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变质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第八章第八章 混合岩化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及混合岩及混合岩本章重点本章重点1. 掌握混合岩化作用的概念;2. 掌握混合岩的组成特征、构造特征;3. 掌握相似混合岩及其与其它变质岩、花岗岩的主要鉴别特征。本章难点本章难点1. 混合岩构造的类型;2. 混合岩的分类命名;3. 混合岩与相似岩石的鉴别特征。8 8 混合岩化作用及混合岩混合岩化作用及混合岩8.1概述1概念混合岩化作用(migmatitization) 在造岩过程中,有广泛的流体相出现,新生组分 (长英质)与原岩活动性弱的组分产生相互作用和混 合的转化过程。混合岩化作用主要通过交代、重结晶和分异等变质作用方式进行。8.1概述在初始阶段和混合较弱时,混合是以机械注入的形式,即液相(新生组分)进入固相(原岩难熔组分),前者冷凝后形成可以识别的两固相。混合岩化作用与其它地质作用的区别及本身最大的特点是:造岩过程中有广泛的流体相出现,但仍然基本保持固态。固态的保留既有别于岩浆岩的形成,又符合变质作用的基本内涵。8.1概述与岩浆混合作用不同的是:后者是流体相(熔浆)之间的混合,形成较均一的熔浆;即:液相液相液相与岩浆同化混染作用不同的是:后者有固相加入液相(熔浆),形成含残留固相(捕虏体)的液相,即:固相液相液相8.2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1 1混合岩的基本特征混合岩的基本特征混合岩(migmatite): 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1)混合岩的基本组成由上节的介绍可知,混合岩是由新生组分与原岩(难熔)组分通过混合形成的,因而其主要构成可分 为两部分:原岩组分原岩组分 新生组分新生组分8.2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基体基体混合岩中的原岩组分。混合岩中的原岩组分。基体是残留的变质岩成分,这些岩石通常为区域基体是残留的变质岩成分,这些岩石通常为区域变质形成的片岩、片麻岩、变粒岩等;变质形成的片岩、片麻岩、变粒岩等;相对于新生组分,基体常常是一些暗色矿物较多相对于新生组分,基体常常是一些暗色矿物较多的部分,故也可称为的部分,故也可称为暗色体或中色体暗色体或中色体。8.2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脉体脉体混合岩中的新生组分。混合岩中的新生组分。脉体一般为与花岗质、长英质相当的成分,其中脉体一般为与花岗质、长英质相当的成分,其中的暗色矿物少,且为来自基体经重结晶形成的,即新的暗色矿物少,且为来自基体经重结晶形成的,即新生组分中本身不含有暗色矿物的组分(如:铁、镁等生组分中本身不含有暗色矿物的组分(如:铁、镁等),因而亦称为),因而亦称为浅色体或长英质脉体浅色体或长英质脉体。8.2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基体与脉体的量比基体与脉体的量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混合岩化的强度,同时也是混合岩分类的重要依据。 脉体基体8.2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2)混合岩构造由于混合岩的形成和构成方式特殊,其岩石构造 也就有一些特殊性,故为变成构造的特殊类型之一。 这些构造,如:脉状、网状、肠状、阴影状等,在其 他的变质岩类中很少见到。8.2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3)交代作用普遍混合岩中交代现象的普遍发育与广泛的流体相存在有关,而交代程度可以反映出原岩被改造的强度。通常情况下,交代的强度与基体、脉体量比是呈正比的,即脉体数量的增加大体代表了交代强度的增 强。由上可知,混合岩除了具有变晶结构外,常发育交代结构,且其类型大致反映了混合的程度和交代的 强度。 8.2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2 2混合岩的主要类型混合岩的主要类型1)混合岩的分类依据从上述混合岩的基本特征中可以得知混合岩的分 类依据有三:基体、脉体的组成及其量比;变质原岩被改造的程度(可以通过交代结构的 类型和发育程度判别);混合岩的构造类型。依此可将混合岩划分为四类(表81),各类有 进一步的命名方式。 8.2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8.2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角砾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8.2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眼球状混合岩阴影状混合岩8.3混合岩成因简介1 1混合岩形成的地质条件混合岩形成的地质条件混合岩与其他岩石的最大不同在于新生组分的加入和特殊的构造。其形成条件的控制因素有三:1)流体相的存在及新生组分的含量广泛的流体相存在是形成混合岩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脉体的含量与混合方式则直接影响混合岩构造以及岩石的类型。 8.3混合岩成因简介2)原岩(基体)成分混合岩化的强度与原岩成分有一定的关系,按其强度增加,由黑云母质角闪石质,而蛇纹岩、碳酸盐岩等则不易产生混合岩化。提问:为什么蛇纹岩、碳酸盐岩等不易产生混合岩化?8.3混合岩成因简介3)原岩构造及变形具有片状、片麻状及变形较强的岩石易形成混合岩化,因为这些构造和变形产生的裂隙为脉体的注入提供了通道。此外,还应考虑物化条件,但流体相的存在及其特征可以反映出物化条件。 8.3混合岩成因简介2 2成因成因混合岩的成因仍是一个争议的问题,主要涉及到混合岩化的方式、物化体系、地质因素。但是,混合岩形成过程中“有广泛的流体相出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可以归纳出四种基本的形成方式:岩浆注入作用岩浆注入作用 深熔作用深熔作用 变质分异作用变质分异作用 交代作用交代作用 8.3混合岩成因简介1 1)岩浆注入作用岩浆注入作用开放体系条件下,外来岩浆注入变质岩形成。其 主要的依据有:有岩体伴生;脉体厚大、有穿切和扩容(囊状体)现象;脉体穿插于不同的围岩中;脉体边缘有冷凝和接触变质现象;脉体内为岩浆型矿物,符合岩浆结晶序列。 8.3混合岩成因简介2 2)深熔作用深熔作用封闭体系内的选择性部分重熔形成。与岩浆型的 区别在于没有全部熔融;熔融体可有一定的运移,而 残留原岩部分以塑性流变为主。主要的依据有:有共生岩体,即岩浆冷凝时产生混合岩化;脉体成分基体成分原岩成分;脉体成分与重熔型岩浆成分和结晶序列一致;脉体在三度空间上呈条片状、团块状,彼此间为相对孤立。 8.3混合岩成因简介3 3)变质分异作用变质分异作用原岩中长英质、铁镁质组分在无岩浆的影响下, 由于温压等变化产生局部的富集形成。其依据有:无岩体伴生或共生;脉体成分脉缘成分原岩成分;脉体矿物结晶序列不具岩浆型的特点;脉体常为渐变尖灭;脉体的KRb、BaK值高。 8.3混合岩成因简介4 4)交代作用交代作用开放体系中,粒间或裂隙热液以渗透、扩散方式 改变原岩成分比及其分布而形成。一般带入的组分为 Si、Na、K等,并有相对的富集;带出的为Fe、Mg、 Ca等。Si、Na、K等可来自体系外,这一点与 “再生 岩浆说”、“花岗岩化说” 相似。主要依据有:残留原岩的片理产状与围岩一致或过渡;脉体穿切部位无扩容现象;脉体矿物与原岩矿物不相容(非变质分异);脉体矿物不是岩浆型的。 8.3混合岩成因简介因此,混合岩化成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混合岩化成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多数混合岩,特别是区域性分布的混 合岩,具有较清楚的强度分带,是以不同的方式联合 或配合形成;而单一方式形成的混合岩常常是边缘型的局部分 布,分带不清楚或很快过渡。混合岩化过程中,可形成稀有、稀土、非金属矿 产,如:金、铀、钼、绿柱石、云母等,也可作为石 材原料。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