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际视野次贷危机影响了谁文摩。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美国作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其经济将会受到何种影响,在这次危机中最大的受害者会是谁中国在其中又将获得什么样的机遇,美国经济进人低增长期美国是非常幸运的在次贷危机来临之际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坐镇美国经济。其中,财政部长鲍尔森是华尔街的精英、高盛的前一把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具有相当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和敏锐的经济学洞察力。他们一个代表华尔街一个则对美国经济很了解。这两位重要级人物组成了美国“梦之队”。在次贷危机之初,“梦之队“对美国经济做 出了正确的判断,并实施了非常及时的措施比如给金融界注资、大幅降低利息率以及在国会要求减税等。如此行动正是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次贷危机本身并不严重关键在于传导机制。这些经济学家们对金融危机传播的机制有着深刻的认识汲取上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经验教训是他们的必修课。大萧条期间美联储就犯下了不 可饶恕的错误即在金融危机期间没有放松银根。因此这一次面对次贷危机,美国“梦之队能够及时制定出如此准确而到位的政策相信美国大选之后也不会改变这个政策。由此可以判断,美国经济不大可能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而进入一个大规模或者长期的严重衰退。但是过去十几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扩张,而次贷危机的爆发改变这一经济增长的机制,消费信用难以扩张。因此尽管美国经济严重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会进入一个中长期的低增长期即以下的增长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年。谁是最大的受害者次贷危机虽然源 自美国,但最大的受害者恐怕不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使得西方主流金融机构重新评估金融风险给金融风险定价。以前它们的金融风险定价过低甚至于 出现了负价格。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必须重新审视以前投资的金融资产风险是否过高,于是在风险重新定价的过程中必然要拨出一部分钱重新充实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受害者将是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年里吸收了大量来自于发达国家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在一部分国家看来风险是很高的,而这些风险以前并没有被金融机构认真的分析。那 么哪些新兴市场 国家最容易受害呢我认为可能有三组国家最容易受害。第一组国家是波罗的海的三个国家。这些国家过去几年之内吸引了大量外资,而与此同时他们的宏观经济数字却很难看外贸赤字高达的以上实际汇率又升值通货膨胀率还很高而且还实行了实际上的联系汇率制度。这些国家可能成为第一轮被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所撤资的国家。第二组国家可能是中欧的三个国家,即匈牙利、波兰、捷克。这些国家也大量吸引了外资本国实际汇率升值出口出现了逆差股市价格高涨有泡沫经济。第三组国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长期财政赤字,而且贸易是逆差股票市场以上的资金来 自于海外同时实际汇率升值。一旦国外撤资,对印度经济的影响可能会超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而且印度实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等资源资本市场一国际视野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这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这一轮次贷危机最大的受害者。中国的机会来了对于中国而言可以说次贷危机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 面次贷 危机使得西方一些主流金融机构对资本的需求高涨。以往,他 们对来自于中国的主权财 富投 资保 持高 度的政 治警惕性。现在,他们已经饥不择食,反过来游说主权财富基金进入。那么,中国应该利用本身拥有的大量外汇储备抓住这一大好机会,入主华尔街。这种做法的原因在于西方的金融机构在西方政治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美国财政部部长连续好几届都是华尔街巨子。而且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西方的金融机构对于一些新兴崛起国家的崛起过程,总会产生一些破坏性的冲击例如亚洲金融危机,日本金融泡沫的破裂等。如果中国能够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入主华尔街或者投资于主流金融机构至少我们可 以获得知情权。甚至于我们还可以派 出我们的管理人员进入他们的董事会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对他们有一定的控制权可 以减少他们对中国经济开放过程中的负面作用。因此短期内中国应该不计投资成本,以控制权为目标去运作。另一方面如果说美国经济将进入长期低增速增长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几乎是百分之 百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增长来源地。目前中国经济规模大概接近美国的。如果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低于而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保持在,左右。很明显中国就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经济增长的来源地或者说是推动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人口的结构、消费结构升级等方面,都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机遇相信中国跟美国经济的软脱钩完全能够实现。换言之在未来几年内,美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而中国仍然能够保持左右的增长率,该格局一旦形成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圈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编辑邱玉琴皿尸,丁恻丁一资本市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