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 能力提高卷)考试用时: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班级:_ 姓名:_ 得分:_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 ,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 “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 ;“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 。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 们 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 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 ”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 ,或“情中景” ;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之感。B鸿雁迁徙的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答案:C2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A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B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景中情”和“情中景” ;情不虚情,景非滞景。C景中情;情中景;情景互生。D“景中情”和“情中景” ;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答案:C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 、 “冥鸿”对“隐豹” 、“摩天鸿”对“闹海蛟” ,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 、 “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C鸿雁列队飞翔时, “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陈矩,安肃人。万 历中,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二十六年提督东厂。为人平恕识大体。尝奉诏收书籍,中有侍郎吕坤所著闺范图说,帝以赐郑贵妃,妃自为序,锓诸木。 时国本未定,或作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大指言贵妃欲夺储位,坤阴助之,并及张养蒙、魏允贞等九人,语极妄诞。逾三年,皇太子立。至三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昧爽 ,自朝房至勋戚大臣门,各有匿名书一帙,名曰续忧危竑议,言贵妃与大学士朱赓,戎政尚书王世扬,三边总督李汶,保定巡抚孙玮,少卿张养志,锦衣都督王之桢,千户王名世、王承恩等相结,谋易太子,其言益妄 诞 不经。矩获之以闻,大学士赓奏亦入。 帝大怒,敕矩及锦衣卫大索,必得造妖书者。时大狱猝发,缉校交错都下,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之桢欲陷锦衣指挥周嘉庆,首辅沈一贯欲陷次辅沈鲤、侍郎郭正域,俱使人属矩,矩正色拒之。已而百户蒋臣捕皦生光至。生光者,京师无赖人也,尝伪作富商包继志诗,有“郑 主乘黄屋”之句,以胁国泰及继志金,故人疑而捕之。酷讯不承,妻妾子弟皆掠治无完肤。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当死,且狱无主名,上必怒甚,恐辗转攀累无已。礼部侍郎李廷机亦以生光前诗与妖书词合。乃具狱,生光坐凌迟死。 鲤、正域、嘉 庆及株连者,皆 赖矩得全。三十三年掌司礼监,督厂如故。帝欲杖建言参政姜士昌,以矩谏而止。云南民杀税监杨荣,帝欲尽捕乱者,亦以矩言获免。明年奉诏虑囚,御史曹学程以阻封日本酋关白事,系狱且十年,法司请于矩求出,矩谢不敢。 已而密白之,竟得释,余亦多所平反。又明年卒,赐祠额曰清忠。(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有删改)注: 昧爽:拂晓,黎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言益妄诞不经益:越发,更加B矩获之以闻 闻:听说C以风影捕系 系:拘捕D俱使人属矩 属:委托解析:闻:使动用法,使闻(听说)。答案:B5下列能够说明陈矩“为人平恕识大体”的一项是(3 分)()矩获之以闻,大学士赓奏亦入敕矩及锦衣卫大索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俱使人属矩,矩正色拒之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当死已而密白之,竟得释ABC D解析:是说他很负责;是说皇帝对他的信任;是说当时的“妖书”案牵连甚众;是说他为人公正;是说他考虑周密,识“大体” ;是说他手段、方法得当,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他的公正宽容。答案:D6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陈矩,安肃人,明神宗时先后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和东厂提督,他为人公正宽容,能识大体,被皇帝看中并被重用。B在“妖书”案中,陈矩拒绝请托,不事株连,结案时将主犯定为皦生光,既处罚了皦生光,又给了神宗一个合理的答复。C云南税监杨荣被杀,神宗欲逮捕当地闹事百姓,因为陈矩进言而没有下令,这样就避免了一场灾祸的发生。D御史曹学程被关押在监狱将近十年,趁机向陈矩求请,却被陈矩当面拒绝了,这说明陈矩是一个按规章办事的人。解析:不是曹学程向陈矩求请,而是“法司” 。答案:D7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10 分)(1)帝大怒,敕矩及锦衣卫大索,必得造妖书者。(4 分)译文:_(2)以胁国泰及继志金,故人疑而捕之。(3 分)译文:_(3)已而密白之,竟得释,余亦多所平反。(3 分)译文:_答案:(1) 皇帝 (神宗)大怒,命令陈矩以及锦衣卫大加搜索,一定要捉到制造妖书的人。(2)以此勒索郑国泰和包继志的钱财,所以人们怀疑他,把他逮捕了起来。(3)不久,他暗中向神宗说了此事,曹学程终于得以释放出狱,他也为其他许多人平反。参考译文:陈矩,安肃人。万 历年间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万历二十六年任东厂提督。 陈矩为人公正宽容,能识大体。有一次,陈矩接受诏命收集书籍,其中有侍郎吕坤撰述的闺范图说,神宗将此稿赐给郑贵妃,郑贵妃自己写了序言,刊刻成书。当时太子尚未确立,有人为闺范图说写了跋语,称为忧危竑议,大意说郑贵妃打算为自己的儿子夺取太子的地位,吕坤暗中帮助她,还涉及张养蒙、魏允贞等九人,说得极为荒诞。过了三年,皇帝立了太子。到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日拂晓,从朝房到有功的大臣和皇亲国戚的门前,都放了无人署名的一函书,书名题为续忧危竑议,说郑贵妃与大学士朱赓,戎政尚书王世扬,三边总督李汶,保定巡抚孙玮,少卿张 养志, 锦衣都督王之桢,千 户王名世、王承恩等人互相勾结,阴谋改立太子,说的话越发荒诞不经,陈矩得到此书后,报告了神宗(使神宗知道这件事) ,大学士朱赓的奏折也进呈到宫里。神宗大怒,命陈矩以及锦衣卫大加搜索,一定要捉到制造妖书的人。当时,这一大案突然发生, 缉查人员在京城交相奔走,捕风捉影地抓人,株连的人甚多。王之桢想陷害锦衣卫指挥周嘉庆,首辅沈一贯想陷害次辅沈鲤和侍郎郭正域,都让人去委托陈矩,陈矩态度严肃地加以拒绝。不久,百户蒋臣将皦生光捉到。皦生光是京城的无赖之人,曾经冒富商包继志之名作诗, 诗中有“郑主乘黄屋”的句子,以此勒索郑国泰和包继志的钱财,所以人们怀疑他,把他逮捕了起来。经酷刑审讯,皦生光仍不承认,其妻妾子弟都被拷打审问,以至体无完肤。陈矩心想,即使皦生光是冤枉的,但仅前述罪行已应该处死,况且( 如果)这个案件中没有主犯的名字,皇上肯定非常生气,恐怕会辗转牵连,没有止境。礼部侍郎李廷机也认为皦生光以前的诗与妖书上说的相合。于是( 陈矩)决定定案,将皦生光凌迟处死。沈鲤、郭正域、周嘉庆以及受株连的人,都幸亏陈矩才得以无事。万历三十三年,陈矩仍然掌管司礼监,管理东厂。神宗打算杖责提出意见的参政姜士昌,因陈矩规劝,才算了事。云南百姓杀死税监杨荣,神宗打算逮捕所有闹事的人,也因陈矩进言而没有下令。第二年,陈矩接受诏命审查登记囚犯的罪状,御史曹学程因阻止日本酋长入朝奏事,在狱中关了将近十年,掌管刑狱的官员向陈矩请示,请求将他放了,陈矩予以谢绝,说是不敢做主。不久,他暗中向神宗说了此事,曹学程终于得以释放出狱,他也为其他许多人平反,第三年,陈矩去世,神宗赐给他的祠庙一块写着“清忠”二字的匾额。(二)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送 友 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8诗歌一、二句写景,请具体描绘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7 分)答:_答案:第一问:诗人秋夜登山临水,望见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月亮射出清冷的寒光,更令人凛然生寒。第二问:表达了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 或离愁)。9有人评价这首送友人 “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 ,请任选诗的第三句或第四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哪些“曲折”变化。(4 分 )答:_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