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4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 金美福专题一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定义问题的提出 二、教育定义的演变与教育实践 三、教育定义解析 四、教育概念运用的原则主要参考文献 1项贤明著泛教育论 2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分析、批判和建议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 础 4陈桂生著教育原理(第二版) 5张东娇著教育沟通论 6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 7金一鸣著教育原理 8 柳海民著教育原理 9 杨兆山主编教育学培养人的科学与艺 术课后思考题 1不同教育定义分析 2德国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提出的运用教育 概念的基本原则,揭示了人类教育的哪些 特征? 3教育概念的坍缩对教育实践的现实影响教育是什么 1、“教育之定义,有广、狭两种:从广义而言,凡足以 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 ,则唯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定之改善目的者,是可称为 教育。”中国教育词典,中华书局1928年发行, 1940年第6版第642643。 2、“广而言之,凡足感化身心之影响,俱得云教育。只 称其结果,不计其方法”;“狭而言之,则惟具有目的, 出以一定方案者,始云教育。此中亦分二类:(1)对 象及限期有定,其功效有可以明确表出者;(2)反是 ,前者指学校教育,后者指社会教育。”(教育大辞 书,商务印书馆1930年初版、1933年缩本初版第 1014页。)教育是什么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表 述:“本标准分类所指的教育不是广义的一切教育活动 ,而是认为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 作。”(1976年) 4、“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 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 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 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 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 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 词使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1985年版卷首第1页。教育是什么 5、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 王道俊主编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6、广义的教育是指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 、身体健康和形成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过 程。广义的教育包括狭义教育。狭义的教 育强调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 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这样一种社 会过程。教育是什么 7、教育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 过程中开发、占有和消化人的发展资源, 从而生成特定的、完整的、社会的个人之 过程。(项贤明著泛教育论2000年9月 山西教育出版社。) 8、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 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 育学基础)(2002年)教育是什么 9、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沟 通和互相影响,并应指向双方共同成长的 活动。(张东姣教育沟通论,2003年 山西教育出版社) 10、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 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 主编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第1版,2003年12月第13次印刷 )教育是什么 11、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教育科学的基 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 所谓教育,就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 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 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 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简洁表达式: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 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 教育是什么 陈桂生对教育概念的探讨: 就“教育”概念的内涵来说,它至少有三义:第一义, 为本义,指“善”的影响,使人善良;第二义,指使个 人完善发展,为教育的转义;第三义,指使个人成为 完善发展的社会人,为第二义的转义。表明教育本来 同道德同源,在其演变过程中,才逐渐同道德分离, 但又未完全摆脱道德的影响。 教育内涵的演变,显示出教育的进步;不过,其转 义的发生,并不意味着其本意的消失。忽视教育的本 义,意味着教育的无效与倒退。教育是什么项贤明对教育的理解 传统教育理论对“教育”概念的界定,无论广义还 是狭义,都把教育看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某种 影响从而使其思想和行为都发生变化的活动。 由于传统教育理论对教育概念的这种狭隘理解, 在人们的教育观念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 工业隐喻”,把教育过程解释为一部分人改造另一 部分人的过程。譬如:把学校比喻成“人才工厂” ,把学生比作“教育的产品”的,都直接表现了这 个“工厂隐喻”。泛教育理论提出这样一个新的教 育定义,正是要破除“工业隐喻”,从生命生长的 角度对教育概念作出全面的解释。 传统教育理论对教育概念的狭隘理解不仅导致 了教育概念的坍缩,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教育与人 的社会生活的脱节。教育是什么项贤明对教育的理解 传统教育理论把教育理解为主体改造客体 的活动,而不是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它 不是把教育现象从社会生活中透析出来, 而是强行从社会生活中圈出一个片断来作 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且从人际关系这种 内在结构上把教育与社会生活割裂来开。 这样教育就被压缩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 它所向人展示的只能是经过理性的过滤和 分解的“客观科学世界”,却没有能力直 接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教育是什么项贤明对教育的理解 就文本层面而言,在现代教育学中,“教育”这个 概念最显著的矛盾特征就是所谓广义与狭义的矛 盾。 无论是时空上的表现形式还是机构上的表现 形式,都不应该成为区别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 育的根本标准。 广义的教育概念为:“教育”;狭义的则为“教 授”(人为) 逻辑层面:“生成”(自然)与“改造”(人为) 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 人的教育过程是一个能动的生成过程,还是 一个受动的改造过程?教育是什么项贤明对教育的理解 总体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 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 式。知识应当为人生服务,无论是生活世 界的教育还是科学世界的教育,人都应该 成为真正的目的,或者在最抽象的知识教 学中,教育也始终不能忘记它的根本使命 :使人成为人。教育是什么张东娇的教育沟通论 教育定义是对教育生活和教育沟通活动的 概括。它的变化标志着社会、文化的变迁 在前,也预示着继后将发生的教育内部的 系列变化,内容的、方法的、关系的。定 义教育的主体有两类,一是法定的文化认 可的教育专家小组,二是教育思想家和实 践者的个人体会。前者称为官方或正式定 义,后者称为专家定义,在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就是教育定义演进 的历史。教育是什么张东娇的教育沟通论 教育定义中关键词的变化。如,经验,建构、交往、交 流、互动、讨论、共同分享等与沟通有关的术语。教育 法定定义关键词本身改变似乎更能说明问题:从“培养” 到“传授”,从“传授”到“交流”等几个关键词的变化预示着 一系列微妙变化的玄机。 以“培养”作为关键词的教育类似于“脱坯”,受教育者是 等待被放入坯模子中的一块不会动泥巴,它形象地比喻 出单项制约关系下学生长期被管制的生活状态,很少享 受到行使正当权利所带来的愉悦,因而也无法形成与权 利相等的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无法健康地形成“自强” 、“自律”的意识和习惯,无法养成成熟、坚定的社会责 任感和个人人生信念。教育是什么张东娇的教育沟通论 “传授”把意义理解构筑在听觉文化和复制文化的基础 上,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需要和意志(这种忽视可能是 无可奈何的,也可能是有意的、教师有着或大或小的 责任),只是利用教育中固有的权力,将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以灌输的形式强加给学生,后者悄无声息地 等待着并接受着,像极了一只只等待喂食的小鸟,而 且不同是,这些小鸟总是患有消化不良症当然是 来自于“满堂灌”的喂食方式。因为单项、单一的传递 方式极严重地破坏了教育工作应该具有的细致、尊重 、理解、关爱原则,学生作为有理想、有个性、有自 尊的独立的生命个体,在面对被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 保护的灌输式教育形式时,很可能采取积极对抗的方 式,从而形成表里不一、言行脱节的双重人格。教育是什么张东娇的教育沟通论 在工业主义时代,制度化教育形成了,学校成为工业主义时代甚 至现代人经营教育的主要方式和理性训练阵营。教育在进步与退 步之间,匆忙地改变秩序,接受一系列的消失和替代的折磨,直 至革新洗面:生活世界消失了,至尊的科学世界取而代之;关心 人的成长目的消失了,替代它的是一种和人的经验视界无关的外 在目的;对话的学园消失了,因为四角天空的学校更适合复制文 化的氛围;教育者全面关心学生的职能消失了,代之以片面、冷 漠的职能分工,指导被管理所取代;受教育者的言谈和读书空间 消失了,被教育者的灌输填得实实在在、满满当当;最痛心的是 对话式的沟通消失了,传递成为教育的主流事实和话语形式;最 后,人在教育中消失了,表现为在受教育者变成东西或产品的同 时,心灵同样被扭曲、拥有一大堆虚假权威的教育者在科层制下 消匿着个体的价值和独特的声音。教育从变化的事业、尊重“异” 的事业兑变成齐步走和千篇一律的东西。教育是什么张东娇的教育沟通论 教育怎么可能有效呢?以“交流”作为定义教 育的关键词,预示着沟通现象或多或少地 存在于教育之中,它近在咫尺;意味着受 教育者人格尊严的回归。教育是什么张东娇的教育沟通论 教育即沟通的三重含义 1、转向意义上的含义 其一,生活世界转向。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然 后才有可能是沟通。沟通使教育行为成为的主动 气氛成为可能,能够把教育当作一本“生活的著作 ”,把儿童和文化价值契合起来,让不同因素相互 依存的关系在教育中得到承认。 其二,价值转向。其实质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 变化,即淡化工具理性提升价值理性,或者说由 沟通理性取代科技理性的主导地位。教育可能不 再仅仅是一种飞黄腾达的功利主义手段,更是一 种精神愉悦、心灵丰富的需要。教育是什么张东娇的教育沟通论 其三,交往转向。教育由单一的认识活动转向兼 容交往的活动,人才可能活到教育之中,经验、 体验等东西才会有价值和意义,主体性教育才有 可能。 其四,儿童转向,即主体性转向。教育正在发生 一种关键的变化:从醉心于“物”的事业变成关心“ 人”的事业,教育的使命走向本真开始思考孩 子的经验视界进行对话。帮助人健康成长、增长 智慧才是教育所应为的主要东西。因此,在宏观 背景的转向意义上,教育沟通的含义就是教育即 交往,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什么张东娇的教育沟通论 2、方式意义上的含义 在方式意义上,教育即沟通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 的两个经验视界的对话,简言之就是教育即对话 。 3、学习意义上的含义 在个体学习的意义上,教育即理解,教育即意义 的建构与生成。在语言的帮助下,意义得以共享 、理解并达成共识。所以,教育不应该是给定的 传递,而应该是意义相互的理解、个体的意义创 造和建构。教学即对话,教育即沟通。教育是什么张东娇的教育沟通论 教育即沟通的表现形式 其一,人与人的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教师与教师的沟通 ;学生和学生的沟通 其二,人与文本的沟通:教育就是教师和 文本的沟通;学生和文本(教材和教师经 验视界)的沟通教育是什么张东娇的教育沟通论 沟通使教育成为一种意义的分享和美的享受。当 教育成为沟通时,它是如此美好的感觉和体验。 有效教育本质属性真真切切地呼唤着人类教 育即沟通。 有效教育:教育沟通的终极关怀 有效教育是有效率和有效能的教育,即教育具 有积极的效果。 顾明远:教育概念辨析 虽然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教育,但是教育是 什么却一直困扰着教育理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