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居秋暝山居秋暝 石头城石头城 蜀蜀 相相 登登 高高 锦锦 瑟瑟 书书 愤愤近体诗六首近体诗六首十十 月月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 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 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 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 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 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 ,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 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 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格律的三要素是:押韵、平仄、对仗。诗词的章法也有定式 ,叫做“起、承、转、合”。绝句的四句和律诗的四联,便是 因此形成。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 和七言两种。 刘禹锡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世称刘宾客、 刘尚书。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 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 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 生活。元和十年(815年),游玄都观,写诗讽刺 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 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 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目睹金陵的残破, 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 是吊古伤今,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 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刘禹锡存诗约800余首,内容比较丰富。白居 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 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石头城:在今 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 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 城指建业。 淮水:指秦淮河。 女墙:城上的墙垛。 诵读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现在在诗人眼中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旧日的繁 华,一片荒凉。群山已久围绕 着故都,似乎还可以令人联想 到当年虎踞龙盘的模样,可惜 现在已是一座空城。潮水拍打 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 ,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 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面对眼前的衰败,诗人并没有分析造成这种局 面的原因,而是去描写天上的明月,有何意图 ? 诗人将月亮看作历史的见证 ,称其为“旧时月”,正是 借用了张若虚“今月曾经照 古人”之意。月仍有情,照 过女墙,却见王公贵族醉生 梦死的游乐场,彻夜笙歌、 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变为 一片荒凉。繁华易逝,月下 凄凉。 小结: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 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 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 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 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 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 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 。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 覆为鉴,因为他们各朝寿命短暂 中,必然包含着深刻历史教训。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 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 ?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 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 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 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 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 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 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 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 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 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 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 与作品产生共鸣。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 ,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头二句以此桥名、巷名为对,实 在是妙手天成。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夕阳斜矣 ,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 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 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朱雀桥上曾经车水 马龙,如今唯余象征衰败的野草。乌衣巷是映衬在凄凉衰败的古桥背景之下 ,呈现在斜阳的残照里。“旧时燕”类似于“旧时月”,是繁华衰败的见证 。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正是抓住燕子有辨认和复归旧 巢的本能,从有理中写出无理,从无理中隐含深理。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旧 燕,不可能那么长寿、也不可能代代相续地飞回原地方。但诗可以凝缩时间 ,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 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 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由此写成的诗句 是千古名句,由此写出的燕子也是极有历史深度的千古名燕。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选取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只“尽锦衣”三字 ,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 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 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 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 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 慨叹出之。咏叹兼嘲讽,越王苦候20年,取得胜利,已把旧日屈辱忘记,完 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这样必将使胜利化为乌有。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 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 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得的效果 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 叹。末句用鹧鸪飞,以动衬静,人来鸟乍起,此处已无人问津,一片凄凉之 景。 西河金陵怀古宋周邦彦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 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 艇子谁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 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 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剌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 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 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 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jing, 蝉的一种)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杜甫 杜甫,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 樊市)。在诗中曾经自称“少陵野老” ,曾在严武幕中任工部员外郎,所以世 称“杜工部”。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抒 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 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 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 世称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能 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 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 的风格。 作者怀古,为什么题目叫“蜀相” ,而非“诸葛武侯祠”?作者写诗,是为了追思诸葛亮。 他歌颂的目的在于诸葛亮,写祠是为 了写人,所以,题目用“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用的好?构成什么样的 境界?请用一段话表述。 “自”“空”。诗人看完了殿宇巍巍、塑像凛凛,使他百 感交集。然后发觉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 情难言。越发感受到数声黄鹂啼叫,荒凉 之境无限。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 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 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 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 出现过。可见,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 莺空啭,只增伤情。景在而人事皆非,凄 凉之境油然而生,不由得悲从中来。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得力于这两 个字的妙用。 尾联的诗意是什么?“英雄”何指? 诸葛亮如此英雄,但并没有完成他的 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 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 、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 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仁人志 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在此,指 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人。 诵读,背诵全篇。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 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读时须把握感伤、叹惋 的基调。就内容来说,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武侯祠,先 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读时须有明 显的自问自答语气;后描述祠中景象,从“自 ”“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 所以这两个字必须重读,而且要有感伤的情 味。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 功业,后述惋惜之情。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 襟”作结,含无限深意,这里说的“英雄”也包 括诗人在内,要读得沉重一些,表现诗人壮志 未酬的痛苦心情。(寂寥冷落之境;崇敬仰慕 之叹)陆游 宋代诗人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之一,他的诗今存9300首。陆游,字务观,号 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 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 ,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 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 军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 ,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 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 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 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诗歌突出特点是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此诗即是一例 。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此时诗人61岁。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 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 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 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 艺术概括,对大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愤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 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 ,“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 “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 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 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诵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 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 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 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 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 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 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 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这一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 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 ”,跟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 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 里曾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诗人正 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 原之志。 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风格恬淡,真如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 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联尤为清新别致,引 人遐思。羁旅他乡,又感世态炎凉,百无聊 赖自然有思乡之情,“莫起风尘叹”而实际已 叹之,只不过将要返乡的喜悦轻轻拨开了这 点点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