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神经病学教研室概述n神经肌肉接头疾病(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是一组NMJ处传递功能障 碍疾病。n由中枢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支配骨骼肌运 动的电冲动,必须通过NMJ或突出间化 学传递才能引起骨骼肌收缩,完成自主 运动。发病机制n神经肌肉接头是通过突触连接而实现传导的 。其过程是电学与化学传递相结合的复杂的过 程。它包括冲动从神经轴突传到神经末梢,钙 离子内流使突触囊泡释放Ach,其中13与突触 后膜上的AchR结合,产生终板电位,当达到 一定幅度时可引起肌肉收缩,13分子被 AchE破坏,其余13则被再摄取,准备再一 次释放。而肌肉收缩能量源于线粒体产生的 。上述各环节出现障碍均引起疾病。各环节传递障碍可能出现的疾病 :n突触前膜病变:肉毒杆菌中毒与高镁血 症;nL-E综合征与氨基甙中毒:前膜Ach释放 障碍;n有机磷中毒:AchE活力过弱, Ach 过 多;nMG:后膜受体过少或功能下降;n美洲箭毒:阻断后膜受体。概念n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 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 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受 累骨骼肌极易疲劳无力,经休息和服用抗 胆碱酯酶药物后可减轻。n历史 n1672年Willis首先报道,nWilks1877,Erb1878,Goldflam1893, nJolly1895年首名,Laquer and Weigert1901年发现 MG与胸腺瘤的关系 。流行病学n发病率0.5-5/10万,患病率4.3-8.4/10万;n10%患者10岁以下,女性20-30岁高峰, 男性50-60岁高峰;n40岁以下,女:男2-3:1。n50岁以上男性多,胸腺瘤者多。病因学与发病机制n实验研究证明, 本病的突触后膜上的突触后膜上的 achRachR受体数目大量减少受体数目大量减少,从而确定 的发病机制是体内产生了AchR抗体,在 补体的参与下产生免疫应答,破坏了大 量的AchR。约80%-90%的病人可测定出 AchR抗体。病因学与发病机制n10%-15%通常合并胸腺肿瘤,约70%有 胸腺肥大,据认为是病毒或某些特异性因 子子感染了胸腺,刺激机体产生了 AchR抗体。病因与发病机制n临床研究证明,相当数量的与 甲亢、甲状腺炎、类风湿 性关节炎等常合并存在, 故认为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n发病年龄:40岁以前女性多见;中年以 后男性多见,50-60岁的患者多合并胸腺 瘤且男性居多。n诱因:多为感染、精神创伤、过劳、妊 娠、分娩等。n起病方式:大多数隐袭发病。n首发症状:眼肌无力。临床表现n大致受累肌顺序:眼外肌头面部肌肉 咀嚼肌颈肌四肢近端肌远端肌 及全身。n症状特征: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症状波动或“晨轻暮重”)。n危象:如本病侵犯呼吸肌出现呼吸 困难则称为危象,是致死的主要原 因。n病程:少数发病后年内自然缓解 ,大多数迁延不愈,少数呈暴发起病。临床分型据Osserman分型n型:眼肌型(15-20%):限于眼外肌受累 。n型:轻度全身型(30%):呼吸肌常不受 累。n型:中度全身型(25%):呼吸肌可受累 。n型:急性重症型(15%):常出现危象 。n型:迟发重症型(10%):2年,常合并胸 腺瘤。辅助检查n胸腺:X线或CT。n肌肉电生理检查:重复电刺激阳性。nAchR-Ab检测:阳性率较高。诊断n根据主要病变累及骨骼肌、症状波动及 晨轻暮重特点、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有 效可确诊;n可以病例可通过下述检查确诊:特殊检查n疲劳试验(Jolly试验) 反复睁闭眼、握拳、 两上肢平举,或反复下蹲站起后,肌无力更明 显。nAchR滴度增高支持MG的诊断,特异性高达99%, 敏感性高达88% ;但滴度正常不能排除诊断。特殊检查n神经重复电刺激n低频(3HZ)重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 ,75%全身型患者,50%眼肌型。n单纤维肌电图,Jitter增加。最敏感,95% 以上。(2)药物试验n新斯的明0.51.0mg肌注,30分钟时受累骨骼 肌肌力、睑裂的变化,显著改善者可明确诊断 。儿童剂量相应减少。为减少负作用,可同时 肌注阿托品0.5mg。n也可行腾喜龙试验,即腾喜龙10mg静注,先注入 2mg,无不良,8mg,30-45秒好转阳性,持续5分 。60-70%。鉴别诊断nLambert-Eaton综合征:为一组免疫性疾 病,/合并癌肿,多见于肺癌。临床 表现为肌无力,但以四肢肌为主,下肢 重于上肢,头面部肌肉很少受累。患肢 无力在短时收缩后肌力增强,持续收缩 后呈病态疲劳。药物试验呈阳性,但欠 敏感。高频重复电刺激反而增强30% 。n肉毒杆菌中毒:流行病学病史很重要。鉴别诊断n肌萎缩侧索硬化,n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伴延髓麻痹,n甲亢或神经症引起肌无力。治疗n抗胆碱酯酶药:吡啶斯的明60120mg,3 6/日。溴化新斯的明: 片剂15mg片,15 30mg,每日24次。针剂0.5mg/支,每次0.5 1mg,每日肌肉注射数次。新斯的明肌注1mg 相当于口服15mg,亦相当于吡啶斯的明60mg。 酶抑宁(美斯的明):片剂5mg、10mg/片。作 用教强,约为新斯的明崐的24倍,持续时间长 ,68小时,副作用大。常用量510mg,每日2 4次。所有抗胆碱酯酶药物的使用均应个体 化,从最小量开始,保持最佳效果。药物均可有 腹痛、腹泻、出汗、肉跳、瞳孔缩小等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 n肾上腺皮质激素 n硫唑嘌呤n环磷酰胺n 长期应用可致白细胞、血小板减 少、胃肠道反应、出血性膀胱炎、 脱发等。肌无力危象n肌无力危象n胆碱能危象n反拗危象肌无力危象的治疗: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病死率15.450%, 不论何种危象发生,均应立即处理: 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困难者及早气管切开, 呼吸机辅助呼吸。积极控制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应用呼吸机的基础上,大剂量应 用激素,逐步递减。停用抗胆碱酯酶药物,辅助呼吸48小时后可再试用 抗胆碱酯酶药。若有条件,可在辅助呼吸的同时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预后n儿童预后好n眼肌型病程1月,60%可转变全身型;1 年,则16%转变为全身型。n发病年龄愈大,呼吸肌累及几率愈大。n胸腺切除者预后佳。术后10年、20年有 效率为82.5和87.5%。n病死率2.4%。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