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儿童立场 习作教学的再出发基于新课程理念下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黟县碧阳小学 吴丽芳课标中的主要目标,随年段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1.态度: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自我表达和与人交 流。 2.语言: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材 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主动修改习作,语句通顺。 3.内容:自己想说的话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 ,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 楚。内容具体。 4.形式:不拘形式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5.标点符号: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正 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 符号。 6.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案例链接:如何立足年段,聚焦目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要求是: 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观察?有什么新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己定。片段一:“瞧!盘子里的绿豆数不胜数,一颗挨着一颗,不留一点缝隙。白白嫩嫩的小豆子,包在深绿色的豆皮里,看着非常新鲜。绿豆发芽了,一根根嫩芽竖立在盘子里,好像每一颗豆芽里都有新的生命在颤抖。”观察是基础。在作品修改中,学生能从数量、颜色、大小、形态这几方面来观察,又适当加以想象,这豆芽就显得更有生机了。习作片段二:“过了几天,绿豆芽不仅长高了,也变粗了。原本洁白的样子一下子变得白中带紫,还吐出小巧玲珑、绿得冒油的小叶子。又过了几天,绿豆芽原本光滑的茎变得粗糙了”学生通过素描的手法,关注、描摹豆芽的变化,从而强化了连续观察的意识。案例一:蚕宝宝来到作文中1.出示图片:在几片干枯的桑叶旁,一只蚕呆立不动。交流:看了这张照片,有什么话想说吗?在学生交流中,告诉学生:写作文,要写出自己独特的观察和体验。2.在养蚕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有什么突发事件?有什么特殊感情?请大家回到生活中细想深思,说说你想写什么?我学会了作文指导课(教学片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动作、心理描写把学本领的过程 写清楚,写出学本领中的趣事。 课堂再现一:试说本领 1.师: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会做什么?是怎么学会的 ? 2.全班交流:学生一说学写毛笔字。师:他刚才说的哪些语句让你印象最深? 生:她说自己的字写的歪歪扭扭的,像小蛇在纸上爬。 师:原来她把自己有趣的事说出来了。(板书:有趣) 生:我还发现他用了一些表示动作的词,握、写、皱起 眉头师:说得真棒,他会抓住动作来说,真不愧是我们班的 小作家。(板书:抓动作)(2)学游泳(说得较为简略)师:听你说完,柯老师脑中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我想问 你一下,你“快溺水了”是什么样的表现?生:就是手脚不停地扑腾,人一个劲地往下沉,呛了好 几口水。 师:哦,原来是这样,当时心里怎么想的? 生:心里很害怕,真不想练了。 师:学会了,手脚还是乱扑腾吗? 生:不是了,我的双手在前面划水,双脚使劲地拍打。 师:学会了心情如何? 生:很兴奋,像吃了蜜一样。 师:真好。你写出了自己的心理感受。(板书:抓心理 描写)我挑了一块黑色的布,咔嚓咔嚓,三下五除二,一对眼睛就剪好了。我定睛一看,呀!这哪像眼睛,一个像保龄球,一个像乒乓球,简直是天壤之别。哎,没办法,只好重头再来。这一次,我对着图片小心翼翼地剪着,一对弯弯的柳叶眉就在我手中诞生了,我心里喜滋滋的。眼睛剪好后,我拿起胶水,想把眼睛粘在纸板上。我用劲一挤,不料胶水一涌而出,弄得我满手粘糊糊的。真讨厌!我只好洗了手,轻轻地蘸(zhn)了一点胶水把眼睛贴上去。妈妈回来了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温暖,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儿童习作的起步需要“兴趣”与“信心”儿童习作的内容包括“写实”和“想象”儿童习作的素养发自“引导”与“指导”儿童个性来自“自己”与“自由”儿童习作的品质基于“真实”与“具体”儿童习作的提升在于“自己修改”“同伴互评”“集体讲评 ”儿童习作的动力源自“交流”和“分享。儿童习作的途径贯通“说话”与“阅读”如何做到从“教课文”向“学语文”的转变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 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 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 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 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 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 ,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 处好。今天天气真热啊!天上的太阳火辣辣 地像一个大火球。知了热得都唱起歌儿 :“知了知了”,好像在说:“我快热得受 不了了,我好渴啊!快点下雨吧!” 街 上,大小狗们热得趴在地上张大嘴,直 喘气,伸长红红的舌头,露出尖尖的牙 。风爷爷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树叶晒 蔫了都卷起来,一片片无精打采的。整 个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我被照得 喘不过气来。从现在开始第一课时(二年级) 1.借助拼音正确认读“始”等8个生字,学习车字旁,重 点描摹“宣、轮”。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宣布、议论纷纷等词。 3.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并能读好课文中感叹句和问句。根据情境读出不同动 物说话时的语气。 4.从课题出发,引出文章主线,逐步了解课文内容。知 道要尊重别人的习惯,多为别人着想的道理。 普罗米修斯第一课时(四年级)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认会生字,会写“ 罚、膝、锁”等字,重点理解“气急败坏、死死锁住等 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喜爱读神话故事,掌握阅读神话故事的基本策略。 3.练习用“连接段意法“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4.发现作者铺设情节的奥秘,感受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 。研读课例祖父的园子 1.自主学习。浏览全文,写出脑海中冒出来的词 语,把这些初步感受变成问题,到文中寻找答 案。 2.精准概括。萧红在园子里干了哪些事?圈出关 键词。 3.读写迁移。认识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对话描写, 把一件事写得比较具体。 4.认识借景抒情。体会“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 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感受萧红借景物 的自由来表达她自由的心境。认识借景抒情。 5.句子训练。我愿意( ),就(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 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 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 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 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 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 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 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 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 ,才回到自己的国家。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白天,他亲自下田 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 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 国。学习写法: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 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 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 系紧密的“地球村”。迁移仿写:20世纪,人类( )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 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 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 活。略读课文珍珠鸟教学设计。 板块一 读懂 1.默读文章,明了内容。 师:请带着问题“这是一篇写( )的文章”默读全文 。 2.全班交流,多元解读。 板块二 知妙1.默读全文作批注。师:珍珠鸟一文“妙”在何处呢?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发现。 出示:我发现 ( ) 。 2.自由汇报知妙处。 3 巧妙糅合表达方式,体会细微处见真情之妙。板块三 会用 师:出示四幅可爱的动物相处图 ,观察图,仿照作者的表达手 法,选择其中的一幅,抓住细微处来描写一种情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 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母亲常安慰家里人: “一个人只要活得有 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 ,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他梦寐以 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贾老师瞄准学习语文的目标,遵循 学语文的规律。一是读,二是复述训练。 1.“拮据”、 “梦寐以求”、一辆玩具汽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家很拮据,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 辆属于自己的汽车”2. “拮据”、汽车模型、“梦寐以求”生:“虽然我家很拮据,但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父亲梦寐 以求的”3. “梦寐以求”、汽车模型、 “拮据” 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父亲梦寐以求的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 汽车,但我家很拮据”4. “梦寐以求”、汽车模型、 “拮据” “?”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父亲梦寐以求的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 汽车,但我家很拮据,这怎么可能呢?”案例:杨氏之子(五下)教学。师:若来者是李君平、黄君平,杨氏之子又会怎 样应声回答? (课件出现)李指以示儿曰:“此为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黄指以示儿曰:“此为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生答1: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生答2:未闻黄莺是夫子家禽;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