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选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生前封荆国公,死后 谥号文。抚州临川人江西省(江西省),于北宋 真宗天福五年(公元1021年)出生在官宦之家 。 王安石是北宋的名相,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思想 家。王安石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于是向宋 仁宗上万言书,要求改革吏治、实行变法。 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与以 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斗争,确保“新法”的颁 布实施,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 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 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 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华 而不实的文风,反对过于雕镂的文辞,主张“意 惟求多,字惟求少”。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 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 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不 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 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上人书) 正因为王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 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 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诗文造诣也很高,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他的文章伤仲永,情理兼具;他的“春风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至今仍 脍炙人口。文学上的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 、游褒禅山记等。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 生歌曲等。二、孟尝君简介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 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他与当时赵国 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都以“好养士”出名,称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 、谋士云集了。 司马迁为之立传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鸣狗盗”的由来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 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秦昭王闻其 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於齐,以求见孟尝君。孟 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 曰:“”孟尝君乃止。齐闵王二十五年,复卒 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 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 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 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 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 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 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 :“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 ,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 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 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 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 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 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 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 尝君列此二人於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 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史记 孟尝君列传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个历史故事, 它比喻不足称道的卑下的技能。成语“鸡鸣狗盗” 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鸡鸣狗盗,可以说是一种雕虫小技,为正人君子 所不屑,鸡鸣狗盗者,可以说是下三流之辈,人 们也经常耻之为伍,而正是这种雕虫小技,这两 个下三流之辈,救了名闻天下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的孟尝君一命,其事迹也载入正史史记孟尝君 列传,被后世所称道。 1、通过史记中的记载,你觉得孟尝君这个 人怎么样? 2、对于孟尝君,世人有什么传统观念?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三、文本解读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 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 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 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 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齊之強,得 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 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 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 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卒,终于。 其,指门下士。 特,副词,只、仅仅, 只不过。 雄,长、首领、头子。 耳,语气助词,而已。 擅 :掌握。 1.对于孟尝君,世人有什么传统观念?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 2.作者把孟尝君门下的“士人”称作什么?鸡鸣狗盗 3.作者心目中的“士”应是怎样的? 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4.“士之所以不至”的原因是什么?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5.王安石驳斥世人观念的根据是什么? 答:王安石认为: A.鸡鸣狗盗不能算作士。 B.依靠齐国的强大,得到一个真正的士,可以制 服秦国。 孟尝君以“好养士”出名,称为“战国四公子”。孟 尝君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谋士云集 了。 王安石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士”必须具有经邦济 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是根本不 配“士”这个高贵称号的。孟尝君如果真能得“士” ,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赖“鸡鸣狗盗” 之力而灰溜溜地从秦国逃归齐国呢?被世人赞为“ 孟尝君能得士”的例证“鸡鸣狗盗”故事,正是孟 尝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证。因此,孟尝君只不 过是一个“鸡鸣狗盗之雄耳”。王安石采取以子之 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一反“孟尝君能得士”的 传统看法,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 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数语,曲 尽其妙,淡淡几笔,气势纵横,细细玩味,有很 丰富的政治内容。 这篇论说文只有四句话、八十八字。它议论脱俗,结构严 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被历代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 的典范。 这篇论说文谋篇布局严谨自然,遣词造句也极其简练,只 有88字,文简意深,完全符合其“要之以适用为本”的行 文用词原则。 王安石提出“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而这篇 论说文,正符合这一点,就是为“有补于世”而作的。很明 显,抨击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自然就会使读者 认识到,不能像孟尝君那样,徒有“好养士”的虚名,而没 有济世兴邦的才能,应该脚踏实地为振兴国家作出具体贡 献。 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所以能成为“千秋绝调”,为历代 文学爱好者传诵、欣赏,就是因为它文极短而气极长,就 是因为在如何看待“孟尝君能得士”的问题上,王安石有务 出新意、发人深思的脱俗看法。 作为翻案性的论说文,本文没有冗长的引证,长篇的议论,仅用四 句话八十八个字,就完成了立论、论证、结论的全过程。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此句为一立,开门见山提出议论的中心问题,即孟尝君能不能得士 ? 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此句为为一劈,陡然一转,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 提出了作者对孟尝君的评价,即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 ,实在劈得精巧,劈得有力。 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此句为为一驳,驳“孟尝君能得士”,驳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 于虎豹之秦”,紧扣主旨,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 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证明,孟尝君是不能得士的。 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此句为为一断,断“士以故归之”,断然肯定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 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 。 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劈,一驳,一 断,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不同声音 有人批判王安石,认为王安石批驳孟尝君“能得士”,批判 的没有力量。认为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什么样的人都有, 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士,如冯谖之类的人物,这在战 国策和史记上都有详细记载。如果要翻案就必须拿出 新的材料来驳倒以上两部书的记载,否则这个案是翻不掉的 。 大家知道冯谖这个人吗?知道“狡兔三窟”的来历吗,知道 “高枕无忧”成语的出处吗? 出自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矫诏以债赐诸民”,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欠的债赏赐 给众乡民,借此把他们的债券烧了,为孟尝君“市义”,使 孟尝君罢相回薛时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他替孟尝君经营 “三窟”,使孟尝君重返相位。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在治国安民方面有多少政绩呢? 冯 谖作为孟尝君的主要谋士,在治国安民方面给孟尝君出 了多少主意呢?除了“以债赐诸民”在客观上减轻了薛地 人民的负担外,还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呢?而且“市义 ”也好,“三窟”也好,并不是为了国富民强,而是为了 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至于三次弹唱“长铗归来乎 ?”更不是为了富国强民,而只是为了冯谖自己生活上的 满足。 正是根据冯谖的所作所为,我们认为,王安石定会把“ 冯谖之类”逐出了“士”的范畴,而归之于“鸡鸣狗盗之徒 ”。 王安石所说的“士”,不是仅仅“为知己死”的人,而是指 目光远大、为国为民的人。在王安石心目中,能为国立 功、为民谋利的人才算“士”,而为自己或为某一个人谋 利的人并不算“士”。 “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是 否是王安石事过境迁的轻松推论,一种局外人的风 凉话呢? 我们如果做到知人论世的考证,恐怕便不会这 样想王安石了。 王安石看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于是要求改 革吏治、实行变法。尽管新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 的保守势力的强大对抗,朝廷上下,沸沸扬扬,甚 至闹到“天下怨谤”的地步,但他毫不为之动摇, 公然宣称“人言不足恤”,仍坚定不移地推行他的 新法。 由于他的坚定的态度,强硬的措施,使得神宗皇 帝真的仅凭“一士”之力,在短短几年内,使新 法在全国得以推行,并收到相当的成效。其中某 些措施,甚至在王安石罢相,保守派重新上台, 全面否定新法的情况下,仍不可废。所以,读 孟尝君传这篇文章,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 夺古人之酒杯,抒自己之壮气。“得一士焉,宜 可以南面而制秦”,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将凭一 人之力,扫除天下弊俗的变法决心,或许正是他 凭一人之力,已经使新法得以迅速推行的踌躇满 志。由此看来,对于孟尝君竟不能“得一士”而 齐亡的历史悲剧,千年以下,也许只有王安石才 是一个有资格的批评者。谢谢!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