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3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知道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 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 和实质,从“无为”到“有为”,再到“独尊 儒术”转变的原因一、原因:适应政策的需要。二、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三、实质: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 ”的哲学观。四、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五、衰落1原因(1)不能适应强化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2时间:汉武帝时,被新儒学所取代。休养生息积极无为中央集权黄老之学有何积极作用和弊端? 精讲: (1)积极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 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 速恢复元气,为汉 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2)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特别是王国的诸 侯权力很大,甚至造成了七国之乱,严重地 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愈演愈烈的土地兼 并问题 、外部的匈奴问题 ,也是黄老之学无 法解决而又严重危及大汉稳 定统治的问题 。1史书记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 为,民从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了汉初的统 治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黄老之学 D兵家思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 力。材料中体现了“无为”思想,这属于黄老之 学的内容,法家、儒家、兵家都没有“无为”思 想。 答案: C一、背景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 事业。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的建议。二、特点:依据 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三、内容1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2“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 ”,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大一统独尊儒术公羊春秋君权神授3强调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4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五常”(仁、义、 、智、信)。四、影响 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 秩序。 2思想 (1)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 选官的考查标准。 (2)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地位。礼统治主流1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解决当 时的社会危机? 精讲: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有利于解决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的王国问题 。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是相互影响 的。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神化并 加强了王权,有利于巩固统一,解决王国割 据问题 。 (3)“三纲五常”: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权,另一方面维护 了 封建统治秩序。2解析与探究董仲舒与李斯上述主张的指 导思想和社会效应有何差异? 提示: (1)指导思想:李斯主张定法家为一 尊,用焚书、屠杀的暴力方式厉禁百家尤其 儒术,严禁私学传播。董仲舒主张罢 黜百家 ,独尊儒术,实质 是外儒内法。 (2)社会效应:秦始皇厉行焚书,结果事与愿 违。儒学虽然遭到沉重打击但并不因此而消 亡,却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也激化了社 会矛盾,加速了秦统治的崩溃;汉武帝独尊 儒术的同时,重用儒生,结果适应了国家大 一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 集权,也使儒学从此成为西汉及以后整个封 建时代的统治思想。2某班同学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 大一统”两者的关系时,众说纷纭。下列四种 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了汉初的政治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 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 的能力 。B项说 法错误 ,C项未体现两者间的关系。 为适应汉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 要维护 政治上的统一,必须实 行思想上的统 一。A项表述错误 。 答案: D一、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所 经历的变化。 1思想内涵变化: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孟子 、荀子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吸收道 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学说进 行了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社会地位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 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 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知识点整合 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实质和特点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 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 制。 2新儒学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展 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3新儒学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某种程 度上增强了儒的生命力。 4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上神学 外衣。 5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成 为正统思想。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 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 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与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相适应的统治思想 是( ) A从“无为”到“有为” B从“焚书坑儒”到“尊孔复古” C从严刑峻法到休养生息 D从“百家争鸣”到“无为而治”全解全析: 答案: A1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 位的主观原因是( ) 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 B黄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C黄老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D黄老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解析: 一种思想能否成为指导思想,最终 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形势发 展和时代需要。黄 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故能够 居于支配地位。A项是客观原因。C、D两项 说法有误。 答案: B2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理解不 正确的是( ) A“无为而无不为” B“积极有为” C毫无作为 D“待时而动” 解析: “无为而治”并非毫不作为,而是“待 时而动”“积极有为”,最终达到“无不为”的结 果。 答案: C(2010高考天津文综卷)史记载:汉武帝 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 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 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 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 著提高全解全析: 答案: D选 项结 论理由A A项与材料不符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与材料不符 C 春秋时期,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故排除C项D阅读 材料,表明公孙弘精通儒学 学说而受到汉武帝的重用,官至 “天子三公”,天下的儒都以他 为榜样,效仿他、学习他。从 本质上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显著 提高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 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 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 灾祸于他 解析: A、B两项分别是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C项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故只有D项 符合题意。 答案: D4(2011东北四校联考)费正清在中国:传 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 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 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 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 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 理论体系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 成了新儒学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 建专制统治解析: 本题考查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 关系。A项是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 不属于创新;C项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不选 ;D项不属于理学的“创新”,不选。理学是在 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 体系。 答案: B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 武帝的问题 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 ,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思想。请回答: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是什么? (2)新儒学有何特点?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 解析: 第(1)问结 合教材归纳 董仲舒新儒学 的内容,第(2)问归纳 新儒学的特点,结合材 料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思想专制的 特点。答案: (1)内容:“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 神授”。 (2)特点:新儒学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 新的思想体系;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 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3)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