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标要求 1简要探讨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 改革社会习俗等措施的不同作用。 2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 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 用。 3充分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认同文 化的“征服”力量。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 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 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 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 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 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概念阐述1、从经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汉化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从整体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概念解读 古代的民族融合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 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 崖。现存主要洞窟45 个,大小窟龛252个, 石雕造像51000余躯, 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 代石窟群之一。主要 洞窟,大多完成于北 魏太和十八年(公元 494年)孝文帝迁都 洛阳之前。佛像的形 状一般是厚唇、高鼻、 长目、宽肩,有雄健 的气概,体貌表现了 少数民族的特征。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 后。历经东魏、西魏、北 齐、隋、唐、北宋诸朝, 开凿时间长达四百多年。 据统计,现存窟龛2300多 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 题记2800多块,佛塔70余 座。 由于孝文帝迁都后,大力 推行汉化,此时的雕像一 改云冈时期的风格,服饰 、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 貌等处,都带有明显的汉 族文化的特征。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1. 通过这些图片你可以获得 哪些历史信息呢?2. 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 不同?说明什么问题?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 的,这些雕像的共同特征是:面相丰满 ,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 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体 现了原始佛教的特点.龙门石窟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 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 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效果. 生活方式汉族化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 耕作技术的提高;(“顷不比亩善”:宁缺勿滥)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 人口增多; 经济作物的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牧马(魏晋 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耕牛图( 魏晋墓葬 壁画)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生产方式农耕化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 的课题是孝文帝改革对鲜 卑族经济的影响,当你发 现这一系列墓葬壁画,你 会得出什么结论?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3.商业: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3.商业: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货币贸易恢复;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大 市小 市四通市北魏都城洛阳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 、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 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 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 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 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 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孝文帝时铸造的 铜钱太和五 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 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北魏政府开明的商业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北魏商业和贸易繁荣;鲜卑族逐渐汉化。小组成员小乙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收集了所示 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他这些材料可用来说明 什么问题?你能在材料中帮他找出依据吗?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你们小组的研究结论。改革促进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含义: 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等仪式)和“乐”( 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的规定制度,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强调和固定。 措施: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 极。 ” 洛阳伽蓝记卷二你觉得是北魏洛阳的什么景象让南梁大臣陈庆之感叹不已?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北魏政权的封建化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 (注:士族制度是萌生于东汉,形成于汉魏之际的政治制度。)士族制度在洛阳的的盛行说明北魏 统治模式发生怎样变化?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1.交流与融合: 鲜卑族学习汉族: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汉族学习鲜卑族: 生产特别畜牧业生产; 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敦煌莫高窟中北魏绣品“ 佛说法图”残片,画面上 绣有坐佛、立佛、男女供 养人、多样的散花等,全 图绣法娴熟,线条流畅。如果你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小甲在图书馆查到 了这两张图片,从中他将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北魏时期的动物纹锦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材料反映了北方鲜卑族哪些社会习俗变化? 北魏人出行图衣着,出行等社会习俗的变更经历这种变化的鲜卑族还是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吗?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 失在历史的烟雾之中了呢?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材料反映了北方各民族出现什么现象?据材料你 怎样认识民族融合的过程? 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汉人胡食画像砖北魏人出行图少数民族的胡床(又称交椅 )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 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 史上的进步现象。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1.交流与融合: 2.意义: 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 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 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2、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 展的潮流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 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基础.北魏 建立统一 黄河 流域推动 经济 发展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改革 迫在 眉睫推行 新制迁都 洛阳移风 易俗冯太 后与 孝文 帝锐 意改 革推动 经济 发展推动 封建 化推动 民族 融合单元小结小结: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 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 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 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 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 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 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所以改革不值得肯定”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 民族的“衰亡”论道。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北方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 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 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链接高考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 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谈谈你对这一历史观 点的看法。链接高考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 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 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 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 ;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 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 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 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 取的教训。链接高考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 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