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练习集锦答题参考 长虹中学 吴喜华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 2、4、6、8 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2.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3.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4.“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5.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6.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7.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8.(1)A 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B 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9.(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10.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读出了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 ;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 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反衬或以虚写实。()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11.(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 ,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12.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 ;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13.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前四句的表现手法有:铺陈、夸张、比喻等。前两句写建国前后四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国势鼎盛,雄冠当时;后两句写凤阁龙楼、玉树琼花,足见国力殷实,财物丰饶。上片前四句描述了一派浩荡壮阔的国运形势;这样写与最后“仓皇辞庙”的亡国形成强烈的反差,为最后抒写亡国之恨铺垫,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在亡国的危难之际,因为大臣们都已经逃跑得没有了踪影,所以国君只能落得一个面对教坊宫娥垂泪的结局。通过用逃跑的大臣与镇定自若地演奏哀乐宫娥的对比,意在突出表现亡国之君“树倒猢狲散”的凄凉处境和亡国的悔恨伤心。 14.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15.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16.露重;秋季;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 ;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 、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 17.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18.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滕王阁的位置以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含蓄蕴藉,哀婉低沉;槛外长江空自流。帝子应该是滕王,因为阁的名称是“滕王阁” ,可知是以其封号来命名阁的。 19.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 ;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20.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消极避世;直抒胸臆;豪迈奔放。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 “酣高楼 ”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21.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22. 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府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一首小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23. 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淒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 “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24. 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25. 香诗表达了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李诗表达了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二者语意贯通,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和敢于进取的勇气。要点:整首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拟人的手法。 26. 留,赠柳。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27. 平淡质朴. 在山青水秀的村庄里, “农人”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28. 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和物融这一体。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29. 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寻欢作乐。怀古实为伤今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30.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诗用“人面” “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 ,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31. 这首诗旨在借“题画”来讽喻醉心声色犬马、贪图富贵荣华、缺乏真正的审美能力的“时人” 。诗人所题之画,画面清晰淡雅,山村隐约可辨,滩声仿佛可闻,没有任何晦涩之感,显然是经过艰辛的精神劳动才创造出来的,因此下句说“看之容易作之难” 。但就是“不入时人眼” ,因为时人欢迎的是施以浓色重彩的大富大贵的牡丹画。诗的后两句显然是反讽之语。 32. 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着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寐,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着: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日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啊! 33.“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 ,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