (4)专设 四通市方便外商,成为国际性商业城 市。小市北魏社会经济 的复苏和繁荣说明了什么? 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 了时代潮流, 促进了北魏社会和历史的发展。1原因 (1)鲜卑等少数民族,通婚杂居。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迁居中原2表现 (1)汉语 作为“ ”被确定下来,中原的 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的北方也把他们的优秀 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 3影响:为和经济 文化的高 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正音游牧部落隋唐大一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提示: (1)从直接的民族取向看,民族融合 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2)从经济发 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 少数民族农业 化的过程。 (3)从社会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 程,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 发展趋势 。归纳综 合整体图示 纲举目 张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农业经济 的复苏和发 展,迁都洛阳使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 中 心,孝文帝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促进了北方 民族的大融合。同时为 隋唐大一统和经济 文 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1孝文帝改革前后我国中原地区农业 生产 状况及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 (1)状况 改革前:北方土地荒芜,粮食严重匮乏, 生产遭严重破坏。 改革后:新的生产技术、工具得以推广, 水利工程大量兴修、农业 生产发 展到一个新 的水平。(2)原因 改革前:北方经过 近百年战乱,人民流离 失所,各地暴动不断,社会动荡 使经济 遭受 严重破坏。 改革后: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改善吏 治,调整人民的负担,重视农业 水利工程的 兴修,再加上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 生 产逐渐恢复发展。2北魏社会经济 的变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 有何影响? 提示: (1)推动了鲜卑族由游牧经济 向农耕 经济 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2)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 制度,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 鲜血液。(2011山东青岛模拟)成书于5世纪的 洛阳伽蓝记 记载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 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 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北魏海外贸易发达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 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 解能力。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C项不符合史 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 之一,故A项正确。 答案: A1下图为 魏孝文帝时铸 造的铜钱 ,这反映 了北魏经济 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分析出现 该突出特点的原因。答案: (1)突出特点:商品经济发 展,商业 活动活跃。 (2)原因:农业 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的 重视和支持。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提示: (1)原因 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 交往和接触。 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 治者的斗争,推动 了民族融合。 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 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融 合起到了推动作用。(2)表现 从少数民族来看,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还 在生活方式上都趋向于汉化,甚至丧失了自 己的民族特征。 对于汉族来说,吸取了新鲜血液,加速了 发展,丰富了经济 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华民 族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壮大。(2010高考福建卷)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 之警,则绝远 中国,隔阂山河,虽为 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徒戎论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 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 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 国颓势 ,并构成了走出门阀 士族政治、通向 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 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 的主 张,概括其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 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 你对当时民族 关系的认识 。解析: 本题围绕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组织 材料,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及对民族 关系的认识 。第(1)问主张要扣准材料。“内诸 夏而外夷狄”说明夏夷观,由“绝远 中国所 害不广”可知作者主张少数民族应远 离中原。 理由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由 材料中“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扭转了帝国颓势 ” ,“通向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等信息概括作 用。谈认识紧 扣民族关系。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 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 ;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 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 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 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 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 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2(2011青岛模拟)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及示 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 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 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二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 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 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 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回答时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答案: (1)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 (2)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影响:促 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 ,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 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 , 这表明(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 ,不愿意耕种较多的 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 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解析: 通过谚语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 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 即种的再多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 强。 答案: C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 石窟佛像造 型呈现汉 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佛像的变 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 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 答案: C3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注入中原文化颓废 之躯,旧染既除,新机 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 空前之世局 。”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 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李唐一族崛兴”、“遂能别创 空 前之世局”意即重新统一,创立了前所未有的 盛世局面。 答案: A4. (2011聊城模拟)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 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 此矣。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 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 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 ,风化可新。” 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三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 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 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这些游牧部落长 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 , 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 ,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 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 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 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 改革的原因 。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措施,分析这些改革对历 史发展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 理解能力。第(1)问由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后均 田之制起于此矣”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其原因依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分别从材 料二、三中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其影 响依所学知识回答。答案: (1)措施:推行均田制。原因:中原 长期战乱,百姓流亡;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 ;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 政收入锐减。 (2)措施:讲汉话,穿汉服,变习俗。 影响: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促进了鲜 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 化进程;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 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