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周周练 出题人:孙慧东一选择题(40 题,每题 2 分,计 80 分)1、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A“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B.农本思想C.有教无类思想 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2、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这体现了孔子A、以人为本的思想 B、反对苛政的思想 C、以理服人的思想D、为政以德的思想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荀子庄子的观点、都认为人不能改造自然、基本上相矛盾、都认为人具有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4、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A、以“异端”自居 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6.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发扬光大儒学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7.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8.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抨击“存天理,灭人欲” B、抨击重农抑商 C、抨击孤秦陋宋 D、抨击君主专制9“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A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B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C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D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10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C墨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D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11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12.“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 A.工商皆本 B.反对礼教 C.反对君主专制 D.注重实学13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仁者爱人” 贵贱有“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材施教”A B C D14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 B、 C、 D、15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16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A、荀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1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下列对老子的这一思想理解不准确的是A、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B、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不断运动C、认为事物相互依存且不断相互变化 D、认为对立的东西相互转化18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 B C D19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共同点包括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彻底批判传统儒学的思想体系 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A、 B c、 D、20下列引文,符合程朱理学思想的是A、“夫盈宇宙者,无非物” 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C、“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D、“天,有形之大者也”21、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有: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 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 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都坚持“性善论”和儒家“仁”的思想 A B C D22.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所产生的影响是 A使汉朝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B使儒学在各郡县得以推广和传播C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D使新儒学思想体系完全形成23.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 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2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C皇帝要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25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制机构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26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崇尚自然主张出世的逍遥派”,“统治阶级得力的参谋集团”,“普通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社会同情心与入世情怀的文化人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jb1000 D. 道法墨儒27.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28.阿南看到一则连环漫画,内容如下:漫画中老爷爷的言论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29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礼治 B仁爱 jb1000 C仁政 D兼爱30.王充认为,“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这主要是批驳A、佛教的“因果报应”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C、道教的“长生不老” D、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31.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32.“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jb1000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jb10003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34.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jb100035.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的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A 道学 B 佛学 C 理学 D 民族主义36.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 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A、 仁政思想得到发展 B、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37.李贽说:“商贾何所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可见他A有着根深蒂固的农本商末观念 B同情工商业者C认为资本主义发展是历史必然 D认识上有很大局限性38.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私有制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 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39.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40.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二.非选择题(共两大题,每题 10 分,共计 20 分)41.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 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 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 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 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 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请回答:(1)材料 1 中的“理”指什么?(分)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1 分)(2)材料 2 和材料 3 关于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分)(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4 分)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2 分)42.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薛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论语材料二 (李斯上奏) “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 、 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材料三 (董仲舒建议)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