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国有银行改革: 一个制度金融学视角张 杰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2005/07/20 北京高等学校金融学骨干教师培训班高等学校金融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篇:改革、金融支持 与国有银行制度1、背景与问题n放权让利改革的后果:财政下降与储蓄分散n国家的两难困境:储蓄退出与投资退出的不对 称n问题所在:国家如何筹资?n几种筹资方式比较:税收、国债、货币发行2、金融剩余与国有银行制度n金融剩余的出现n是金融剩余选择了国有银行n国有银行动员金融剩余的奥妙:国家声誉、总 量原则与存款市场的进入限制n国家对金融剩余的控制n标准的商业银行制度(更少的存款与信贷)与 国家推动下的改革过程不兼容3、国有银行制度与渐进改革(1)n国有经济份额缓慢下降的重要性q国有经济的社会责任q人们对国有经济的物质与心理依赖q国家对国有经济的财政依赖q国家通过国有经济实现控制3、国有银行制度与渐进改革(2)n改革进度问题q政府推动型改革的进度取决于社会公众的支持q将单位时间的改革阻力降到最低的改革方式q将潜在的改革受损群体尽可能分拆n渐进改革的实质就是国有经济份额的缓慢而不 是快速下降q快速下降便是激进改革(如俄国)n如何保证国有经济份额的缓慢下降?3、国有银行制度与渐进改革(3)n国有经济份额的缓慢下降需要国有银行制度的 金融支持:理解国有银行的改革贡献q国有经济份额的下降与国家财政的下降q“拨改贷”的背后q关于“弱财政,强金融”q国家提供“廉价信贷”的偏好q寻求以低利率提供更多信贷的银行制度5、两种金融支持n国有银行制度与信贷型金融支持q为什么要限制非国有金融的进入?n部分流通的股市安排与证券型金融支持q限制非国有因素进入之谜n居民储蓄进入国有经济的两种途径q诠释两种途径的差异q国家的初衷到底是什么?n“银行上市悖论”与“全流通悖论”n在国有银行制度与残缺的股市安排之间q好的资本市场必须基于好的银行制度中篇:国有银行制度之谜1、国有银行资本金之谜(1)n资本金谜团:不以本钱论英雄n国有银行的资本金等式: Er D E表示资本 金,r表示国家声誉,D表示居民储蓄n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国家与居民的奇妙资本联盟( 国家以声誉入股,居民以储蓄入股)n补充资本金:国家与国有银行的博弈(2700亿元特别 国债和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故事)n商誉和CDIs:两项无形资产的中国诠释n国家退出悖论:国家声誉的不可分(r非1即0)1、国有银行资本金之谜(2)n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确定q私人银行的均衡资本充足率n私人银行出资人的偏好q追求红利最大化n私人银行代理人的偏好q追求安全最大化n巴塞尔协议的8(自然资本充足率)意味着什么?q私人银行出资人与代理人之间达成妥协或者行为均衡1、国有银行资本金之谜(3)n n图图1 1 银行均衡资本充足率的确定银行均衡资本充足率的确定S1S0S2偏好满足资本充 足率E0E ABCDSP0SPDP0DP8%金融控制成本n国有银行呆账:谁获益谁受损?2、国有银行的呆账之谜(2)rr2r0 r1oLS0 S1 DDmUroL L2L0L1EAB CS2L图图2 2 国有银行的呆账与金融支国有银行的呆账与金融支 持持3、国有银行存差之谜(1)n典型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是否存在存差?q吸收存款的数额是商业银行自身严格经济计算的结 果q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决定存款的最大规模q存款收费与最优存款均衡点的外移q伴随着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对存款的依赖呈现下降 趋势q典型的商业银行不存在存差问题3、国有银行存差之谜(2)n国有银行的存差:我们能懂多少?q存差的成因:信贷约束?q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与存差q存差产生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q为什么又是1997?(参见图9)q治理存差:大相径庭的政策建议n分流储蓄n扩展信贷n改变国有银行的存款需求3、国有银行存差之谜(3)“拨改贷”东亚金融危机19851997图图3 3 国有银行的贷差与存差(国有银行的贷差与存差(1952195220042004)3、国有银行存差之谜(4)存差国有经济 对国有银 行的“让利”信贷约束图图4 4 信贷约信贷约 束与存差束与存差下篇:政府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1、1984年以来的国有银行改革:三个 阶段n1984-1996:内部利益关系与体系调整、谋 求金融控制与金融支持以保证经济快速增长n1996-1999:应付金融风险压力(东南亚金 融危机)、第一次注资、成立四家金融资产 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n1999-2005(?):巴塞尔协议约束、加入 WTO到计时、第二次注资、谋求上市改革2、国有银行改革的三个“拐点”n第一个“拐点”出现在1985年:经济增长 有财政支持转为金融支持n第二个“拐点”出现在1996年:由一味追 求金融支持转而防范金融风险n第三个“拐点”出现在2001年:由独立掌 控到“受制于人”3、人们如何看待银行注资?(1)nWORLD BANK(2001):政府注资前应让银行获 得一定比例的私人部门资金nCLARKE 和 CULL(1999):政府应该避免在银 行私有化之前注入资金,以确立可置信威胁, 以防再度陷入注资困境n钱颖一(1995):一个向银行重新注资的好方 法应是为银行提供重组企业的激励,而不是单 独对银行注资3、人们如何看待银行注资?(2)n刘遵义和钱颖一(1994):对银行的重新注 资只能做一次,以形成可信的政府承诺n张杰(1998;2003):试图通过注资先让国 有银行拥有一个完整的资本结构,然后再让 其按照商业化规则运作,只是一厢情愿;单 方面的注资不具有改善国有银行资本结构的 作用4、中国国有银行注资的实际做法n多次注资n不存在先期的私人部门资金投入,更谈不上银 行的先期私有化n未与企业的重组过程搭配n一直只关注资本结构而忽视资产结构n重表层框架的技术达标(如8%等)而忽视内部 制度与银行行为的转变5、国有银行改革的效果n更多的是技术性改进,国有银行的外观越来 越接近于标准的商业银行n政府追求银行改革的短期见效目标与国有银 行行为调整的长期性之间存在冲突n国有银行改革效果不理想的真正原因或许在 于经济本身依然需要国有银行6、如何看待国有银行改革的方式与目标?n人们目前的主要分歧在于改革的方式n在把国有银行改造成标准的商业银行这一目 标上,人们基本上达成共识n问题的关键1:国有银行是不是金融资源低 效配置的代名词?n问题的关键2:国有银行与私人银行有没有 一个国际通行的标准比例?7、国有银行的全球普遍存在 说明了什么?(1)nLA PORTA等(2003):世界平均的政府对银 行的所有权的比重为41.6%;即便排除前社 会主义国家,也达38.5%n近年来,国际上研究国有银行存在合理性的 文献多了起来n国有银行的比重取决于一国的制度结构和法 律传统7、国有银行的全球普遍存在 说明了什么?(2)n国有银行与私人银行的比例是内生的,不同国家间不 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各有各的比例n国有银行成功(德国)与失败(发展中经济)的案例 并存n依靠外力强制降低国有银行比例的代价是相当昂贵的 (如韩国、泰国与印度尼西亚在金融自由化改革过程 中国有银行比例一度下降很快,但金融危机后,这一 比例又迅速上升)8、寻求国有银行低效率的原因:一 个银行制度弱相关观点(1)n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企业制度强相关,与银 行制度弱相关:以德国与中国温州为例n问题的要害在于政府是否具有让银行向企业 部门提供信贷的激励n在中国,政府作为国有银行的出资人,其获 取回报的方式十分特殊8、寻求国有银行低效率的原因:一个银 行制度弱相关观点(2)n资产(信贷)扩展本身就是获取回报n作为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双重出资人,国家具有 迫使后者给前者提供信贷支持的激励n不良资产对于社会一定是福利净损失,但对于出资 人来说则不尽然n改善国有银行低效率的出路并不必然在于改制上市 ,而在于割断出资人与企业部门的血肉联系,从而 降低其左右国有银行信贷行为的激励8、寻求国有银行低效率的原因: 一个银行制度弱相关观点(3)n企业部门的国有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低效率 ,而对于银行部门则不一定n在任何一种经济中,都存在更具竞争性的企业 部门与不太具有竞争性的银行部门的搭配n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使国有企业部门更具竞争性 ,而不是使国有银行更加市场化或私人化9、中国国有银行的特殊资本结构 :两种无形资产的确认(1)n巴塞尔协议中的无形资产:商誉( re- putation )和核心存款(CDIs)n一个等式:国家声誉 居民储蓄=资本金n国家声誉(可视作一种商誉)和居民储蓄为 何能被确认为国有银行的核心资本?9、中国国有银行的特殊资本结构:两 种无形资产的确认(2)n国家声誉:稳定性、可预见性和可担保性n居民储蓄:稳定性、长期性与持续增长性9、中国国有银行的特殊资本结构 :两种无形资产的确认(3)n确认国有银行核心资本的构成可以帮助出资 人重新估价国有银行的真实资本状况,从而 缓释其注资压力n单方面推进国有银行的上市改革极有可能导 致两种无形资产的流失,进而危及整个金融 体系的稳定10、如何确认国有银行资产 的风险系数?n在国家“隐性担保”的情况下,国有银行资产负 债表中“资产方”几乎全部资产的风险系数都为 零,近似于美国商业银行持有国库券的风险水 平n从理论上讲,风险系数为零的银行资产不应存 在“资本要求”n极端地讲,政府控制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不存在 资本金是否充足的问题11、简短的结语n如果注资是为了获得“让别人看”的短期效果, 则一定会付出昂贵的长期代价n中国国有银行应根据自己的资本结构来安排注 资n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制度 演进过程n国有银行改革的要害并不在国有银行内部谢谢!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