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中华文化,二是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文化关键是把握中华文化的两个特点,特别是要注意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理出一个逻辑,最好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角度去分析,准确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从地位、必要性、意义三方面总结原因,抓住核心词理解措施。在复习中还应理清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本单元知识与历史、现实联系紧密,高考命题可能会 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及 阅读相关的古文,了解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和源 远流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特点及其原因。了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和地域文化。第二,从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自强不息 的奋斗历程中,尤其是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赴 后继的英勇抗争和当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 践中,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所起到的重要 作用,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第三 ,关注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 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考查学生对其中所体 现的民族精神的认知能力。这些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 问题,容易进入高考命题者的视线。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纲解读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这个特点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1)古代辉煌的历程殷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隋唐宋元明清以上七个时期,在复习时要抓住其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如秦的统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代;宋元明文艺、科技等方面成就巨大。(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学习小贴士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但不是唯一见证。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靠电脑打字,而忽 视了手写汉字。针对国人提笔忘字、汉字书写总体水平 下降的现状,某校高三(10)班同学开展以“在网络时 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从历史中感悟道理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汉字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 史、文化与气质,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最直接的传承者 。重视汉字书写训练,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汉字 书写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华文 化未来的命运。2010年第一期汉字文化杂志再一次 大声疾呼“还给我们的汉字以民族尊严”! (1)从材料中,你感悟出哪些文化生活的道理?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见证,记 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 的基本特征。汉字的发明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的特点”等角度回答,亦可酌情给分。)(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a.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b.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b.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提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经历五千多年沧桑巨 变而从未中断的文明,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 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博大精深(从内容看) 这个特点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 艺术地位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 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特点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 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科学 技术地位 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特点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 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 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 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 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a.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 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 各自的民族特性。 (共性与个性) c.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 的骄傲。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 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 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学习小贴士 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也不能理解为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 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提示:1、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区别:源远流长,侧 重于从纵向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 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从未中断。博 大精深,侧重于从横向上,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 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2、各民族人民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 感和归属感的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 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 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 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 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 所特有的包容性。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 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博采众长)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 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 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归纳:中华文化的特征: 1、源远流长 2、博大精深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提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 之一,要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 等角度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时还要考虑中国 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本课知识归纳(二)题眼突破1.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区 别概念是中华民族所创造 的区别于其他民族 而独具特色的文化 形式。它表现为中 华民族所具有的共 同的价值观念、思 维方式、心理状态 、精神面貌等思想 文化方面的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 内,在历史发展中形 成的特定文化内涵, 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或遗存物构 成这一地区的文化中 心,经过一定的开发 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 特点的文化所谓民族文化,就是 具有共同语言、共同 经济生活、共同心理 素质的共同体在历史 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 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 明成果的总和特征中华文化具有源远 流长、博大精深的 特征具有地域性特征,即 具有明确的地理范围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 统一、涵延性与主导 性的统一、兼容性与 选择性的统一联系(1)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 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 的地方文化(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3)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同一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区域,这样同一民族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同是汉族的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区域内,这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就会呈现共同的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 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例如:新疆的沙粒画、维吾尔族舞蹈等都 极具民族特色,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 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疆文 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新疆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具有区别 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色彩。 新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各民族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 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文化 交融演化的历史产物,在长期地交流、融合、竞 争和融合中演进发展,从而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 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过程 中,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却始终保持着国家统 一,民族和睦。国家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 现代化进程,使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不断深化 ,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 的自豪感极大增强。 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牢固纽带的原因。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文明能够促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团结统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整体意识在全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升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有一段话很著名:“丘也闻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可见,中国自 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近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 益凸显,由此更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我们真的进 入了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 结合材料,联系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点,谈谈 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9分)结合材料,联系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点,谈谈 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9分) 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这 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春秋时期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对今天还有深刻影 响。 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今 天我们要摒弃“不患寡”的思想,通过大力发展生 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要继承“患不均”的思 想,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和维护社会分配的 公平,同时,避免平均主义。(福建高考)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 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 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 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 在陆”。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 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 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 了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 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 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 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