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文言文执教:关红云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 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 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 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 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 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 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 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学习目标1.掌握作者常识,会背课文。2.会译重点词语,句子。3. 赏析名句,理解课文主旨。4.收集赏月的诗句。自学指导小组对子之间互相正音,然后各自以喜欢 的方式记课文及课下注释。 在记忆中要做到眼看,手写,口颂,脑记 。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比一比谁记的好 。(5分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1.给画线字注音。 2 .找出写月的传神之句。1 朗读课文(小组选4号代表朗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之一 _、 著名的文学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 另精通书画。有“雄视百代 ”的称誉.我国民间有“一门三 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 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 者_苏轼 _,其弟_苏辙_、 其父_ 苏洵 _。 。唐宋八大家北宋2 作者(对子之间提问纠正)自研共探 同学们小组合作: 1,识记课下注释翻译文中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 3,赏析写月色的经典句子。 4,理解主题。展示成果 识记字词(各小组对子互查) 欣然 念 户 遂 寝 空明 盖 但 耳高兴的样子 。思考、想到。 门。 于是、就。 睡。 形容水的澄澈。 原来是。 只是。 罢了。2翻译句子(自己先译不会的 小组解决)v1、念无与为乐者v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v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v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 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 的影子呀v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v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析: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 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 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 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 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 清丽淡雅。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 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 似幻的美妙境界。3赏析名句(小组交流后5号代 表展示)4. 理解内容 (单数组解决单号,双号组解决双号 )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有 哪几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 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 感慨,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 的达观,5 悟感情(完成目标3)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本文写法是-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_ 例如: 1、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2、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3、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 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8积累名句(每组7号代表完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 安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 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 居易中招链接 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 谁与归? 【乙】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略 解释文中划线的字。A、不以物喜 B、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甲 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 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 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又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课堂总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 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 创伤,表现了他坦荡的生活态度和旷达的人生信条。学习本 文,在欣赏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感受苏轼热爱 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感受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 洒人生的难能可贵;相信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乐观的 精神魅力会给同学们更多的滋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