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8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5页 / 共48页
第6页 / 共48页
第7页 / 共48页
第8页 / 共48页
第9页 / 共48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人性论与管理启迪(一)、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 古代人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从直 观感受方面,对人与动物之间区别的描述, 也就是说,人们最初对自身的认识主要是从人的 自然属性开始的。 列子黄帝中就叙述了黄帝时代人们对这一 问题的看法:“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 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这种认识虽然也提到了人的手足分工问题, 但其重点不在这里,而是从外观、生理的角度如 身高、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区别人与动物, 因此这种区分实际上很幼稚,也很模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对人的社会属性也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中国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逐渐转向社会属性。 孔子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 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 孔子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发现,人性即某种人的 类本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而其具体表现如风俗、 习惯等则差异非常之大。 孔子虽然看到了人具有某种共同的类本质, 但是他没有提出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 1、告子的人性无善恶论。 战国告子: “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无善恶, 人性的主要内容在告子看来是和动物一样的, 都是与生俱来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进行的“ 食”和“色”两项活动。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 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 于东西也。 大意是:人性本身是不分善与不善的, 正如水没有办法分出东西一样,河流总是东 面决口就向东流,西面决口就向西流, 所以人性的善与不善的关键问题也不在于人 性本身,而在于人为环境。 告子还有一个比喻用来说明人性本身无善恶 之分,他把人性比作柳树,仁义比作杯盘, 要把柳树(人性)做成杯盘(仁义),靠的是人为 的力量。 孟子曾针对告子这一模糊了人性与兽性的 说法予以批判: “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 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孟子告子上 指出告子的认识不能解决“人之性”与“犬之性 ”、“牛之性”之间的区别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 题。2、孟子的性善论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 使在山。是肤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 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善说”。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 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性善说”的根据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在于人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和“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的伦理观念。 这“四端就是人类具有的四种根本善性, 而“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他 还以恻隐之心为例说明这些观念是人生而具有的 ,比如人们看到邻家的小孩掉到水里, 都会去救他,救人不是因为想与小孩的父母结交 ,或者得到他人的赞扬,而是恻隐之心在起作用 。孟子性善论水的本性 (向下)人的本性 (向善)水的行为人的行为向高向低向恶向善外界作用外界作用2018/7/13 3、荀子 “性恶说”。 荀子与孟子一样认为人性是生而具有的。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 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 但是,他从另外的角度审视天生的人性, 因此得出了与孟子相反的结论: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人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 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才能遏制恶端的蔓延,才能达到“合于文理, 而归于治”。 所以,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者为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皆为伪, 所以,“伪”意指人为,即人的本性原本是恶 的,但是通过后天对礼仪道德的学习、教育 可以改变。 荀子性恶论人的本性 (向恶)顺是向恶向善外界作用师法教化 4、战国早期的周人世硕:人性有善有恶说 西汉时期的王充在其论衡本性中进一步发 展了世硕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举 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 恶长”, 这是因为“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也就是说,善恶两性哪一方得到发展, 取决于后天的教养。5、西汉后期杨雄的“人性善恶混 杂说” 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 言修身), 很重视后天的学习、修养。 6、韩非“安利恶害”的自然人性说 1韩非“安利恶害”说的内容: 韩非认为, 人人都有趋利好利和恶害避害之心, 于是主张分别用名利诱导民众和用严刑峻法 威慑民众,以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2此“法术势”思想体系对管理中奖惩机制等 制度构建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7、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他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其中,“圣人之性”是善的, “中民之性可善可恶, “斗筲之性”是恶的。 唐代的韩愈进一步推进了董仲舒关于“性三品”的 思想,严格区分了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 、信等“性”, 和受到后天影响的“喜、怒、哀、惧、爱、恶、 欲等“情”,并将二者对立起来。 8、南宋时期理学家张载 张载将性分为表明先天善性的“天地之性” 和受到后天影响可善可恶的“气质之性”。9、朱熹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朱熹:孟子的学说仅仅讲了天命之性,而没有涉 及到气质之性,其他各种观点则只讨论了气质之 性,却不知道人还有天命之性,所以都不全面。 朱熹认为,“天命之性”是“道心”的反映,代表着 天理,因此是善的; “气质之性是“人心的反映,是人的生理需要, 既有善又有恶,如果与天理一致就是善的,反之 ,就是恶的。 朱熹将与天理相悖的人心称做“人欲”,并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10、梁启超的“尽性主义论” 梁启超中国人之自觉之“尽性主义” : 国民树立的根本义,在发展个性。 中庸里头有句话说得最好:“唯天下至诚为 能尽其性。”我们就借来起一个名叫做“尽性主 义”。这尽性主义, 是要把各人的天赋良能,发挥到十分圆满。 就私人而论,必须如此,人人可以自立,不必 累人,也不必仰人鼻息。 就社会国家而论,必须如此,然后人人各用其 所长,自动的创造进化,合起来便成强固的国 家、进步的社会。 这回德国致败之原,就是因为国家主义发达得过 于偏畸,人民个性,差不多被国家吞灭了 德国式的国家主义,拿国家自身目的做个标准, 把全国人放在个一定的模子里鼓铸出来,要供国 家之用。我国把各人的本能,从小就桎 梏斫丧起来,如今人开口便说是中国民智不开, 或说是人才消乏,诚然不错。 但又须知,在这种旧社会束缚驰骤之下,才智是 断不能发生。因为旧社会也有一个模子,将中国 人一式铸造,脱了模就要在社会上站不住。 今日第一要紧的,是人人抱定这尽性主义。管理启发 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管理的目的,在于理人管事, 透过理人的方式来达成管理的目的。 理人的意思是:看得起所有的人。 管事的用意则在于把工作做好,达成 良好的效果。最高境界: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 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 与管理模式, 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 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 完善。管理借鉴 沃尔玛公司的企业宗旨 “顾客是上帝”、 “尊重每一位员工”; 松下电器公司“拥有优秀人才”; 通用电器公司“预示成绩优异之最可靠因素 是吸引和留住能干员工的能力”。 管理之道,用人之道也。 要想人为所用,人尽其用, 就必须洞悉人性。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 人本管理精髓: 点亮人性的光辉; 回归生命的价值; 共创繁荣和幸福。孟子管理思想 以性善论为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强调仁政、人 和、以德服人、义利统一 ,通权达变、仁民爱物 , 修齐治平等是孟子管理思想的八大特点 , 这些特点和现代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学派、权变 学派、企业文化学派等强调人本管理、情感投入 、灵活应变 ,注重管理中的文化因素 ,构建独特的 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 充分地体现了它的现代精神。孟子与现代管理 一、以德服人的领导艺术 领导者享有众口皆碑的道德声望,无异于拥有极 有其可贵的管理资本,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一个深谙领导艺术的成功管理者,必然会懂得依 靠“德”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使人心归附于己重要 性,力求做到“以德服人”。 没有权力就谈不上管理。权力本身并不足以维持 统治,而滥施权力者题必然会遭到可悲的下场。 张力夫孟子继承发展了孙子“仁”的伦理思想, 其“爱人”的内容,使“仁”成为道德的根本原则。 “道”存于仁; 同情之心就是仁的萌芽; 扩充同情之心,就能具有备“仁”; 仁则荣,不仁则辱; 不立志行仁,终身经忧受辱; 用义作为人际关系的纽带有益于以德治国; 不求利而利自得; “义”胜“利”,为治世;“利”克“义”,为乱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领袖品质 君子要居心于仁,居心于礼 杰出的领袖人物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包括他们的品 质、气度、毅力、信心,甚至他们所走过的道路等等。 君子异于常人,在于居心不同; 要经常反躬自问; “大人”与“小人”的区别;求满足身体重要器官需要 的是君子,求满足身体次要的是器官欲望是小人。 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常被外物所蒙 蔽,一与外物接触就被引向迷途。 “心”这个器官的职能在于思考,思考便能有所收获 ,不思考便会一无所获。先发挥这重要器官的作用。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恭俭不可以伪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交给某人,必 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 穷困他的身子,使他的行为总是遭到困扰麻烦。这样, 便可以震撼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能力。 危难祸患能增长人的德、慧、智、术; 贪图享乐,等于自求祸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下、国家之本在于一身; 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 修仁者贵在反躬自责; 闻过则喜,与人为善; 有不为才能有所为; 养心莫善于寡欲; 三领导者易犯的十大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每个人都难免要犯一些错误,这是无可厚 非的。但是,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担负着 重大的责任,对那些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 过错,不能不时刻保持警惕之心。 寻找借口,推卸责任 有些领导者在错误和过失面前,不愿主动承担 责任,而是习惯于去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 ,以此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通常,他们总是能够如愿以偿地做到这一点。 但是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 却是领导者最不可原谅的过错之一。 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有些领导者之所以庸庸碌碌,难有作为, 与他对自己缺少认识、缺乏自信心是分不 开的。 领导者要想取得卓越非凡的成就, 首先就必须克服这种动摇退缩的心理。 事实上,正如松下所言:“人心之一念,足 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以主观好恶破坏法度 有些领导者通常总是强调规矩法度的重要性,要 求下属严格遵守。 但他自己却往往喜欢凌驾于法度之上。 一旦部属坚持正确的原则立场而忤逆了他个人的 意愿,就会招致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